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論:練習方法——關於元認知的補充

方法論:練習方法——關於元認知的補充

瞭解布魯姆分類法之後,我們知道它是一個教育學上的工具。同時,布魯姆分類法帶我們近距離觀察學習這件事情,把知識從知識維度和認知維度進行分類。

知識維度有:事實類知識,概念類知識,程式類知識,元認知知識。

認知維度有: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估,創造。

布魯姆分類法詳情請見以下文章。

方法論:不做知識的“搬運工”

元認知,你到底在思考什麼呢?

在上一篇方法論的文章中,我們認為元認知知識的要義在於

"thingk about thinking"

,也就是對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為的思考與監控。

而現在我想告訴你,

元認知的核心,在於評估,在於覆盤,而元認知,也能夠幫助我們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

方法論:練習方法——關於元認知的補充

達克效應

我想先與你聊一聊“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用一句話,叫做

“最無知的人最不知道自己無知”

我們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做出不切實際的判斷,最後被現實狠狠打臉。

達克效應具體可以參考下圖。

方法論:練習方法——關於元認知的補充

橫軸是我們實際的經驗和掌握情況,縱軸是我們的自信心,也就是我們“以為”自己的掌握情況。

透過這張圖,我們注意到曲線的走勢是很奇怪的:上升-下降-再上升。剛開始幾乎直線上升,達到一個頂點後拋物線式下降,最後又拋物線式上升。

通俗來說,就是第一階段,在剛瞭解一個事物的時候,我們的自信心隨著瞭解增加提升得很快,直到一個頂點;

而隨著我們認知的不斷提升,我們會認識到自己原先愚蠢的自大,認識到與真正高水平人士的距離,反而喪失了信心;

認知水平達到一定高度後,我們又會建立起新的自信,但是也遠遠不及最開始入門時候的自大巔峰。

方法論:練習方法——關於元認知的補充

第一個階段,初步瞭解就以為獨步天下,自信心最高的頂點,也被稱為

“愚蠢之巔”

。最無知的人、最應該知道自己無知的人往往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認不清自己真正的水平。

第二個階段,隨著瞭解的深入,發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的水平一般般,既不算小白也不算精通,自信心在不斷下降。這也反映了拋物線的最低點,也成為了信心的

“絕望之谷”

不論是哪個階段,其實我們都很難去認識到自己實際的能力。我們習慣從上往下看:假設自己掌握的很好,去

做減法

,又因為對自己的錯誤認知,得到了一個偏高的分數;而不是

做加法

,去看自己到底掌握了什麼,並且瞭解掌握的東西解決了什麼,又解決不了什麼。

如何從達克效應中跳脫出來,真正瞭解自己的認知狀態呢?

這就要回到今天的主題——元認知。

方法論:練習方法——關於元認知的補充

元認知的作用

元認知到底是怎樣一種能力?

具體來說,元認知不是你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一種提高問題如何解決的思維方式的能力。

意識到自己在想什麼,為什麼這麼想,認識自己的思維過程。

我們生來就在解決問題——而在解決過程中,你是否能意識到自己所做的規劃,是否在實際行動中保持著對自己規劃的認知,是否在反思和評價自己實際作用的效果,這些,都是元認知能力。

元認知能力如何在問題解決中體現呢?

我們可以透過解決問題的流程來具體瞭解。

方法論:練習方法——關於元認知的補充

要想解決問題,得先

定義問題

。只有知道問題是什麼,我們才能據此開展第二步“頭腦風暴”。

頭腦風暴

,是思考解決的可能方案,同時評估這些方案,判斷出哪一個是更高效的。可以根據個人的能力、策略的可行性和完成度作為決策依據。

比如我的問題是英語不好,而且是英語口語很差。那麼顯然大聲朗誦比做閱讀題更能提高我的口語能力。如果我的發音不好,或許我該學習音標,糾正發音;如果我的發音還OK,我可能會去想自己到底是“不會用英語表達”(知道說什麼,但不會用英語說)還是“不會表達”(連中文表述都有問題)。如果我發現自己是“不會用英語表達”,我會去了解更多的詞彙和英語表達;而如果我是“不會表達”,我會傾向於直接選擇一類話題開展英語訓練。

