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你需要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你如果不教育他,那麼我來替你教育他。”一位媽媽在家長群裡說。

我心裡一驚,發生什麼事情了,讓這位媽媽如此氣憤?要去教育誰家的孩子?帶著種種疑問,我點進去,很認真地看了一遍訊息。

原來是班上的一個男孩,今天拿剪刀去搓一位小女孩的臉,而剛剛那位家長就是這位小女孩的媽媽。拿剪刀去戳同學的臉!太嚇人了,幸好沒有出事,不然真的就像女孩的媽媽說的“要是真出什麼事,不是賠錢就能解決的”……

小男孩動手打人已經不是第一次了。為什麼有的孩子待人禮貌,能很好的處理矛盾,而有的孩子卻一言不合就打人?因為他們的社會能力不同。

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你需要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01 被忽視的社會能力,是導致幼兒出現攻擊性行為的原因之一

社會能力,是指一個人處理日常生活及其在社會環境中求生存的能力。1977年,格羅斯曼(Grossman)將其分為8類,分別為:運動能力、交往能力、自助技能(自理能力)、社會化(人際交往能力)、學習能力、推理和判斷能力、社會技能(處理問題的能力)、職業和社會責任感。

幼兒攻擊性行為,指的是當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自己的權利受到損害時,幼兒出現的身體上的進攻,言語上的攻擊等侵犯性行為。主要表現為:打,踢,咬,大聲叫嚷,叫喊名字,罵人,暴力,搶走別人的東西等。

孩子之所以會有攻擊性行為,主要是社會能力中的人際交往能力、社會技能(處理問題的能力)欠缺所導致的。在幼兒時期就習慣以打,踢,咬,大聲叫嚷,罵人,搶走別人的東西等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或維護自己的權利。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看似孩子之間的打鬧在長大後就變成為不自主的攻擊性行為。

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你需要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上述案例中的那個小男孩,長得挺可愛的,從表面上看你很難看出他會有攻擊行為,但事實是,他在班上出名的愛打人,一言不合就動手,班上的小朋友有一半都被他打過。

老師家訪跟我們聊到這個小男孩時說:男孩的父母是做生意的,平時比較忙,家裡請了一個保姆帶孩子。父母沒時間管,保姆不敢管,孩子的社會能力沒有被正確引導,在與同齡人的交往相處中,不懂得處理問題,沒有相應的解決問題的社會能力,最終出現攻擊性行為——動手打人。

兒童心理學家馬·勞迪斯·卡蘭丹曾說:“一個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沒上大學的孩子缺陷更嚴重。”

02 打人行為背後的原因以及可能產生的後果

1、孩子為什麼愛打人?父母的做法決定了孩子的行為

經常聽到有人說“沒關係,他還小,只是個孩子”等類似的話,來幫助孩子開脫。對於2歲以下的孩子,如果你這麼說大部分人都能理解,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只是對打人這個動作產生了興趣。但是可以理解的同時並不是說家長就可以放任孩子不管,任其見人就打。

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你需要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2歲以後,當孩子經常做出打人動作時,家長就應該告訴孩子說:“疼,這樣打,會疼。要輕輕的摸。”

孩子雖小,但是他會透過觀察大人的表情等來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得當。如果你笑嘻嘻和他玩鬧,覺得孩子的小拳頭打在身上不痛不癢,沒關係,那麼你就給孩子埋下了這種行為動作是被允許的意識,孩子就會不斷的試探,甚至加大力度。

2.孩子屢教不改多次打人?打人後,父母的做法決定了孩子的認知

開頭案例中小男孩的母親說,她事後有教育孩子,然後替孩子開脫道:孩子現在已經好多了,他還小……我們不知道她在家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也不好評論什麼。

有一次早上送孩子去學校晚了,看到那個男孩的媽媽帶著家裡做好的玉米粒去教室裡分給小朋友們吃,或許是想要用這樣的方式來替自家孩子道歉。

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你需要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孩子打了人,道歉的卻是家長。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認知:犯錯後,父母會替我善後。當產生這種認知後,孩子根本不可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才會屢教不改。

3.孩子經常打人,不利於良好性格的養成

《兒童行為心理學》這本書中曾指出:幼兒攻擊他人後如果嚐到了“甜頭”,得到其所需物品或者受到家長的誇獎,他們就會認為人就應該使用這種攻擊性行為,而一般不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

如果父母不加以引導,則會影響孩子的成長,當這類攻擊性行為定型或加劇後,則會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沒有給予孩子正確的教育,沒有及時糾正孩子錯誤的行為,容易讓孩子養成暴力傾向的人格。當孩子逐漸長大後,遇到事情就喜歡用武力來解決。

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你需要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03 3種教育模式,助力孩子建立良好的社會能力

1.玩字詞遊戲,豐富孩子的思維工具箱,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

美國亞拉尼大學的心理學專家莫娜·舒爾在她的書《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中提出了ICPS,ICPS是I Can Problem Solve的首字母縮寫,意思是我能解決問題。

下面幾組字詞是書中提到的,可以供大家練習參考。為什麼說這樣的練習能提高孩子的社會能力呢?因為這些詞語的背後傳遞給孩子的是資訊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是有選擇空間的。我們給孩子輸入這些字詞,是讓孩子有這樣的意識:我能解決問題,並且一件事可以有很多種解決方法。

是/不是 如果/那麼

是/還是 為什麼/因為

一些/所有 可能/或許

之前/之後 公平/不公平

現在/以後(稍後) 合適的時間/不合適的時間

相同/不同 考慮感受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遇到吃飯和看電視的問題時,我們可以這樣來玩這些字詞遊戲:

為什麼現在不能看電視?因為現在是吃飯的時間。

吃飯的時候看電視是合適的時間,還是不合適的時間?

