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二中帥小夥斬獲國際物理奧賽金牌!校史第14金,背後藏著怎樣的文化密碼?

東京奧運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國奧運健兒斬金奪銀,讓國人振奮不已。而在另一片奧林匹克賽場上,中國國家隊再創佳績。

前不久,2021第51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IPhO)最終獲獎名單公佈。中國隊5名選手全部獲得金牌,以總分220。8高居世界第一,超第二名韓國隊13分。

杭二中帥小夥斬獲國際物理奧賽金牌!校史第14金,背後藏著怎樣的文化密碼?

作為其中唯一的浙江選手,杭二中學生簡銘以世界排名第三的總成績奪金。至此,杭二中歷史上已拿到物理、化學、生物、資訊四個學科14塊國際奧賽金牌,在全國名列前茅。而從2016年至今,杭二中更是接連斬獲7枚國際奧賽金牌,呈現“厚積薄發”的態勢。

國際物理奧賽後,杭二中很快又收穫喜訊:第38屆全國青少年資訊學奧林匹克競賽,二中信奧隊斬獲3金1銀,胡楊、王蔚澄、王相文三人進入國家集訓隊,入選人數位居全省第一。近6年來,杭二中斬獲全國奧賽決賽金牌總數76枚,入選國家集訓隊49人次,成績斐然。

“低開高走”斬獲國際物理奧賽金牌

興趣培養和良好心態是他成功的關鍵

點點君在二中校園裡見到了簡銘,他理著乾淨利落的短髮,戴著眼鏡,說話慢條斯理、彬彬有禮。

如今的簡銘已是清華大學錢學森力學班的大一新生。在別人眼裡,他是個妥妥的學霸,但他卻連連搖頭,說從小到大自己身邊都不乏更出色的同學,這次能代表中國參加國際物理奧賽且獲得金牌,是因為“杭二中學習氛圍比較好,自己還算努力,再加上一點運氣吧。”

杭二中帥小夥斬獲國際物理奧賽金牌!校史第14金,背後藏著怎樣的文化密碼?

如果要給簡銘在二中的學習生涯,畫一條軌跡,那就是:低開高走。進入高中後才正式接觸物理競賽,小簡高一首次去參賽,沒有拿到名次;高二雖斬獲省二等獎,但離預期目標依然相距甚遠。“如果換做別人,可能早就放棄競賽了。但簡銘真的很愛物理,不在乎一朝一夕的成績,是個百折不撓的孩子。”教練王世勇看著簡銘一路成長。

競賽之路要耐得住寂寞,小簡基本每天都做題,週末每天要花五六個小時在物理上。如果臨近比賽,幾乎是一整天都泡在“物理”裡,這才有了高三一路過五關斬六將、入選國家集訓隊的佳績。“那時已保送清華了,但簡銘依然沒有放鬆,我早上7點去教室,發現他已坐在那解題了。這次他拿到奧賽金牌,我一點都不意外,一個人的成功,不僅需要天賦,更需要努力。” 王世勇說。

在另一位教練葛曉東看來,簡銘不僅學習態度可圈可點,而且心態特別好,將物理競賽當作一門課程,比賽就是日常測驗。簡銘將自己的良好心態,一半歸功於爸媽、同學和老師在背後的默默支援;另一半歸功於興趣。

“我比較喜歡研究物理,它與生活息息相關,讓我著迷。”簡銘說,他熱衷於用學到的物理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他舉了個例子,為什麼這麼重的飛機能飛上天?是因為在發動機的推動下,飛機受到一個向前的力,然後促使飛機機翼與空氣之間發生作用,從而產生向上的升力。

對於兒子的成長,簡銘媽媽也感觸良多。“學習可能要有天賦,但學習品質同樣很重要。在簡銘身上,環境因素對他的幫助很大。高中時和那麼多優秀的同齡人一起學習、吃住,相互促進,孩子被這些用心的老師和優秀的同學帶動了。”媽媽笑著說,奧賽結束後,兒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母校,感謝二中老師對他的諄諄教誨。

奧賽金牌選手比高考“狀元”還稀缺

1998年以來二中共斬獲14塊奧賽金

前些天,杭二中校園裡,一面“金牌之路”紀念牆正式揭幕。牆上刻畫著二中學科競賽一路走來的時間軌跡,展示著學校歷史上14位奧賽金牌選手和金牌教練的合影。他們作為榜樣,將激勵更多二中學生,向更高階段的學習目標邁進。

杭二中帥小夥斬獲國際物理奧賽金牌!校史第14金,背後藏著怎樣的文化密碼?

