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嚇唬式”教育,是教導還是傷害?

孩子不聽話,我能躲起來嚇唬他嗎?

“不聽話壞人就把你抓走”這些話能說嗎?

我們發現,只要是有孩子和成年人的地方,無論是在公共場所還是在家庭裡面,“嚇唬式教育”這一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那麼,這樣的方式真的有效嗎?也許有人會說:“有效啊,有時,我一說完,孩子馬上就配合了。”但,“嚇唬式”教育的方式真的可取嗎?今天微課將為大家帶來分享。

今天我們要分享的內容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案例答疑,第二個部分是嚇唬式教育,是管教還是傷害的話題?接下來我們就來開始第一部分的分享案例答疑。

問題一,女寶一歲七個月到別人家玩,看了吃的就要拿走,不讓就哭鬧,我灌輸孩子,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要不然警察叔叔會把你當成小偷關起來,我擔心這樣說合不合適如何引導。

我們從兩個方面來分析這個問題,第一,從兒童的心理及生理的發展特徵來看,兒童出生時他的意識是混沌的,是與萬物渾然一體的,對於一歲七個月大的寶寶來說,他的自我意識尚未形成與發展起來,對他而言,所有他看到的感興趣的物品都要去拿,這是這一階段兒童的正常現象和特徵,而與道德無關。

第二,從敏感期的發展角度來看,零到兩歲的兒童正處在一個口腔敏感期的發展階段,首先吃是人類的基本生理需求,當孩子看到能吃的東西時,就會有要吃的想法,其次,兒童也會用口來感覺事物,認識事物,他們會透過品嚐不同種類的食物。來促進口腔功能及味覺的發展所以對於兒童口腔敏感期的發展需求,我們需要提供給孩子自由選擇和享用食物的機會。

那麼在別人家,我們如何來處理孩子口腔發展的需求及社會禮儀的平衡呢?從描述中我們看到孩子年齡較小,語言表達能力有限,這個時候作為家長,我們就可以使用語言來協助孩子詢問這個家庭的主人,對對方說,請問我可以吃這些嗎?當獲得同意後再去拿,並對對方表達感謝,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孩子建構別人的東西,需要經過同意,再去拿這樣的基本社會禮儀,建構與他人相處時的界限。

那麼,如果孩子想要的東西,對方不同意分享,孩子被對方拒絕了,我們又該如何處理呢?例如,孩子拿到的可能是對方家裡的一輛玩具車,但對方小孩不同意,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先認同孩子的想法,對孩子說是的,你很想要這個小汽車,媽媽知道了。但這是別人的車,他不同意分享別人的東西,不能拿說完溫柔而堅定的從孩子的手裡拿走這輛小汽車,用行為而非語言的說教,從而幫助孩子建構,這是別人的不能拿的概念。

拿走小汽車後,孩子可能無法接納這種沒有被滿足的情況,從而出現哭鬧的情緒,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去傾聽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允許他哭鬧,向孩子表達似的,你可以哭,媽媽愛你會陪著你,其次,我們要為孩子的情緒命名是的,你很生氣,也很傷心,媽媽理解你,被拒絕了,你很難過。

你可以傷心生氣,媽媽陪著你,媽媽愛你用這種愛的方式去認同理解孩子當下的感受,支援孩子陪伴孩子去調整,讓孩子傷心生氣的情緒流淌出去,當孩子的情緒流淌出去後,他的內在就會多一份空間,再次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就更容易平靜地接納了。

問題二,女寶兩歲多有一次吃飯的時候,寶寶被人說不要去外面,快進去看看,媽媽被壞人抓走啦,娃見到我就說媽媽回家回家的途中,他一遍遍地說,阿姨說,壞人把媽媽抓走了,我試著跟寶寶分析,壞人被警察叔叔抓走了,媽媽是安全的,媽媽陪著寶寶沒有用,我覺得娃的安全感已經被嚴重破壞了,我該怎麼補救?演一個壞人被抓走的劇情嗎?

