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統失調?在販賣焦慮圈錢的路上,早教班一直很在行

這幾年,身邊出現了越來越多“感統失調”的孩子。比如說:

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是“前庭功能失調”?

不喜歡被觸控、孤僻膽小是“觸覺失調”?

坐著的時候總喜歡扭來扭去,是“本覺體失調”?

說一句話要理解很久、講話要講幾遍,是“聽覺失調”?

孩子不愛收拾屋子,是“視覺失調”?

這些“失調”都被某些機構和早教中心歸類為“感統失調”。明明看起來健健康康的孩子,為什麼會被打上了這些標籤?到底什麼是“感統失調”呢?

感統失調?在販賣焦慮圈錢的路上,早教班一直很在行

其實“感統失調”對應的是另一個名詞“感覺統合”,感覺統合理論是由美國職業治療師、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愛爾絲(Anna Jean Ayres)在1969年首先系統提出。

簡單說“感覺統合”就是人體各器官在大腦的統合下對內外刺激作出的正常反應。例如做飯的時候你聞到燒焦的味道會立刻去看鍋裡的菜是不是幹了,立刻關閉爐火,這種就是感覺統合的運用和表現。

而“感統失調”則指的是人體感覺統合的異常,是大腦功能失調的一種,也被稱為學習能力障礙[1]。

“感統失調”的爭議性

“感統失調”其實在國際上並未獲得一致性的認可,即使在美國也有非常多的專業機構對“感統失調”提出質疑。

“感統失調”還需要不斷被論述和證明

2005年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的專家就得出結論,沒有足夠的對照研究支援SID(感覺統合障礙或感統失調)作為一個獨特的可定義實體的存在,或者清楚地證明SIT(感覺統合療法)比完全不治療更有效[2]

美國兒科學會(AAP)也提出“感統失調”不應該被診斷,在其官方期刊《兒科》(Pediatrics)上的文章指出:

目前感覺障礙的兒童是否真的存在大腦感覺通路的“

紊亂”還未能完全被證實,這些缺陷不清楚是否與其他發育和行為障礙有關。由於沒有公認的診斷框架,感覺失調不應被診斷,而且“

感覺統合療法”有效性的研究數量有限且沒有定論。[3]

從這兩個機構可以看出目前“感統失調“和“感覺統合療法”的研究都沒有最終定論,它在未來還需要更多的論述和證明。

而這就更加明確了

不是誰都能簡單判斷孩子是否“感統失調”

,它需要更詳細和細分的測評,例如專業有經驗的兒科醫生。

感統失調?在販賣焦慮圈錢的路上,早教班一直很在行

就像美國兒科學會旗下的healthy children 對家長的建議:“如果覺得孩子感覺處理方面有困難時,應該找兒科醫院做進一步的評估”。[4]

作為家長,我們不應該也沒必要過多去擔憂

“感統失調”

這方面的問題,而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例如你覺得孩子聽覺有問題,那可以去找醫生做聽覺方面的檢查,身體方面的問題醫生才是最具經驗和判斷力。

別因錯信“感統失調”而耽誤了孩子

個人覺得“感覺統合”歸根結底就是大腦的整合能力,也是我們常人每天都在進行的事情,例如半夜被冷醒加被子,這也是一種感覺統合。

身體感知了溫度變化,大腦收到資訊,經過以往的經驗作出判斷“加被子”,肢體得到指令進行操作。

正常的孩子不進行專門的“感統課程”訓練也不會影響他的感覺統合養成,畢竟我們生活中並不缺少感官的活動,像家務、運動等日常生活都會涉及。

早教機構的感統課程其實就是一種錦上添花的存在,它能給到的日常生活中也有,例如很多感統課程裡的平衡臺(板)在公園的兒童器械中也有,而且公園中擁有多變的天氣、不同植物花草的氣味、多重的聲音(人的聲音、鳥的叫聲、車的聲音等)這些都比在室內活動更具備感官刺激。