如果現在看電視不吃飯,那麼你等下就沒有飯吃了。

你是現在看電視不吃飯,還是等吃完飯再看電視?

等等類似的方式來和孩子進行對話,讓孩子自己思考、選擇。

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你需要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運用上面的字詞,透過這樣的對話,讓孩子明白我們是理解他想看電視的心情,但是因為時間不合適,吃飯和看電視是不能同時進行,需要有所取捨,讓孩子自己學會選擇先做什麼,後做什麼。這樣的效果比起我們強制要求孩子必須怎麼做來得更好些。

上述案例中的小朋友,習慣透過動手打人,來解決問題,很明顯就是缺乏社會能力的一種表現。在孩子出現打人行為後,家長可以在事後問孩子:

“打人是對的嗎?”

“小手是用來打人的嗎?”

“你打了小朋友,他會是什麼心情?這樣做可以嗎?”

“如果小朋友打你,那麼你會是什麼心情呢?”等等。

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理解他人。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比起告訴孩子不能做什麼,能做什麼,讓他們學會自己思考是不是顯得更為重要呢?

如果家長能夠運用這些簡單的字詞,幫助孩子理清事情,並學會換位思考,那麼孩子再次遇到類似的事情時,就不會衝動打人,而是會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以正確的方法來處理問題。

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你需要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2.玩字詞遊戲,讓孩子學會思考事情可能產生的後果

《情感智商》的作者戈爾曼曾指出:童年是塑造人生情感傾向的重要時機。

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透過正確的訓練和引導,是可以提高孩子的社會能力。

在孩子之間出現爭執,動手打人時,大人要及時將他們分開,並在孩子的情緒相對緩和後,進行相關的詢問,如:“為什麼動手打人?”“是因為他拿了你的東西嗎?”“如果你打了他,他可能會怎麼樣?生氣?也打人……”鼓勵孩子將接下來所有可能發生的事情都說出來或者寫出來,儘可能的以遊戲的方式加以引導。

剛開始孩子可能不會如你預期般的說出來或寫出來,但是你可以給予他們一些有用的提示,儘可能的讓孩子表達出來。

我們可以刻意訓練孩子字詞遊戲,也可以隨時隨地地玩字詞遊戲。它不需要特殊的道具,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玩。

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書中,作者總結了一個完整的“我能解決問題”對話包括四個部分,能夠幫助孩子:

1)明確問題所在。

當孩子出現打人行為時,問孩子:你為什麼打人?當孩子被打時,也可以問孩子:他為什麼打人?透過這個問題,找出孩子打人或被打的問題所在。

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你需要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2)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感受。

當孩子打了人,可以問孩子:他把你的玩具拿走了,你很不高興對不對?但是你把小朋友打了,他會不會受傷?他現在是什麼心情?

當孩子被人打了時,也可以問孩子:你被他打了,是不是很難過?但是你把他的玩具拿走了,他會是什麼心情呢?

透過這樣的對話,讓孩子明白自己感受的同時也理解對方。

3)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對於打人者,我們可以問孩子:小朋友把你的玩具拿走了,你不高興,但是你動手打人,這樣做對嗎?我們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呢?

對於被打者,可以問孩子:你喜歡他的玩具,想要玩,直接拿走這樣做可以嗎?如果不可以,應該怎麼做才是合適呢?

以這樣的方式,來讓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4)預估解決辦法的後果。

對於打人的,可能會說:他是因為喜歡我的玩具才拿,我可以借他玩一會。被打的人,可能會說:我應該問他借,而不是直接搶。這個辦法的結果是大家都開心了,也不會出現打人行為。

孩子可能會想出好幾個方法,有些方法可能是錯誤的。但不論方法是否得當,我們要做的是努力引導幫助孩子找出正確的方法,對於錯誤的方法,不要立刻給予批評指正,而是需要更多的耐心,讓他們自己明白這種方法可能導致的後果,以及是否可行,直至最後找出合適的方法。

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你需要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3.做“嚮導型”家長,適當的讓孩子承擔“邏輯後果”

《正面管教》書中對邏輯後果的解釋是:邏輯後果不同於自然後果,它要求一個大人或其他孩子在家庭會議或班會上介入。重要的是,要決定哪種後果能為孩子創造有益的學習體驗,鼓勵孩子選擇負責任的合作。

簡單的說,邏輯後果就是要孩子對自己不負責任的選擇負責,如:把別人的玩具損壞了,那麼你就要負責修好或者用自己的零花錢買個新的還給對方。

兒子之前迷上《螺絲釘》,一開始我們約定好一天看兩集。有一天他看完兩集還想再看,一直哭鬧不停。於是我跟他說,“如果你今天要再看,那麼接下來一週都不能看了。”並多次跟他強調。兒子說他要現在看,接下來不要看。

第二天,兒子已經忘了我們昨天的約定,一直嚷著要看《螺絲釘》,這一次,我沒有妥協,只是跟他說,“我們昨天已經說好了,這一週都不能看了。”鬧了一會兒,兒子似乎是知道了,這一天都沒有再鬧。並且接下來的幾天都不能再看《螺絲釘》了。

這次之後,兒子變得更能遵守時間和約定。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有時候過分強硬的態度只會弄得兩敗俱傷,適當的讓孩子承擔“邏輯後果”,可以讓他們做一個有擔當的人,懂得承諾的重要性。

總結

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總是讓人頭疼,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學會以下3招,讓你更懂孩子,更貼近孩子的內心世界,同時幫助孩子更好的與同齡人相處:

玩字詞遊戲,豐富孩子的思維工具箱,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

玩字詞遊戲,讓孩子學會思考事情可能產生的後果

做“嚮導型”家長,適當的讓孩子承擔“邏輯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