很多人有疑問,奧賽金牌含金量到底有多高,我們來做個科普:

過去高考實行傳統文理分科,每年都會出產“狀元”。“狀元”每省有一文一理,我國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理論上至少產出68位“狀元”。而要成為奧賽金牌選手,你首先要入選國家隊,而每門學科的名額非常金貴:數學6個、物理5個、化學4個、生物4個、資訊4個,全國只有23個名額。所以說奧賽國家隊隊員比“狀元”還稀缺,一點也不為過。

高考“狀元”的產出帶有一定偶然性,而奧賽國家隊隊員是經過大浪淘沙,最後層層選出五門學科中全國最精英的高中生。

各高中只要成績拔尖的學生大都參與過競賽,所以這注定是“學霸”間的比拼,起點極高。以浙江為例,每年全國競賽初賽每門學科的報名數有幾千甚至上萬人。而浙江省各科只設有60—100個一等獎,其中最出類拔萃的10—30人被選入省選拔隊集訓,並被選送參加全國競賽決賽。

決賽,每門學科設100塊左右的金牌,排名約前50%的選手入選國家選拔隊集訓,之後再進行層層淘汰、優中選優,國家隊正式成員名單才最終敲定。他們還需要代表中國,與世界各國最頂尖的高中生同場競技,所以每一位“學神”,都是過五關斬六將才拿到來之不易的奧賽金牌。

這樣的“學神”,一所高中出一個都很難得。而從1998年以來,杭二中已為國家培養了14位奧賽金牌選手,特別是繼去年連續斬獲化學、生物兩塊奧賽金牌後,今年再次斬獲物理奧賽金牌,呈現“井噴”態勢。

高成長的同伴學習文化讓更多學生冒尖

堅持高考競賽並行讓學生髮展更可持續

為何杭二中能持續不斷地為國家輸出學科頂尖人才?在和金牌教練王世勇的交談中,有一件事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為了備戰此次國際物理奧賽,國家隊在清華大學集訓。清華物理系副主任阮東賽後跟王世勇感慨:“你們二中的學生真不錯,簡銘集訓期間很善於問問題,也很樂於跟同伴分享,上臺講解落落大方。這次國際物理奧賽後的總結髮言,我們特地選擇了他。”

杭二中帥小夥斬獲國際物理奧賽金牌!校史第14金,背後藏著怎樣的文化密碼?

在對胡楊、王蔚澄、王相文三位信奧選手的採訪中,三個大男孩同樣都提到,金牌教練李建會讓同學們相互出題,然後講解題目。

“這就是二中獨特的競賽文化。”學校主管競賽的副校長、化學金牌教練陳鈞介紹,一般競賽生學習的第一階段,是以老師講解引領為主,第二階段,則是以沙龍式、分享式的教學為主。“比如一塊內容有15個知識點,我就讓學生自主申領,準備兩個月,最後上臺分享展示成果,這也被稱為‘群狼戰術’。”陳鈞說,如果永遠是教練講,學生被動聽,教練會越教越累,學生則會有依賴感,不會自主鑽研,這條競賽路是走不長的。“知識點能弄懂還不夠,要把它講明白才是本事。讓學生相互講解,也是為了在競賽過程中更好地激發團隊作戰,讓學生們在相互激勵中共同成長、走向卓越。”

那麼二中的競賽都是利用什麼時間進行?“我們一般都是利用晚自習、雙休日、國定假日和寒暑假進行。”王世勇笑著說,自己已經很多年沒有陪家人過中秋了,因為要陪伴競賽的學生,教練和學生間已形成亦師亦友的關係。陳鈞同樣很有感觸,二中參與競賽的學生要保證“兩條腿”走路,首先國家課程不能落下,並不是所有學生在競賽路上都能拿好名次,因而絕不放棄高考這個“選項”。選擇了競賽,也就意味著學生和教練放棄了大量休息時間去研磨。“所以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背後都是付出了超乎常人想象的努力。”

打造二中版的“中科院”和“工程院”

體制機制創新為培養拔尖人才“加碼”

近些年,二中在培養拔尖創新學生上成效明顯,其中兩個舉措的實施意義深遠——2017年,學校正式成立“奧林匹克學院”和“求是創新學院”。

杭二中帥小夥斬獲國際物理奧賽金牌!校史第14金,背後藏著怎樣的文化密碼?