感統失調?在販賣焦慮圈錢的路上,早教班一直很在行

同時專業的感統治療在國際上還未能明確效果,

“感統失調”的評估也是五花八門,家長非常容易誤判孩子的行為,耽誤孩子真正行為原因的篩查和治療,例如自閉症的孩子很多也有感官方面的問題。

因此如果真有疑惑,醫生才是第一選擇,正常孩子上了這些課無非是消耗錢,真有事錯信錯判了反而會耽誤正確的治療。

培養“感覺統合”不如警惕“自然缺失”

美國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加德納(H。Gardner)博士在1983年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慧理論”,之後他增加了第八種智慧(即自然智慧)。

對於自然智慧,加德納(H。Gardner)博士覺得自然智慧的核心是人類對自然的認知能力,這個能力人人都有。[5]

對大自然的認知需要我們充分的調動身體感官,去觀察自然和感受自然,這其中就包括對我們所有感覺器官的高度訓練和運用。

而現在越來越都市化的生活,卻阻礙了孩子的“自然智慧”,限制了孩子原本自然發展的“感覺統合”。

感統失調?在販賣焦慮圈錢的路上,早教班一直很在行

美國學者理查德·洛夫指出現代兒童與大自然的完全隔離,是一種“自然缺失症”,它雖然不是一種病症,但其實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現象,因為遠離大自然,孩子將會出現感覺遲鈍、注意不集中。[6]

“自然智慧”就是大自然對人“感覺統合”的培養

有瑞典的研究者做過這樣一個研究(研究自然環境對孩子的影響),研究中的物件處於不同環境的兩個幼兒園,其中一個幼兒園周圍高樓環繞、環境安靜,另一個則是在草地和果園中,有繁密的花園和岩石,孩子也幾乎任何天氣都在戶外。

研究最後發現每天戶外玩耍的幼兒園孩子比起另一個幼兒園擁有更強的注意力和運動協調能力。[7]

因此個人覺得自然智慧就是大自然給我們的饋贈,就是大自然對人“感覺統合”的培養。

在大自然中我們自然就會運用到我們全身的感官,大腦也會最大限度地去整合身體。

感統失調?在販賣焦慮圈錢的路上,早教班一直很在行

例如在公園、在小區花園中,陽光撒在身上,夏天我們會發現陽光猛烈且炙熱,冬天我們會發現陽光溫暖而愜意。

樹木花叢中也會發現原來鳥叫聲不都是悅耳動人,也有像噪鵑一樣“喔哦喔哦“叫得讓人心慌。

在大自然中我們無法預測下一秒鐘飛過來的是什麼蟲子,我們也無法知道會不會有一片葉子突然掉落在我們肩膀上。

就是因為這一切的無法預測,我們的身體才會被充分的調動,我們的大腦才能獲得與身體各個部分深度整合的機會。

所以讓孩子運用感官,提高大腦整合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孩子去到大自然中,即使在草地上什麼都不做只是發呆,都會動用到身體的所有感官。因為在草地上,孩子會感知到青草對面板的觸感、會聞到青草的味道,感知風吹過臉龐,聽到路人的交流聲、跑步聲。

總之,

“感覺統合”本身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我們需要警惕的是高度都市化生活對孩子感官的束縛。

培養“感覺統合”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父母放手讓孩子去玩去看去大自然中探索,在玩耍中孩子自然就會調動自己的感官,鍛鍊大腦對身體的整合。

參考資料:

[1] 百度百科(感統失調)

[2] Smith T, Mruzek D, Mozingo D。 Sensory integrative therapy。 In Jacobson JW, Foxx RM, Mulick JA (editors), Controversial Therapies fo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Mahwah, NJ: Lau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5, pp 331-350。

[3]美國兒科學會(AAP)官方期刊《兒科》:Sensory Integration Therapies for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4]美國兒科學會: Sensory Integration Therapy

[5]“ The core of the naturalist intelligence” Ronnie Durie, “ An Interview with Howard Gardner“ , Mindshift Connection

( Saint Paul , MN : Zephyr Press , 1996)

[6] 林間最後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兒童/(美)洛夫著;中國發展出版社,2014。8

[7] wihthin two daycare settings Patrik Granhn,Fredrika Martensson,Bodil Lindblad,Paula Nilsson,and Anna Ekman,Utepa Dagis。Stad & Land no。145(Outdoor daycare 。 City and country),Hassleholm, Sweden: Norra Skane Offset,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