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截流一半家長心結難解,分流不是分層,看清未來才能著眼當下

高中截流一半家長心結難解,分流不是分層,看清未來才能著眼當下

有孩子上學的家庭,許多家長都在為上高中只錄取一半的事情發愁。這意味著另一半就得逼迫著上技校,職高或者是到某個廠子裡做個學徒工。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一個普通家庭裡,似乎是把孩子的未來就此斷送了,整個家庭的希望都破滅了一樣。其實事情遠遠沒有那麼悲觀,當你看清未來趨勢以後,就可能會改變對這樣分流的看法。

首先表態,我是支援初中畢業就分流的。這裡面既有大道理也有小道理。大道理是對國家未來發展好,比如國家是希望技術型人才多一點,以適應我們將來工業化國家的需要。我就說小道理吧。比如我的孩子初中畢業時候,文化課成績不理想,沒有進入前一半,只能選擇技校或者職高了。在這樣情況我悲觀嗎?懊惱嗎?一點兒都不。我的道理是這樣的:當你與同齡人初中畢業開始分流後,上了高中的那部分學生,請問未來能上大學的有多少機率?以目前來看,可能在70%左右吧。那還有30%的學生是高中畢業了,沒有上大學,他們的出路是什麼?照樣是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上個技校或者是高職,或者直接進入社會就業。

那我們算算看,同樣都是三年,同樣都是17、8歲,我的孩子已經從技校出路,開始正式進入崗位,進行社會工作經驗的積累了。而上了高中又沒有進入大學的這部分呢,還在原地打轉。在這裡我們一定要注意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孩子正值18歲青春期,也是正式進入成人行列。一個是學有所成,進入社會工作崗位,一個是原地打轉,需要重新規劃學個什麼手藝和技術。我們想一下,孩子在青春期之前完成學業好,還是正值青春期去外面社會學習好?這得深入思考。

這是其一。

其二,有人說那上了高中的這一半當中,還有70%是進入了大學的,他們的前景從機率上說,一般就比沒有上高中的這部分孩子好。例如社會對學歷文憑的看法,對知識儲備的考慮等。我說,家長之所以會這樣考慮,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這個道理是從當下社會現實出發的。那麼我就要強調的是,當下社會現實會不會改變?當國家制定了一半一半政策後,難道就沒有後續的政策了嗎?當然不是。

我們今天家長的顧慮,是建立在今天上不上高中,極有可能出現的後面的社會分層的問題。就是上了高中的人群,最終社會地位,階層,要比沒有上高中的階層高。這一高一低,就直接決定了孩子未來的生活處境。家長真正擔心地在這裡,而不是糾結於是不是高中文憑。

那今天老胡強調兩個詞的不同含義,就是分層和分流的區別。家長顧慮的是社會分層問題,而我們真正要實現的分流。有什麼不同呢?

就是初中分流時候,實際上是在遵循兩個內在規律,一個是把願意而且有能力做進一步學術研究性知識作為未來發展方向,這部分孩子進入高中,所學的知識也已經遠離我們生活了,是為了更高研究性用的知識了。而另一端則是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真正所擅長的東西,做進一步深化,使得他們在自己願意並且擅長的方面,做出更高的成績出來。作為一種理想型的設計,它就是這麼設計的,換句話說,它這樣做的初衷和理論,都是正確的。但現實的問題是,沒有走進高中的孩子,去技校職高的道路並不是理想中的樣子。比如我們常聽到家長訴說的,技校職高,那是一堆學渣對學渣的地方,太亂,學不好等。這些的確是現實問題。

但現實的不足,需要從現實去解決,首先我們必須理解到政策上的理論正確,否則理論都錯誤時候,現實就更離譜了。不僅會改變目前這種技校現狀,還會開闢更多的接受教育繼續深造的途徑。比如在上技校以後,同樣可以繼續在某領域,再上一個臺階,進入更高級別的學府,照樣也是大學,研究生,和博士學位的。就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你還在學畫畫,技校學三年,成績不錯還能上再更級別的美術學院,同樣拿到這個專業領域的學士學位博士學位的。這些都會跟著一半一半政策的進行,後面會有改變的,這就是政策動向,是未來的一個趨勢。

對於實際某個家庭來說,我們家長得學會想問題,初中畢業,一個是已經完成了9年義務教育階段,一個是孩子年齡的適當性,正是進一步學習新東西的黃金年齡。這也是有些家長說的,支援分流,但是初中太早了的困惑,解答就在這一點。

最後我們也要審視一下自己的問題,如果孩子對文化課的學習情況,果真連前一半都進不了,那勉強上個高中,無非就是再陪人家三年時間,考上大學的機率就更渺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