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拒絕孩子嗎?其實拒絕不等於傷害

清水閱讀,帶領社群夥伴21天共讀2本書 :6/21

【打卡素材】

《當我遇見一個人》P090-P109

【閱讀感悟】

今天共讀的內容有三部分,不評判,只確認感受;拒絕不等於傷害;孩子間的衝突不會引發創傷,但干預會;痛苦的中國家庭式陪伴。

一、不評判,只確認感受。

書中提出了兩個常見的現象: 看不見孩子而急於評判,試圖幫助孩子解決他的情緒。

這兩點也是我經常容易犯錯的地方。

比如說孩子尿褲子了著急來找我,他還沒開口,我就會說:幾歲了,還尿褲子?不知道去廁所麼……其實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是幫助,告訴他想尿了就要立刻去廁所,還要教他掌握脫下褲子的技能,類似的事情不少,我第一時間都是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情緒,著急評判,下結論。如果孩子哭鬧,我的第一反應是聽見哭就煩,希望他趕快停止,有時候就說“想哭出去,不要在我面前哭”,有時候會說”收住,不許哭”,用這種方法快速把他的情緒壓制住。

作者認為,基於評判和幫助孩子解決情緒,這樣做會限制孩子內在情緒流動,能量無法釋放,長期能量阻塞會形成心理疾病。正確的方法是看見孩子,確認他的感受,如果孩子遭遇悲傷,沮喪等不良情緒時,讓他去面對,去承受,去經歷,這樣他就能完整體驗這些感受,知道如何去應對,健全了他的能力,否則去到社會上,他還是不會。

二、拒絕,不等於傷害。

拒絕本身不會讓孩子受傷,讓孩子受傷的是附帶的評判。

我曾錯誤的以為只要拒絕孩子,他就會因為沒得到滿足而受傷,但今天的內容讓我知道,只要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以平等,協商的態度溝通,給與尊重,看見,而不要去評價孩子的需求是無理的,錯誤的,不該有的,這樣即便拒絕了他,他依然知道媽媽是愛他的,他的需求是被看見的,沒答應他只是因為其他原因,他不會糾纏的。

回想一下我發現,當我蹲下來,孩子說出我不買的理由,他也並非完全不能接受,有時也安靜的走開了。

三、孩子間的衝突不會引發創傷,但干預會。

這部分,作者的觀點是孩子之前的衝突是正常的,他們會在衝突之後釋放能量,獲得平靜,抹平創傷。但大人的干預反而使能量凍結起來,始終無法釋放,影響孩子之間的關係。

同意作者的觀念,但在實操上,還有一大段距離要走。孩子面對衝突,如果家長在場,我想應該不會任憑他們打鬥下去,如果不在場,事後得知孩子如果無法很好化解衝突,家長也會出現尋求對方家長或者老師,進行協商。所以,實操上海需要視情況而定。

四、痛苦的中國家庭式陪伴。

真正的陪伴就是安靜,專注的陪著,不需要出謀劃策,不需要讓他改變,看見對方本真的樣子,而不是“我期望”的樣子。

反觀自身,在陪伴時我有太多建議了,我希望他看書一頁一頁看,我希望他玩彈珠力氣大一點就能投中,我希望他滑滑梯的時候不要鑽下面。。。。。我希望他改變,儘管我發現了自己的嘮叨,但我安慰自己,我是為了他好。

實際上呢?看似是希望他好,其實根本就覺得他當下的行為是錯誤的,愚蠢的,不正常的,我在乎表面而沒關注到他到底開不開心,他是怎麼想的,是否覺得有點不對,否情願改變!

如何做好陪伴呢?

答案是:透過覺知來做好陪伴。

具體有三個步驟:首先,覺察。當我們不安靜,不專注,升起了改造對方之心,讓他改變的時候,要有所察覺。其次,共情。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去想他需要什麼,他現在的感受是什麼。最後,交談。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注意是感受而不是想法,因為感受是真實的,想法也許是假設出來不存在的。

【金句摘錄】

1、如果父母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對該孩子,孩子其實非常好協商。

2、父母若能自己去面對那份不安,不干預,不評價孩子,可能再一抬頭,孩子已經轉換到其他狀態了。

3、真正的陪伴是關注,不打擾。當我們完全不想改變對方時,才能真正陪伴。

4、為什麼想要改變對方?因為看不見對方的真實存在,只看見我們頭腦中想象出來的“正確”的對方。

【Todo清單】

1、不想買玩具的時候可以直言相告,不因為孩子在店裡面鬧騰而妥協,買不買前後態度都一樣!

2、管住嘴,不去叨叨叨個沒完沒了,陪伴的時候去觀察他,而不是企圖改變他,否定他,讓他聽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