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亞萍揭秘育兒秘訣:做父母,理解這一點才能教好孩子

前幾天,小區媽媽群裡就開始吐槽:

孩子作業不寫就想著玩手機,我批評他,還被懟了回來:“有本事,你也別看手機呀!”

暑假才開始,我就氣到忍不住,已經罵過了,好想打他,該怎麼辦?

訊息一發出,群裡就炸開了鍋:

你這還停留在想打他的階段,我都已經打過了;

我這不僅打了,嗓子也啞了,掃把都斷了幾個了,求趕緊開學吧。

暑假裡媽媽們最大的感受,大概就是:

最開始想給他最好的溫柔,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就和孩子成為了針鋒相對的敵人。

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個影片,一位媽媽哭得稀里嘩啦:

我也不想打他、罵他,我也想控制住脾氣,但幾個生字,他整整寫了三個小時!

我不想做他媽媽了。

一句話還沒說完,媽媽又忍不住哭了起來。

打或者不打,已經成為了困擾這屆家長的世紀難題。

從孩子出生,父母就要面臨各種養育困境,做一個合格的父母,真的這麼難嗎?

或許找到問題的根源,也就能找到教育孩子的鑰匙。

鄧亞萍揭秘育兒秘訣:做父母,理解這一點才能教好孩子

鄧亞萍揭秘育兒秘訣:做父母,理解這一點才能教好孩子

好的孩子是教出來的,不是罵出來的

這樣的場景很多爸媽大概都經歷過:

一個美好的週末,一家人開心地去餐廳品嚐美食。

等餐時,大家坐一起聊天,然而沒多久孩子開始各種坐不住,一會敲敲盤子,一會在走道亂跑。

媽媽趕緊制止孩子,孩子開始嚎啕大哭起來,餐廳裡的客人紛紛側目,場面很是尷尬。

這時候爸爸為了快速解決問題,上來就給了孩子一巴掌。

原本是一段溫馨的親子時光,最後以爸爸媽媽一肚子火氣,孩子哭泣又委屈收場。

很多媽媽都說過,再多的耐心也會被孩子的“各種熊”磨光,好好說話根本行不通,只有胖揍一頓才能安靜。

心理學家尹建莉所說:

“暴力教育只能讓孩子變得順從、聽話,它取得的一些暫時、表面的效果,也是以兒童整體的墮落和消沉為代價的。”

很多家長認為一頓胖揍、一頓大吼之後,孩子不說話就是默認了自己的錯誤,其實這沉默恰恰就是他們反抗的方式。

打罵孩子,他們可能不會停止愛你,卻會停止愛自己。

孩子長大後也會缺乏安全感,甚至一生都在和童年經歷作鬥爭。

這種錯誤教育方式引發的悲劇數不勝數:

武漢一名男生因為在學校玩撲克,被媽媽扇一耳光後,從5樓跳下後身亡;

上海一位媽媽邊開車邊責罵孩子,孩子一怒之下衝出汽車,跳橋身亡;

四川的一個孩子,因為弄丟了零花錢被父母責罵,最後跳水身亡了。

原本以為打罵能夠讓孩子改正錯誤,卻沒想到棍棒教育把孩子打上了更偏激的道路。

鄧亞萍揭秘育兒秘訣:做父母,理解這一點才能教好孩子

美國教育學博士簡·尼爾森針對這樣的問題就提出了

“正面管教”

的理念。

作者認為孩子的一些過激行為可以歸納為四種目的:

尋求過度關注、尋求權利、報復、自暴自棄。

很多時候,孩子的各種撒潑打滾,並不是無理取鬧,而是心理需求沒有被看到、被滿足。

作為父母要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每一個孩子都有獨立思想的存在,越想控制孩子,反而越會讓孩子失去控制。

在正面管教的理念中,對孩子發脾氣、懲罰孩子,雖然能夠讓孩子短時間內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但這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

不打不罵,才是父母應當遵循的教育底線。

真正厲害的父母不會打罵和操控孩子,而是用無條件的愛和包容來教育孩子。

鄧亞萍揭秘育兒秘訣:做父母,理解這一點才能教好孩子

鄧亞萍揭秘育兒秘訣:做父母,理解這一點才能教好孩子

沒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

魯迅曾經這樣分析過,中國的教育大抵只有兩種方法:

其一是終日給以冷遇或呵斥,使他畏縮,父母卻以為教育成功,美其名曰“聽話”。

其二是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

打罵是最失敗的教育方式,但不打不罵也並不是溺愛。

曾經有人問李雙江會不會打孩子,他曾經講過這樣的細節:

“不打,捨不得,真想打的時候,也是嚇唬一下,有時候還沒有打,自己的眼淚就掉了下來。

這樣的心態之下,久而久之,孩子就成了難以管教的“小皇帝”,最終犯下大錯被社會管教。

著名學者林格曾說:“在孩子犯錯的情況下,對其進行適當的懲罰是有必要的。”

“正面管教”的理念也是對孩子“高標準、嚴要求”;

同時也能夠尊重孩子的想法,在平等和孩子交流溝通的基礎上,給予孩子充足的愛。

很欣賞美劇《小謝爾頓》中爸爸的教育方法:

