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百年名校貴賓來臨,上裡千年古鎮人才輩出

6月10日,市政協主席李永才帶領市政協教科文衛委、市教育局、水利局、發改局、交運局等相關部門領導,到北流二中(小編注:前身是百年名校六里書院)、平政鎮初中新校區(小編注:平政初中舊校區前身也是百年名校陸陽書院,現為平政中心小學校園)調研,瞭解校園和專案建設情況。市政協副主席張慶廣一同參加調研。調研中,李永才一行首先來到北流二中,詳細瞭解二中門前陸裡大橋以及大橋兩端引道專案推進情況和存在的問題,並召開座談會與相關部門領導共同商討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李永才指出,北流二中是我市的知名老校,為社會建設培養了諸多人才。推進陸裡大橋及其兩個端引道建設,對提升北流二中校園管理和校園安全,推動該校建立自治區級示範性高中和我市教育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加強溝通協調,著力解決制約專案建設的瓶頸和問題,確保專案建設順利推進,為我市教育事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隨後,李永才來到平政鎮初中調研。據瞭解,平政鎮初中是新搬遷的學校,學校還存在實驗室、實驗器材還未完善,教師住宿困難等問題。李永才要求,各級各相關部門要加強組織領導,加強部門聯動,加大資金投入,加快校園建設,儘早儘快完成校園建設,為師生們營造舒適教育教學環境。

北流百年名校貴賓來臨,上裡千年古鎮人才輩出

北流百年名校貴賓來臨,上裡千年古鎮人才輩出

(以上報道來源大美北流)

後記(後記為小編從網上搜索摘錄的內容,作為科普資料)

科普百年名校北流二中(六里書院):

北流市第二中學座落在北流市南部中心城鎮平政鎮的倉田村,圭江上游和長河河口交界處的河畔上。總面積約125畝,學校三面環水,座東向西,後枕三臺,校門口對正氣雄偉的筆架峰——石玉峰。相傳這裡是個“犀牛”地,學校背面一里許有條高聳雲天的“趕牛鞭”——文利塔(1958年大躍進已拆除),校門口左側有個四面環水的天然大綠州(大操場),“犀牛”日夜在那裡賓士吃草。這裡一年四季綠草如茵,風景秀麗,環境宜人,地理位置適中,既方便上裡學生上學,又有優美的學習環境和鍛鍊身體的好場所,確是個辦學育人的好地方。當時南部上六里(隆盛、大坡外是波一里,六麻、新豐是波二里,平政是卞一里,六靖、清灣是卞二里,石窩是卞三里,白馬、大倫、扶新是扶來裡,合稱為上六里,簡稱上裡。上六里熱心辦學的鄉紳,父老經過長時間的磋商計議,選定在上裡地理中心平政建六里書院,書院興建於清朝光緒十三年(1887)。從建院開始到現在,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在這一百多年中,學校經歷了清朝光緒王(德宗)統治二十一年,宣統王(溥儀)統治三年,中華民國統治三十八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現在。她是北流市幾間中學歷史最悠久的一間。

主要傳說

1。計取院基:

書院院基是何家的蒸嘗田。當時鶴亭公何壽慶德高望重,品學兼優,聲譽邑梓,名氣遐邇,常與北流縣令曾思儒來往,竟成莫逆之交。到此,有兩種傳說:

一說:縣官曾思儒頗識日子地理,光緒十二年(1886)滿任回鄉前夕,通知鶴亭公來衙話別,其真實用心是想將他心目中擇定之地開給何家建祠堂。不料鶴亭公卻誤認為他是想在離任前敲竹槓而不應邀。曾官迫不得已,便將此地開好,函寄給壽慶。不料途中被扶來父老謝少儒私拆得悉此地。

一說:曾官常住何家,而看中此地想開給何家作祠堂。但曾官愛吃鴨腎,而何家每次殺鴨,他都吃不到而內心不滿,不久便辭別回縣。鶴亭公不問其情,便派長工送他回去。到縣後,長工拿出一袋臘鴨腎送給他。到此曾官才明白:他吃不到的鴨腎,原來其主家臘出來專送給他。內心十分感激,便提筆開地,並卷放在筆塔裡,連筆一起交長工帶回給壽慶。不料途中被長工的阿叔謝少儒看到,得悉此地。

