課外讀物對課堂教學的輔助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始終把握兩條教學大綱:第一套大綱是指學生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裡的材料;第二套大綱是指課外閱讀及其他的資料來源。

課外閱讀對各科教學都有輔助作用,是課堂教學的延申和補充。課外閱讀對於語文學科來說更為重要,因為語文素養的形成是建立在豐富閱讀基礎之上的。這就要面對課外讀物的選擇了。

課外讀物浩如煙海,我們該如何選擇?如果是啟蒙讀物,繪本讀物可能更利於孩子接受。初中和高中教育部都有推薦讀物。在這裡就有了矛盾:在大人看來經典的讀物學生不喜歡,學生喜歡看的又不符合教育教學的要求。怎樣在興趣於要求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

以高中新教材為例,人教版必修上冊推薦的是《鄉土中國》從學生的反應來看非常不理想。這本書成書的年代較遠,所寫內容又與時代脫節,學生根本不知道作者說的是什麼。這本書本身也是一本講義,其中還有許多需要斟酌的地方,造成學生不願意看,看不下去。即使老師強迫著學生去讀,學生的反應是味同嚼蠟。老師們會發現,學生在沒有完成閱讀任務的情況下,自發的讀一些課外讀物,讀的如痴如醉,但是很多讀物對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或者語文素養沒有什麼幫助。

我們可不可以提供更多的讀物讓學生從中挑選自己感興趣的,一方面規範了學生課外讀物的選擇,另一方又遵循了學生的興趣,這樣豈不是兩全其美?

事實上,我就是這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