Brainstorm(頭腦風暴)之後,

制定可行的方案。

好看的方案沒有用,只有

執行

過後,才會體驗到這個方案是否可行,自己執行過程中的問題。

最後,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回頭來看一看,

做個覆盤評估

,還有什麼地方可以改進,又有什麼目標還沒完成,完成目標的過程中方案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還是我練口語的例子,在我確定自己發音還不錯,而且是連中文都不太會說一個話題的情況下,我選擇每週有3-4天進行話題訓練,每週選擇一個話題。

第一週我可以專門訓練“興趣愛好”這個話題,通過了解“興趣愛好”方面的詞彙,組成句子,進行問答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

再下一週,我就可以訓練別的話題。過一兩個月,我試著就這些話題與別人交流,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

如果我和別人聊的還不錯,那很好,我的方向是正確的,執行的也不錯,需不需要加大訓練力度呢?

這個時候我又要注意,我的目標是什麼。

最開始我的目標是提升有關話題的英語表達能力,現在已經達成了,那麼我接下來是為了更好地與別人交流,還是準備諸如雅思這類的口語考試呢?

與別人交流,我就會選擇瞭解文化背景和常用俚語;準備考試,就要求我深入瞭解考試的題型和可能出現的話題。

如果我發現自己的表達還有問題,我就會想:是我的方向不對,還是訓練方法不對?是不是我的訓練目標超出了我的能力範圍而無法完成?或者是學習效率不佳?

我會重新回到“問題解決”這個思維圓環,帶著我的反思針對性地重新開始。

How?

1、能夠設定合理的目標,不超負荷逼迫自己做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

如果一個人經常不能完成自己的計劃,要不就是他的執行能力太差,要不就是他給自己的目標定的太高,而這些都會打擊自己的自信心,喪失前進的動力。

2、針對不同的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案策略,不是死腦筋地套用一種方法。

小時候的考試背書可能就會得到一個好分數,而如果在一個探究型的實驗中還採用這個方法,是一定會被淘汰的。

3、知道哪些方案對自己來說可行、哪些是不可行的。

如果你發現自己是一個“夜貓子”型別的學習者,實在沒有必要強迫自己天天早上五點起床來進行學習。可能堅持一兩天,你確實能夠早起,但是你卻困得不行,這麼做反而犧牲了效率。同樣,如果你習慣早睡早起,就不必強迫自己學到半夜,犧牲休息的時間。

4、計劃可行的完成任務的方法。

除了可行,“完成”也是目標的一大要點。如何知道自己“學會了”?要達到的是哪一種認知狀態?如果我對一門考試只想花最少的時間拿最高的分數,我有必要對知識研究到“創造”這個認知程度麼?

5、監控當前對任務的完成情況,

做出合理的評估。光說不做假把式,光做不想低效率。如果連自己完成的情況都“不知道”,又怎麼能指望“改善”呢?哪些方法是切實有效的,哪些方法純粹在做無用功?

這裡的每一步,背後都需要元認知的能力。元認知,貫徹著我們認知的方方面面,所以有“元”字在前,以反思為主,得到經驗教訓,再加以運用到其他方面,完成“知識遷移”。

對大部分人來說,“高效解決問題”不是一天就能練成的,那麼,如何合理恰當地評估自己的狀態呢?

方法論:練習方法——關於元認知的補充

練習方法

如何練習呢?

小野在此謹提出一種方法:透過檢索式學習進行客觀的評價。

什麼是檢索式學習?一言以蔽之,輸出檢驗成果,輸出倒逼輸入。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語文考試前翻來覆去背古詩詞,明明從頭到尾背的滾瓜爛熟,可真正考試的時候,還會有想不起來的句子。特別是出了下句,問你上一句是什麼的。

考完之後開始反思:是我們記性不好麼,還是我們沒有好好背書?