因為送報紙太辛苦,小謝爾頓變得異常暴躁,他在餐桌上亂髮了一通脾氣就進了自己的房間。

爸爸緊隨著進入房間,小謝爾頓開始對著他抱怨、說狠話。

爸爸沒有以父親的身份責罵他。

而是等他發洩完自己的情緒,再主動坐到小謝爾頓身邊,跟他分享自己同樣糟糕的一天,並且表示:

“我理解你所經歷的所有事情,但是你有沒有發現,我不會回到家拿你出氣。”

鄧亞萍揭秘育兒秘訣:做父母,理解這一點才能教好孩子

(圖片來源於《小謝爾頓》,侵刪)

小謝爾頓終於平靜下來,明白了自己的錯誤,並且主動跟家人道歉。

父母透過榜樣的力量在日常小事中引導孩子的行為,這簡直就是教科書級別的正面管教案例。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一個網友這樣談自己的父母:

“我以為努力半生就能逃出原生家庭,發誓一定用心去愛自己的孩子;

如今已到中年,我發現自己憤怒的內容、語氣、神態和家人一模一樣。”

所以,沒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

《正面管教》中也有這樣的理論:

“當父母用對教育方法,孩子就能更加優秀,如果父母不懂教育孩子,就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正面管教孩子的參考標準:

父母能夠在尊重和鼓勵孩子的基礎上,引導孩子成長,讓教育的效果長期有效;

而且能夠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教會孩子有價值的生活、社會技能。

孩子本就是透過叛逆來認識這個世界,這是一個不斷犯錯的過程。

作為父母要明白孩子的成長是螺旋上升的,要從內心接納孩子。

如此,才能做到不懲罰、不驕縱地教育孩子。

鄧亞萍揭秘育兒秘訣:做父母,理解這一點才能教好孩子

鄧亞萍揭秘育兒秘訣:做父母,理解這一點才能教好孩子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尊重

前不久,鄧亞萍的育兒觀被百萬網友點贊,更是被推上了微博熱搜。

鄧亞萍的兒子特別喜歡打遊戲,一般的父母肯定會覺得打遊戲耽誤學習,進而加以阻撓。

然而鄧亞萍的教育方式就很不一般,她先是認可孩子的想法:

“電競能拿到世界冠軍也是不錯的,你或許可以試試走電競這條路。”

鄧亞萍揭秘育兒秘訣:做父母,理解這一點才能教好孩子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接著鄧亞萍帶著他參觀了國內的兩家頂級電競俱樂部,當孩子體驗了高強度訓練的艱辛之後,決定調整自己的職業方向。

號稱“大魔王”的鄧亞萍,在育兒方面竟懂得如此溫柔地尊重孩子。

這樣的父母始終用尊重和自身的力量去引導孩子,這就是正面管教的力量。

暢銷育兒書《正面管教》中不僅解釋了教育的真正內涵,也給父母提供了簡單易操作的方法。

1、溫柔而堅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溫柔而堅定是“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

只有父母和孩子之間以尊重和合作為基礎,在堅定而且和善的氣氛中給孩子立規矩;

才不會讓孩子覺得被控制、失去自由。

從心理上來看,正面管教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愛和被尊重,滿足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社會人”的基本需要。

溫柔而堅定的教育方式,能夠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他的,進而達到管教的目的。

2、懂得跟孩子“共情”

父母最錯誤的溝通方式就是忽略孩子的感受,不懂共情。

每個人都有共情的需求,都希望對方能夠理解自己,希望自己的感受能被認同、被看見。

當孩子獲得了父母的認同之後,就會放鬆下來,也會更願意溝通,如此父母才能幫助孩子糾正行為、解決問題。

父母的一句話可以是孩子力量的源泉,也可能是痛苦的深淵。

每一次的共情都是對孩子情緒的解碼,好的父母,永遠會站在孩子身後默默支援。

鄧亞萍揭秘育兒秘訣:做父母,理解這一點才能教好孩子

3、給予積極的暫停,而非懲罰性的暫停

知乎上有位家長分析了輔導孩子作業的發火過程:

輔導作業—發火—後悔—反思—再輔導作業—再發火。

我們可以看到,家長的負面情緒在反覆惡性迴圈。

很多時候,父母在管教孩子之前,並沒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這樣所謂的教育其實就轉化為自己情緒的發洩。

只有自己不被激怒,父母才有空間去容納孩子的情緒。

在被情緒填滿之前,任何的道理都是蒼白無力的。

只有家長學會了管理自己的情緒,才能教會孩子積極暫停,從而實現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良性溝通。

父母可以帶著孩子設定一個

“積極暫停區”:

在孩子情緒沒有平復的時候,可以讓他們在暫停區做一些喜歡的事情,等平靜之後再開始解決問題。

這個暫停一定不能是懲罰性的,否則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在乎,積極的暫停會讓孩子充滿安全感。

鄧亞萍揭秘育兒秘訣:做父母,理解這一點才能教好孩子

電影《追風箏的人》中有這樣一句話:“孩子不是圖畫冊,父母不能只顧畫上自己的色彩。”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渴望。

教育不該是權力的臣服,應該是愛的體現。

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孩子需要時無條件給予幫助,並且告訴他們:

我們永遠在你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