我們知道,嬰兒出生後,在心理上最首要的環節就是對母親的衣服,憑藉母親提供的關注愛撫和迴應,嬰兒逐漸形成了最初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為後來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零到六歲的兒童正處於對世界認知的初始階段,不具備辨別是非真假的能力,所以當孩子聽到媽媽被壞人抓走了,孩子是會信以為真的,並因此產生了恐懼的,害怕的情緒。

這就需要我們在生活當中要給兒童提供一個真實,可信任的環境,要避免逗孩子威脅孩子的語言和行為,從而保護孩子安全感的發展,當身邊有這樣的成人對待孩子時,我們應該予以制止,明確地跟對方說,請不要威脅和逗我的孩子。

如果孩子已經因為被鬥而產生了不安全的感覺和狀態,我們首先需要看到孩子的這份恐懼和擔憂,用愛的方式去陪伴,支援孩子去調整這份恐懼的情緒,重新幫助孩子建構安全感,例如根據描述中出現的情況,我們可以嘗試這樣去跟孩子處理。

第一,

先抱著孩子跟孩子在一起,讓孩子能真實的感受到,媽媽就在身邊,讓孩子感覺到安全,可以對孩子說,寶貝,媽媽就在身邊,媽媽愛你,一直陪著你,你是安全的,媽媽也是安全的。

第二,

理解和認同孩子的感受,如對孩子說,當阿姨對你說,媽媽被壞人抓走了,你很害怕,也很擔心,這讓你感到不安全,是這樣嗎?當孩子點頭表示同意,我們可以繼續對孩子說是的,媽媽理解你,我們先陪陪這份害怕和擔心。

第三,

幫助孩子看到真相,例如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阿姨是在威脅你,他說的話不是真實的,媽媽就在你的身邊,如果可以找到事發時的阿姨,那我們也可以請阿姨跟孩子一起來解決這個威脅的問題,例如可以請阿姨這樣跟孩子來解決。寶貝,剛才我威脅你說你的媽媽被抓走了,這讓你很害怕,我感到很抱歉,對不起,真實的情況是你的媽媽沒有被壞人抓走,她就在你身邊,她愛你會一直保護你,透過這樣的方式重新讓孩子感受到愛。

幫助孩子重塑安全感。

3、男孩3歲9個月,性格較為活潑外向,喜歡去別人家玩。遇到陌生人會衝過去抱,熱情的同時會驚嚇到別人,也有安全隱患,擔心他在陌生的環境中被壞人誘騙走。在公共場合,他就喜歡跑來跑去,你跟他說“亂跑會被人販子抓走,見不到爸爸媽媽了”,他無感甚至反著做。如何引導孩子和陌生人保持距離感?

三歲之後,兒童的發展開始由只關注自我的需要轉向對外部世界的探索,他們開始對自己以外的人和事感興趣,人際交往的需求隨之出現,這個時候孩子會出現串門的需求,如果需要去到別人家裡,首先我們可以跟孩子進行一些社交禮儀的教育。透過情景演示的方式,讓孩子瞭解如何與他人打招呼,如何表達對別人的喜歡和愛,如何去別人家做客等禮儀。

其次,我們要與孩子一起制定好外出規則,如第一條規則是去別人家之前需要與雙方父母溝通,當雙方父母都同意後再去,第二條規則是沒有經過主人家的同意,不可以隨意觸碰或者拿別人的物品等等。

如果是去到公共場所活動,我們也需要事先跟孩子約定好符合公共場所的活動規則,例如安全方面的規則可以是請在父母的視線範圍內活動,不可以跟陌生人走,小聲交談,輕緩行走等等。

同時,兒童的認知特點是觀察與模仿,並且具有吸收性心智,吸收性心智,是指兒童會自然而然地吸收它所接觸到的環境裡的任何行為,無論好壞,那麼,針對兒童的認知特徵以及事例中孩子的情況,我們在給孩子進行社交,禮儀等教育時。需要用實物教學的方式,情景演示就屬於實物教學的方式之一,當我們選擇用情景演示的方式來進行時,我們設定的情景最好是正面演示。

例如,我們要跟孩子進行如何打招呼的內容時,可以讓兩位家庭成員分別扮演a和B,兩人見面時四目相對,A對B說,上午好,必迴應說,上午好,演示結束後再邀請孩子來體驗,透過這樣的觀察和體驗,孩子就獲得了最直觀的做法,更容易幫助他們發展認知。

我們還可以借力繪本幫助孩子建構安全意識,保護自己,如請不要隨便跟陌生人走系列繪本,可以在親子閱讀的時間與孩子分享,讓孩子更全面更詳細的瞭解到遇見陌生人時的不同處理方法。