不對,是我們的練習方法出了問題。

既然我們知道考試時會出現下句考上句、甚至是顛來倒去考我們的情況,為什麼我們在背書的時候,就只是從頭到尾背呢?

為什麼不試著抽幾句背誦、進行詩詞填空,按照考試的思路考驗自己呢?

從頭到尾背一遍的方式,我們認為這是一種“集中式”的學習;而填空的方式,自然是我們的“檢索式”學習。

集中式學習與檢索式學習有何不同?

集中式學習:並不是指“集中時間學習”,而是強調“重複”,單一路徑調取我們大腦中的資訊。

檢索式學習:強調“回溯”,多種路徑調取大腦中的資訊。

這麼說還是很抽象,那就這樣理解:

見過≠學會。

單一路徑最大的問題,就是多次見過並記憶之後,給我們一種“學會了”的假想。

同樣聽完一節課,記了滿滿一頁的筆記。如果你只是選擇再看一遍,你只是順著老師的思路,又重新記憶了一遍知識而已;而如果你選擇將這堂課的知識點串聯起來,比如畫一張思維導圖,你就不只是記住了知識,你在真正地理解知識、理解老師講課的邏輯。

在這些基礎上,再去做題目、做練習,其實就是對知識的多路徑呼叫,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

總體上來說,

檢索式學習 > 集中式學習

多次檢索 > 單次檢索

兩次檢索間隔一段時間 > 直接重複檢索

多路徑呼叫知識,能夠增強我們對知識的理解;多次能夠加強記憶;間隔一段時間再檢索,是因為我們對知識的記憶總會隨著時間衰退,反覆刺激才會讓這些知識真正“內化”成為我們的一部分,而不是在隨著時間流逝而消失。

如果你想運用檢索式學習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不妨試試這些方法:

把自己當做老師,給別人講一遍知識:

教學相長。給別人講課,是最直接檢驗自己對知識掌握程度的方法,如果你能讓別人理解,你自己的理解肯定不會差。同時,如果別人提出了你難以回答的問題,也是好事兒,證明自己在有些方面的理解尚有欠缺,後面補上即可。如果沒有人,可以講給自己聽,也可以做思維導圖。

模擬場景訓練:

學知識肯定會有一個目標,比如剛才背古詩詞的例子,其最大的目的還是做對題目,在考試中取得一個好成績。那麼我們就可以想象自己在考場裡答題,會遇到什麼樣的題目,要怎麼準備自然也就一清二楚了。

PBL式學習:

以問題為導向的思維方式。這種方式要求對所學知識有一定的基礎瞭解,因為在一定的瞭解之後,你才能更好地提出問題,並且透過搜尋、讀書、請教他人、聽課等方式找到問題的答案。自己探索答案的過程中,對知識的理解記憶能不好嗎?

完成測驗:

多種方式調取知識能夠增加我們的理解力,測驗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撇開唯分數論不談,考試與測驗確實能夠反映我們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也增強了我們的應用能力。

參與討論:

還有什麼比討論更能展現實力嗎!討論過程中,不僅要有自己的知識輸出,也會有別人的知識輸出。瞭解別人如何瞭解,也能幫助我們避免一些錯誤。同時,我們的大腦會傾向於記住“與我有關”的事情,也就更容易記住討論過的內容。

總體上來說,主動輸出就是檢索式學習的奧義。

要求你讀完一本書,和要求你讀完一本書後向他人展示書的內容,我相信你閱讀時的心態會完全不一樣。

學習也是。

方法論:練習方法——關於元認知的補充

希望你能正確評估自己的狀態,用輸出倒逼輸入,在覆盤反思中不斷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做一個擁有強大的元認知的人。

方法論:練習方法——關於元認知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