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衣裝,馬是鞍”包拯升堂辦案,穿啥衣服,把腐敗分子嚇半死

此前媒體報道:北京二中附屬亦莊小學五年級女生張秋實,發現其語文課本中一幅配圖有誤:宋朝知縣的官服應為青綠色,而不是紫色。她還指出圖中官帽上下垂的帽翅也與歷史不符。你別說這個小丫頭,還真是個有歷史底蘊的孩子。

無獨有偶,電視劇《神探包青天》裡也搞了個烏龍,包拯頭戴烏紗帽,身穿綠色花衣裳,端坐大堂辦公辦案,估計讓這丫頭看見了,也會大呼非也!

那麼,宋代的官員都是咋個打扮法呢?知縣們果然穿綠色的官服嗎?如果包拯上班辦案,又是怎麼穿戴呢?這還得從宋代的官服制度說起。

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襲前代,因此官服也與前代類似,分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喪服和時服。

其中,朝服是朱衣朱裳,內著白色羅中單,外束羅料大帶,並有緋色羅料蔽膝,身掛錦綬、玉佩、玉釧,下著白綾襪黑皮履鞋。除這種朝服是統一樣式外,官職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來區別的。主要是在有無中單禪衣和錦綬上的圖案上提現級別大小。

穿著朝服時官員頭上必須戴進賢冠、貂蟬冠和獬豸冠。進賢冠用漆布製成,冠額上有鏤金塗銀的額花,冠後有“納言”即幘巾,以示忠正。羅制冠纓,垂於頜下打結。用玳瑁(或犀角)製成簪導橫貫冠中,透過髮髻起牢固作用。對冠梁採取銀地塗金。這是二品以上高官朝會的首服。貂蟬冠也叫籠巾,用藤絲織成,表面塗漆,正方形,左右用細藤絲編成兩片蟬翼。冠前部有銀花,上部綴玳瑁蟬,左右各有三隻小蟬,銜玉鼻,左插貂尾。據說,貂象徵“內勁而外溫”,蟬象徵“居高食潔”。這是中書門下的首服。獬豸冠,即法冠,冠上塗碧粉,梁數依品級而定。獬豸,取其“能觸邪佞”之意。這是御史大夫、中丞的首服。

幞頭也是宋代官吏的首服。上自皇帝,下至普通官員,在朝會、處理公務時,要穿禮服,戴幞頭。這種幞頭多用藤或草編織巾裡,外面用紗,塗漆。它與唐代相比,有所改進,以直腳為多。起初,兩側帽翅左右平直展開,後來,帽翅伸展加長。

官吏也戴頭巾,依款式而論,有圓頂巾、方頂巾、琴頂巾等;依質料而論,有紗巾、綢巾等;以人名命名而論,有東坡巾、程子巾、山谷巾等。幞頭,又叫折上巾,這是一種包頭的軟巾,因為總是青黑色的,所以人們給它起了個很形象的名字“烏紗”,就是咱們平常說的烏紗帽。

宋代的公服即是常服,又名“從省服”,以曲領大袖,腰間束革帶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樣也是公服。這種服式穿在各級官員身上,只有用顏色來區別等級。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綠色,因為一般情況下,知縣都是七品,所以穿著綠色官服就是那時的常態,顯然張秋實小同學指出課本上的錯誤是有道理的;五品官以上用硃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

到元豐年間官服顏色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緋色、九品以上用綠色。

宋代官吏的佩“帶”,以質地不同區分職位高低。皇帝、皇太子佩玉帶,大臣佩金帶,還有銀、犀、銅、鐵之類,各有等差。宋代還按官吏品級不同分別佩帶金、銀製成的魚,作為飾物。規定,著紫衣者(高階官吏)帶金魚,著緋衣者(中級官吏)帶銀魚,都系在帶上而垂於後。也是區分職位高低的佩件。

古代的官服,在大家的印象中都是色彩斑斕的,相傳武則天創立了繡紋圖案,她賞賜繡上鳥紋的袍服給文官,繡上獸紋的給武將。這使得官服從此變得絢麗多彩,並且影響到明代和清代補子和補服的出現,使中國的官服融入了秀美與高雅。

但是,唯獨橫在其中的宋朝,卻崇尚儉樸為美,從宋太祖開始,宋代的官服上沒有那些繁複的圖案,只講究配飾的不同與變化。如此看來,宋代人的審美是講究典雅大方,不喜歡花裡胡哨,他們的這種官服設計,對於區分官吏層級是十分鮮明的。

包拯在權知開封府時,因為開封府尹是宋朝一個重要職位,最為首都的最高地方長官,其位在尚書下、侍郎上,一般是從一品或二品官銜。因此,包拯升堂辦案,應該是穿著紫色官袍,幞頭上長長的帽翅顫顫巍巍,腰中配一條銀色腰帶,腰後掛著金魚,顯然電視劇《神探包青天》給包拯穿的服裝是有誤的。

包拯如此一身打扮端坐開封府的公堂之上,的確顯現出他的威風凜凜和浩然正氣。再加上龍頭虎頭狗頭鍘刀一字擺開,王朝、馬漢、張龍、趙虎人等“威武”齊喊,真是滿堂威嚴,執法如山呀!怎不讓貪官汙吏、不法之徒心驚膽寒。

包大人一個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反貪懲暴的案例,就這樣演繹到今天令人們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