威脅的方式不可取,首先威脅會讓孩子產生恐懼的情緒,導致孩子注意力分散,從而影響到孩子對關鍵資訊的吸收,如示例中的孩子可能因為害怕而不清晰,如何在公共場所活動,其次,拿來威脅的條件未必成為因果關係。以描述的事件為例,如果孩子發現亂跑並沒有被抓走,那麼會讓他對成年人的語言產生質疑,不信任,以至於將來無視或者回避成年人的語言,從而沒法幫助到孩子的發展。

最後我們還需要注意的是,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身體的能量會越來越充沛,尤其是男孩子,這就要求我們在陪伴男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有意識地帶孩子到戶外活動,如進行體育活動踢足球打籃球爬山等等,透過戶外活動幫助孩子把身體的能量釋放出去,當孩子的身體能量得到了釋放,她才可以一種平和的方式來進行日常活動。

4、孩子4歲9個月,有次在外面玩,叫了她幾次沒聽見,我就順便藏了起來,後來她發現找不到我了,就跑回原處找,還是沒找到又找一次,然後等待一會就哭了,感覺有點害怕,我就故意漏出頭,她發現跑過來就好了。我問她你有什麼感受,她就說挺開心的,爸爸就跟她說你這樣不聽話跑丟了怎麼辦,見不到爸爸媽媽怎麼辦!孩子就轉換話題,避而不談。還有一次,我讓同事幫忙接她回家,見過但是不熟悉,我就問她當時你敢跟她走嗎?然後跟她說你可以問下老師。她就還是避而不談,感覺問孩子心理感受的時候,孩子總是把內心藏起來,不跟我們敞開,家長該怎麼引導?

正常情況下,五歲左右的孩子已經具備了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所以當我們跟他們解決問題時,有時候我們可以使用溝通討論的方式去進行,透過描述,我們可以發現有三個主要困擾家長的疑惑,第一個是如何幫助孩子建構。在戶外活動時的安全意識,第二個是如何讓孩子辨別可以接自己回家的人,第三個是如何引導孩子敞開心扉,真實的去表達自己的想法。

對於第一個疑惑處理方式,我們可以參考案例三的做法,利用建構規則,情景演示的方式,幫助孩子清晰在戶外活動時的注意事項,從而更好地保護自己的安全,對於第二個疑惑,如何讓孩子辨別可以接自己回家的人,則是需要家長與孩子一起來完成的。

首先,家長需要將自己的社交圈進行分類篩選,確定哪些是可以接送孩子的人,包括特殊情況時可以接孩子的人都需要篩選出來,篩選完畢後,家長再把能接送孩子的那些人的照片事先準備好,接著跟孩子一起來製作一份接送者名單。

分類出哪些是確定的接送者,哪些是遇到突發情況時的接送者,最後跟孩子明確再出現特殊情況時的處理辦法,如跟孩子約定好,如果接送名單中的人都不能夠去接你,那麼媽媽會跟老師打電話告知老師由誰來接,並且媽媽會親自跟你通話確認,透過這種明確的方式幫助孩子面對臨時突發等狀況的具體做法。

第三個疑惑,如何引導孩子表達真實的想法我們看到,案例中,當孩子沒有及時迴應父母的呼喚時,孩子的父母對孩子為什麼不能及時迴應的原因缺乏瞭解的耐心,也是有不滿的情緒的,由此發動了一場突然的安全測驗,這種做法會讓孩子感受到不被尊重。

我們還看到,當孩子的反應沒有達到父母期待的結果時,父母的情緒是有所升級的,由此出現了對孩子的指責,根據兒童心理發展需求的理論,我們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被父母認同,看見讚賞,以此獲得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父母的指責。會讓孩子的價值感和存在感蕩然無存,當被指責訓斥時,孩子只能感受到自己不夠好,所以孩子會迴避封閉自己的內心,對於這個情況,我們需要做的是。

一:

成人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當感覺到憤怒生氣時,先做深呼吸,給自己一定的時間,讓自己的情緒平復下來,當我們情緒平靜了,再去跟孩子溝通所發生的事情。

二:

與孩子進行一致性的溝通,如可以將自己當下的擔憂表達出來說,當我呼喚你而你沒有迴應我時,我感到有些生氣,同時我也擔心擔心你因為不注意找不到我們了,剛才我生氣的時候指責了你,是不是讓你感覺到自己不夠好,抱歉寶貝,那是媽媽的擔心,媽媽為剛才對你的指責向你道歉。

