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走過你走的路

當我走過你走的路

文|橙子媽媽。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01

當我沉浸工作的時候,我不希望聽到任何聲音。

幾年前,我曾因為兒子開始寫作業就戴上耳機聽音樂而苦惱。我無法理解,怎麼有人能這樣“一心二用”呢?

於是,剛開始的時候,我干涉了。

“咱寫作業的時候不聽行嗎?”

“只聽5分鐘行不行?”

“不允許聽,再聽我沒收啦!”

“你知道為什麼不能邊寫邊聽歌嗎,你知道原理是什麼?”

和顏悅色,諄諄善誘,怒髮衝冠,苦口婆心。看出來沒,什麼態度都有過,唯一沒變的是孩子:

當我走過你走的路

我就是我,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越干涉,越對抗,越依賴。

當孩子對我們的建議、要求表示抗拒,其實是在給我們上課,讓我們像學生那樣去學習,只是我們很難把自己當成一個學生。

當我把自己清空,把那些固有的概念從腦袋裡拿出來,放下對“改變世界”的執念,我意外看到了一些變化。

兒子把用耳機聽,變成了用藍芽連線外放,從快節奏的音樂變成了舒緩的音樂,再後來,開始寫作業的時候,基本會把音樂關掉,或者把聲音調得很低。

當一個問題不再成為中心,它似乎就變得沒有那麼重要。當大家都放鬆下來,允許它存在,不要求它立刻消失,它的破壞力就沒有那麼強了。

我依然覺得在寫作業時聽歌不好,但我已經可以在心理上跨越它,它也不再是我眼裡的障礙。

曾經的那個於我而言的煩惱,不再是問題了。它不是被解決的,是在過程中自然消融的。

02

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我並沒有嘗試過在沉浸工作時塞上耳機,像兒子在學習時聽歌那樣。

那麼,我是怎麼那麼確定:在需要專注時不能聽音樂的呢?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因為什麼原因,我就理所當然地認為,那肯定是不行的,那肯定是不好的,並要求孩子按照我認為的好去做?

我並沒有走過他走過的路,憑藉著常識、經驗、想都不用想的正確,大手一揮,發號施令。

我並沒有真正地思考過。因為大多數人大多數時候是這麼認為的,我就預設為了真理。

最近,因為工作的原因,在我需要沉浸思考或者寫作時,我無法保證讓自己處在一個絕對安靜的環境中。為了讓自己更好地保持專注,我試著戴上了耳機,並打開了降噪模式。

除了流淌而出的音樂,整個世界都安靜了。我迴圈播放著“A Clear Head”(今天這篇的背景音樂 ),彷彿進入了一個專屬通道,順著這條通道,心無旁騖,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用這種方式,給自己營造了一個空間中的空間。這個小空間是屬於我自己的,暫時與外隔絕的。

縱然外界人聲鼎沸,我自安靜怡然。

曾經我以為我已經理解了孩子,當我走過孩子走過的那條“路”,我卻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

當我走過你走的路

安靜,並不是指外在沒有聲音,而是找到自己心裡的節奏序列。

戴上耳機,不是拒絕,不是say no,是在尋找一種與自己相處的方式。

這些深處的心理語言,常常被我們忽視。

我們在意的,總是淺處的得失。

03

這條朋友圈,釋出於去年的5月份。當時,我拜訪客戶,偶然開到了這條路。

當我走過你走的路

我很好奇,孩子每天上學放學經過這條路時,會想些什麼呢,是什麼樣的狀態,今天開心還是有點小沮喪,他會看到路上的什麼,會遇到哪些擦肩而過的路人?

資訊發出後,收到了很多留言。有人調侃的,有人深情,一個媽媽的留言是:

不知道為什麼,看到這,特別想哭啊。我好像從來沒有想過,他獨自在外時是什麼樣子,他的喜怒哀樂,他是別人眼裡的路人,卻是我永遠的孩子啊。

當我走過你走的路

(樹上的小紅花開了,不知道孩子經過時有沒有一片花瓣落下)

我們很容易看到孩子的行為,卻不容易看見他們的心理語言。沒有被全面看到的孩子,該有多孤獨啊。

當我們去走他走過的路,設身處地感受沿途的風景,我們也許會更多一點柔軟與共情。

當我們也試著去玩他沉迷的遊戲,不知道我們是否可以讀懂他的需要。

當我們為他們的情感萌芽歡喜、忐忑,又手足無措,想想我們自己曾經走過的路,那些糾結、青澀和美好,不知道我們是否可以理解他的需要。

當我們可以對那些理所當然的正確抱有一點質疑,當我們有了更多的讀懂和理解,我們和孩子的相處方式,也許會發生一些變化,這些變化,讓我們的關係有了更多種可能。

⊙作者:橙子媽媽。“青春期手冊”平臺創始人,資深媒體人,家有青春期男孩一枚。專注研究青春期身心發育、親子關係、情緒管理。“做終身學習的父母”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