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

在網路上看到一段很有意思的影片,一位爸爸,為了讓一歲半的寶貝乖乖吃藥,跟孩子鬥智鬥勇。

孩子只對草莓幹感興趣,爸爸用草莓幹誘惑孩子,一頓操作猛如虎,孩子還是不吃爸爸那套。

最後,影片中的爸爸只有無聲嘆息,很多網友卻想起了自家孩子。

不禁感嘆:

現在的孩子真是越來越聰明,也越來越不好“糊弄”了。

越聰明的孩子真的越難帶嗎?今天就和各位家長分享一下關於2-8歲孩子的“使用說明書”,讓家長有技巧地“糊弄”孩子。

2-8歲孩子的發展階段

在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中,把孩子的發展階段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 0-6歲

這一階段的孩子對於周圍的知識還處於“資訊收集”階段,面對不懂的問題會向家長求證,嘴邊常常掛著“這是什麼”,這個行為就是在不斷積累孩子的資訊,讓自己的資訊庫不斷完善。在促進大腦發育的同時,也會讓孩子對社會有初步的印象。

第二階段 6-12歲

第二階段通常為6-12歲,但是隨著近年來幼兒智力的不斷提升,以6歲為起點的年齡分段已經不太準確,很多孩子從5歲開始就已經不再滿足成人對於“是什麼”的解釋,而是會自主探索資訊背後的原因,多數的表現是孩子更關注功能性問題“為什麼?”

而在多數思維理念中,2-8歲被認為是孩子思維能力發展的黃金期,這段時期是孩子思維能力的跳躍式發展,很多家長覺得孩子越大越不好糊弄,是因為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孩子的邏輯推理能力發生了變化。

就是在2-8歲這個階段,孩子的思想變得有深度了,所以如果家長在這一時期用比較隨意的回答或者簡單的方法去“糊弄”孩子,已經變得不那麼容易了。

第二階段的培養方式

對於已經處於第二階段,或者即將邁入第二階段的孩子,家長們該如何培養呢?

對於這一階段,基本要遵循以下3個原則:

1、給孩子獨立思考的空間

面對第二階段的孩子,家長不必在孩子面前維持“百科全書”的人設,不用事事都給孩子找到答案。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開始發育,擁有較為全面的肢體能力和智力水平,這是讓孩子動手和思考的基礎。

家長與其每天絞盡腦汁回答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不如讓孩子自己思考,要讓孩子形成“我自己來、我自己能行”的意識及行為習慣。

這個階段,

家長更多的是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而不是主動提供答案,

同時最好要與孩子一起行動尋找解決辦法,不斷提升孩子的智力及能力,幫助完善孩子的想象力及推理能力。

2、給孩子行動的機會

任何問題,都不止一個答案。

孩子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可能會偏移原來的問題方向,進而出現新的問題。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一定不要阻止,要學會靈活控制。

讓孩子自我尋找答案並不是為了只解決最初的問題,過程中的任何一環都是幫助孩子智力開發的助力。

3、給孩子選擇的自由

其實選擇也是一種能力,好的選擇可以讓孩子比其他人更少接觸困難或障礙。

選擇的自由包含了選擇和嘗試,也包含試錯的權利。

從一兩歲給孩子一些決定自己生活細節的自由,比如,今天早餐是中式還是西式?

到兩三歲給孩子選擇遊戲專案的自由,再到六七歲給孩子選擇興趣、安排學習的自由,比如,在某個時間段是想看歷史故事還是動手做個模型。

這樣到了孩子成年,他更有可能在一些重大決策上作出正確的選擇。

最後:

以上3個原則,是給孩子的能力、興趣、方法等方面的主要指導方向。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說話、做事的方式也會越來越多,並且會巧妙地花心思來套路父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越聰明,越難帶”。

這時候,父母如果想要了解孩子的心思,就要讀懂這些“套路”。

走進孩子的心裡,更好地瞭解孩子的想法,做更有效的親子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