三:

用愛的方式理解和認同,孩子的感受,傾聽孩子,等待孩子敞開心扉,如對孩子說,剛才你見不到爸爸媽媽時,是不是感到有些害怕?當被指責時,你感到自己不夠好,所以你就不想再跟我們討論了,很抱歉,寶貝媽媽因為擔心太著急了,但媽媽依然愛你。

四:

對孩子能做到的好的部分給予讚賞,如對孩子說,媽媽剛才觀察到,當你找不到媽媽時,你選擇回到原地而沒有亂跑,這是一個應對與父母走丟時的正確做法哦,媽媽欣賞你的智慧,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被尊重被接納,從而敞開心扉表達內心真正的想法。

接下來我們要進行的是第二個內容主題分享,嚇唬是教育,是管教還是傷害?

說到嚇唬式教育,我想請大家思考一下,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是否有經歷過嚇護士教育呢?在日常生活裡,你是否見過其他人對孩子使用下護士的教育?如果你是家長,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是否有過嚇唬式的教育方式。

我們會發現,其實只要是有孩子和成年人的地方,無論是在公共場所還是在家庭裡面,嚇唬式教育這一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例如,當我們帶著孩子在戶外玩耍,到了回家的時間,怎麼提醒孩子孩子都不願意回家,這個時候我們可能就有情緒了,就會對孩子說。你不走我走了哈,你就一個人在這玩吧,或者當孩子到了睡覺時間卻遲遲不睡時,可能會對孩子說,再不睡大灰狼就要來抓你啦。

又或者當孩子在公共場所瞎跑時,可能會對孩子說,再亂跑就會被人販子抓走啦,等等這樣的嚇故事語言,以期待孩能夠震懾住孩子,讓孩子順從於家長們的想法,那麼這樣的方式有效嗎?

也許有人會說,有效啊,有時我一說完孩子馬上就配合了,但嚇護士教育的方式真的可取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探討一下嚇唬式教育,對兒童生命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有哪些。

首先我們來看看對兒童安全感的影響,我們知道安全感是一種讓人感到安全,不危險的一種感覺,那我們透過一個事例來分享一下嚇唬式教育是如何影響孩子的安全感的,月月是剛入園不久的孩子,每天放學奶奶來接他時,發現他特別容易緊張,並且會急切的想要奶奶將她背到背上,否則就會大聲哭鬧,身體僵直,眼神裡充滿擔憂和恐懼。

就這個現象,我們跟孩子的父母做了溝通,發現原來是因為父母擔心孩子在過馬路時容易打鬧,有不聽話的行為,加之他們所住的小區內有車道,時常會有來往的車輛行駛,正巧那段時間總有新聞報道說,有孩子對小區內的汽車碾壓身亡,孩子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所以月月的父母也特別擔憂這一點,於是他們就在陪月月散步的時候來教育月月,為了進一步強化教育的效果,他們把新聞報道里的事情也跟悅悅分享了,目的在於讓月月印象深刻,由此可以謹慎小心的在小區。

最終導致的結果是,悅悅從此一看到汽車就會特別的緊張,就會哭鬧著讓人抱著或揹著,顯然這是一種嚇唬式教育,而且我們看到這種方式也直接破壞了孩子對環境的安全感,單純地從結果上來看孩子恐懼車輛。從此不敢自己行走了,確實避免了被車撞或碾壓的風險,但由此產生了恐懼感,也直接傷害到了孩子,我想這樣的結果並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初衷。

我們更渴望孩子透過教育能夠獲得自我判斷的方法,從而獲得安全的通行方式,那我們是如何幫助月月調整的呢?我們針對月月的狀態,循序漸進地幫助幫他重構安全感,一開始我們陪著月月先觀察路上來往的車輛,牽著她的手,告訴他說,寶貝,你是安全的老師,會保護你,陪著你讓他感受到安全。

然後再帶他一起去認識人行道車道人行橫道交通指示燈等等,並瞭解其中的功能,月月透過觀察發現了車是由人來駕駛的,來往的車輛通行是有序的,遵守交通規則的,過往的行人也是走人行道遵守交通規則的。最後,我們再陪著他一起體驗走人行道遵守交通規則,走人行橫道,透過體驗孩子發現,當我們遵守交通規則時,正確選擇人行橫道行走時是可以確保自己安全的。