奧林匹克學院,學院下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資訊五個中心。“這是一種制度上的創新。”奧林匹克學院院長葛曉東說,過去各學科競賽團隊,相互間是獨立運轉的,在培訓時間、功能教室利用、師資調配等方面難免會有重疊。五個中心成立後,所有資源由學院統籌,配備強大的師資團隊、完備的課程體系、特色的教學訓練、有序的科學管理、有力的資源保障。比如拿課程來說,不僅有學科競賽的課程,還有“三位一體”、大學先修課程、科技創新、機器人、人工智慧等六大模組,極大豐富了教學內涵。值得一提的是,由學院到中心,採取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既保證其規範,又予以一定的自主發展時間和空間。“有了學院的統籌,教練和隊員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教學和訓練上,效率更高。”

如果說,奧林匹克學院類似於二中版的“中科院”,那求是創新學院就類似於二中版的“工程院”。學院下設科創部、機器人部、太空部、DI創意部等多個學習部,每個學習部都配有專門的導師及學院課程。學院課程會嵌入到學校的選修課程體系中供學生進行選課,學院定期邀請業界大咖來校開設科技大師課,這其中包括了兩院院士和國內外的“科技大牛”。

“學院對學生的科技活動的支援是全方位的,不僅是課程配置,學生如果有好的創意專案,可以向學院提交設計方案,學院會從方案論證、專家導師、研究經費、專案落地等各個方面給予保障。”求是創新學院院長陳顏龍說,科技創新需要有高標準的軟硬體做支撐,近年來學校連續建立北大資訊科技高等研究院實踐基地、杭二北航聯合實驗室、杭二華為聯合實驗室,還有浙大、北理工、大華技術等聯合實驗室也正在接洽中。

杭二中帥小夥斬獲國際物理奧賽金牌!校史第14金,背後藏著怎樣的文化密碼?

正是求是創新學院在科技創新教育上的推動,讓二中學生在科技領域有了不少突破:在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收穫五連金;在機器人競賽中,頻頻站上世界舞臺收穫大獎;在CTB哈佛創新挑戰賽中,關注流浪者,關注阿爾斯海默症,關注公共急救技能、設施的推廣,參加第二屆就拿到全國總冠軍,研究課題作為提案多次被推薦上了全國兩會;在太空城設計大賽中,屢奪桂冠;DI創新思維挑戰賽一舉拿下三個全球賽資格,全國唯一;兩次入圍全球國際科學與工程學大賽。

競賽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有效載體

對學生思維路徑和意志品質有更好提升

近年來對於競賽,坊間有很多議論。前些年競賽很熱,特別是過去的高校“自主招生”時代,競賽獲獎是重要參考。而“強基計劃”推行以後,競賽生的受益面在“收窄”,競賽的價值在哪裡?

“二中正努力建立成一所高水平的學術性研究型高中。”杭二中校長尚可介紹,為了回答好“二中之問”,學校把為學生的卓越發展而奠基作為歷史使命,把學生卓越素養和精英氣質的培育作為崇高責任,以價值塑造、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人格養成為核心任務,以高境界、高水平、高品質、高成長的二中高標準引領學生的成長。這其中,競賽是面向眾多資優學生的一種“因材施教”,儘可能地啟蒙學生對某學科產生興趣,從而為他們更高階段的學習奠基。

杭二中帥小夥斬獲國際物理奧賽金牌!校史第14金,背後藏著怎樣的文化密碼?

每年杭二中高一新生進學校,會有一半的學生參與競賽,之後隨著競賽的深入,人數會慢慢遞減。今年高考,二中全省排名前十名有3位、前二十名有6位。而“雙一流”大學的錄取中,北大清華48人、復旦交大76人、浙大149人、中科大10人,傳統C9高校錄取近300人,浙大投檔線上高校錄取近400人……點點君調查發現,這些學生中絕大部分都參與過競賽,雖然不是每位都獲過獎,但是參與競賽的過程,讓他們受益匪淺。

“其實,強基計劃推行以後,學科競賽全國二等獎以上仍有破格入圍的通道。”尚可坦言,即便學生沒有拿到全國決賽二等獎以上的榮譽,但若透過高考成績最終入圍強基計劃的學校,有競賽經歷的學生在校考環節仍會有一定優勢。

“學科競賽和科技創新學習是一種高水平的深度學習,可以重塑學生對學習和研究的理解。這種高階學習中所形成的思維力、學習力、學習智慧和開放性,以及這種學習中所特有的興趣激情所帶來的內生動力、追求卓越堅韌不拔愈挫愈勇的堅毅力、以及團隊合作中的領導力等,這些正是拔尖創新人才的核心素養。”尚可說,我們希望學生在高中階段,就對某個方向及目標充滿激情,能應對某個任務、問題帶來的挑戰,再透過有經驗的導師引領、志同道合的同學互相促進,這些都是拔尖創新人才奠基和成長的路徑。“未來,二中將會繼續努力,為國家培養更多的拔尖創新人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