兩種傳說中有點不同,但曾官開地,少儒獲地是統一的。

當時鶴亭公提倡聯合六里人士建立書院,正愁沒地。此地,一、位於上六里中心,地域適中,便於各地子弟上學;二、在圭江上游和長河交界處的河畔上,三面環水,師生用水和游泳方便;三、左下方又有一個四面環水的天然綠州,師生鍛鍊有場所;四、後忱三臺,上一里有許有一條高聳入雲的“趕牛鞭”——文利塔,前面又有一座氣勢雄偉的“筆架峰”——石玉峰;五、“順水學校,逆水廟”一條大河滾滾向北流去。六、四面環山,中間地面開闊,形似“犀牛”。此處確是個辦學的好地方,但如果鶴亭公知道此地是曾官開給他建祠的,不一定肯捐拔出來作院基。

為了得到此地建書院,謝少儒預先串通上六里熱心辦學的鄉紳父老後,就叫鶴亭公出面召集各處父老踩(選)拔院基。在選地前,先不說這裡有好地,而先訂出條約,並簽名蓋章,無論選到那裡都要無條件地捐撥出來。踩地時,也不從這裡踩起,而從新豐踩到白馬(扶來),又從白馬踩到清灣、六靖、石窩,然後才回到平政倉田灣肚這裡。選基時還虛作一番爭議,大家爭著獻地。何壽慶不知是計,也爭著獻地,為上六里做點好事。選定在這裡建校好,壽慶便慨然把這快蒸嘗田捐撥出來,為上六里建書院之用。

後來何家雖然知道此地是曾官開給他們建祠堂,而被謝少儒等人計取作院基,但書院已開建,而且簽了名,蓋了章,也不好反悔了。

2。廣擇日子:

選定院基後,群眾辦學的熱潮十分高漲,十幾家日子一齊開來。但用那一家好呢?無法確定,於是就在大路旁搭一個棚,把十幾家日子掛在那裡,讓群眾去評議,並設一個人看守聽取意見。

一天,一個衣冠不十分整潔的四五十歲的人從那裡過。他站定了看了又看,最後在每條日子單上用筆打個“X”就走。看守人把這情況向建校小給彙報。建校小組認為,此人可能是名師。便派人去追,直到容縣才追上。 此人是容縣人。叫他回來,他不來了,便開一條日子單給追的人帶回。後來建校就用這個日子。

在建校過程中,跌死一個泥水師傅。當時認為是不吉利,而把棺從後門出。學校建成後,日子先生到來問及此情況,他長嘆了一聲說:“棺從正門出就好了,後門出官,天意”從此便有了後門出官的傳說,二中學子也有了從後門出校門走進高考考場的傳統。

北流市第二中學成了培養人才的大熔爐。祖國各地都留下了二中學子的奮鬥足跡,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都有他們的身影,在海外發展的也大有其人。這正如學校大門口兩旁的對聯所述:“門多桃李,路達雲霄”。

百科上裡三大百年書院簡介:

六里書院(今北流市第二中學)在卞一里(平政)。清光緒11年(1885年),邑人何壽慶倡議聯合波一、波二、卞一、卞二、卞三和扶來六里人士籌捐提租,建成院屋3座,頭座11開聞,左右有重廊。光緒三十二年廢科舉後改辦六里小學堂。

陸陽書院在平政圩尾(今平政中心小學)。清光緒十六年,旅居北流的陸川縣籍人士捐資建立。建有院屋3座,左右重廊。光緒三十二年廢科舉後,改辦陸陽小學堂。

書院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四書》、《五經),也有開設文事、武備、經史、藝能、理學、貼括的在教學時間上,主要設常課和課試兩種。常課定期由山長(書院主持入)和教習(教師)講學:課試是每逢朔望(初一、十五)考一次試,評定等次發給獎賞。

扶陽書院在 扶來裡(今白馬圩)。清光緒九年(1883年) ,縣紳謝景星、李仁成等倡議聯合扶陽、大倫人士;在原扶陽義學擴充捐產建書院,建成院屋3座,頭座7開間,中有藏書樓1座,左右有重廊。光緒三十二年廢科舉後,改辦扶陽小學堂。

科普上裡千年古鎮平政:

平政鎮,北流南部中心城鎮,唐宋時叫公平,源於平政人民做買賣、做事情公平公道。據北流縣誌記載,平政(公平)曾經是陸川縣古縣城(陸川縣誌也有記載),平政古縣城至今已有1千多年的歷史。目前平政有北寶二級路、平倫二級路、叢寶路在平政交叉相匯,平扶二級路平政段在建。規劃有北流至化州高速公路與南玉珠高速公路在平政交匯,北流至化州高速設定有平政高速出口,平政位於北流上裡地理中心,有八鎮中心之稱。

北流百年名校貴賓來臨,上裡千年古鎮人才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