在之後我們看到,當奶奶來接他時,他已經可以平靜地與奶奶牽手,自己走著路回家了。

其次是對兒童探索世界的影響,禁錮了兒童探索世界的興趣和慾望,阻礙了兒童的發展,我們知道,自兒童出生以來,這個世界對他們來說都是未知的,兒童天然的對未知的世界保持著探索的濃厚興趣,隨著他們獨立能力的發展,探索的步伐將越走越寬。

嚇唬式的教育將會阻礙兒童探索世界的興趣,記得有一次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帶孩子們去體驗種植和採摘活動,大部分孩子對活動都是興致盎然的,他們欣喜地參與到每一個活動當中,體驗著勞動的喜悅,唯獨一個女孩子,當天他穿了一件漂亮的裙子。當小夥伴呼喚他下田時,他猶豫了,並且對著小夥伴說道,我媽媽說,這些泥巴很髒的,裡面會有很多細菌,如果弄到手上吃到肚子裡面是會生病的,所以我不能碰那些泥土。

於是,全程他就只是站在岸邊觀察其他夥伴的體驗過程中,我能夠看到他依然有想要參與的衝動,無奈,內心裡有一個不屬於他的聲音在阻止著他,他只能用豔羨的目光看著別人參與的喜悅,那這就是嚇唬式教育給孩子探索世界帶來的阻礙,也直接影響到了孩子生命的發展。

最後嚇唬式教育會讓兒童無法面對和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感受,從而壓抑自己的想法,最終影響到兒童生命的自我建構。

記得有一次分享日時,孩子們都把自己帶來的食物拿到餐廳分享,倩倩得到一顆其他夥伴給自己的糖,他接過來了,看得出來他想吃,當她走到我的面前,我以為他要請我幫忙開啟包裝,結果他只是認認真真地對我說,老師,我媽媽說了。吃了糖會蛀牙,然後牙齒會全部爛掉,媽媽說我不能吃糖,我問他哦,這樣那請問你自己的想法呢,你自己想不想吃,他看了看手上的糖吞了一口口水,然後搖搖頭對我說,我不吃,我不想讓牙齒爛掉。

說完把糖放進了書包裡,當兒童因為擔憂,害怕而無法一致地表達自己內在想法時,這就表明兒童放棄了,做自己是會直接阻礙到兒童自我的建構與發展的,那我們需要如何做可以協助到兒童的發展呢,首先,我們需要用愛的方式接納包容孩子。理解並尊重孩子的想法,如當孩子吃飯很慢,或者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時,我們要去觀察一下孩子找到孩子吃飯慢,不能入睡的原因。

例如是否孩子已經吃飽了不想再吃了,但迫於某些壓力又不敢歸,為孩子久久不能入睡,是否他還有什麼需求而沒有表達出來?當這樣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愛的方式來引導孩子表達出來,如告訴孩子寶貝,媽媽愛你我看到你今天吃飯的速度。跟平時不一樣,你能告訴我為什麼嗎?如果孩子說已經飽了不想吃了,那我們可以看著孩子的眼睛告訴孩子,寶貝,你是自己的主人,如果你覺得已經飽了,你可以去歸位,媽媽會尊重你的想法。

媽媽愛你,當我們用這樣的方式去理解,尊重和接納孩子的行為時,孩子通常可以真實的去做自己,其次,我們可以透過與孩子一起見過規則來確保孩子的安全,如當孩子有危險的不合適的行為時,我們可以明確地制止孩子,並告訴他正確的做法。如當孩子在乘坐公共汽車好奇地將頭伸出窗外時,我們可以直接把孩子拉回車內,看著孩子的眼睛對他說,這是危險的,不可以坐在行駛的車內,我們需要將身體放在車內,這樣是安全的。

從而讓孩子清晰乘坐交通工具的安全方式。

最後,為孩子提供自由而受保護的空間,保護孩子探索世界的需求,如當孩子處在空間敏感期時,會反覆的體驗從高處往下跳,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擔心孩子對自己所處的高度沒有把握,為了防止意外的發生,我們可以選擇站在孩子身邊觀察,當孩子需要幫助時。及時的提供幫助,若孩子不需要幫助時,我們則只是觀察者,用這樣的方式給孩子創造一個受保護的空間,同時孩子又可以自由的去探索內在的需要,從而支援,協助到孩子的成長。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參與,為了孩子,我們不約而同地走上了成長之路,希望透過今天的課程幫助大家瞭解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