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認可的教育方式,是這樣的…|如何避免過度教養?

心理學家認可的教育方式,是這樣的…|如何避免過度教養?

俗話說得好,女兒是爸爸的小棉襖,一國之君乾隆也是如此。和孝公主一出生,就受到了他萬般寵愛,每年的生日禮物都由他親自挑選,吃穿用度,都安排得極好,母親惇嬪也因女兒的出生被冊封為妃。

作為歷史上為數不多、毫不掩飾自己對女兒萬般寵溺的乾隆,曾對公主說,“汝若為皇子,朕必立汝儲也。”用今天的話來說,乾隆一定是寵女界的天花板。

心理學家認可的教育方式,是這樣的…|如何避免過度教養?

心理學家認可的教育方式,是這樣的…|如何避免過度教養?

乾隆對公主的體貼入微不僅體現在衣食住行上,公主的婚姻大事也親自主持,許公主嫁給了寵臣和珅的愛子豐紳殷德,並賜予他功勳爵位和豪宅田地無數。

風光無限背後,卻暗藏著人生危機。乾隆去世後,登基的嘉慶立馬就查起了和珅的貪汙,本是誅九族的死罪。公主萬般請求下,夫君豐紳殷德留下一命。

被貶官的豐紳殷德開始自暴自棄,先是偷偷納了小妾、被嘉慶皇帝知曉、差點賜死,後又因沉迷佛家道家,需要公主變賣家產來維持生計。

心理學家認可的教育方式,是這樣的…|如何避免過度教養?

乾隆養女的故事雖有其歷史侷限性,但我們仍可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現代生活裡也有不少父母如同乾隆一樣,認為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給出的規劃發展,過多插手孩子的人生,甚至拒絕讓子女去主動探索自己人生的可能性。

而這樣的想法,也讓這些父母帶著孩子一同掉進了“過度教養”(Overparenting)的陷阱。

當家長試圖構建完美無缺的安全系統時,就會無可避免地製造出新的、不可預見的問題。就像乾隆選擇了當朝寵臣和珅,卻忽視了他對下任皇帝權勢的威脅,讓公主成為了權力鬥爭中的池魚。

成長的本質,就是孩子心理斷奶的過程。出生的那刻起,他就脫離了母親子宮的舒適和安全,就需要學習如何滿足自身的需求,並學會在沒有保護的環境下生存。

這不僅對人的心智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也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頗為重要。

過度教養的孩子長大後會沒有足夠的能力獨立生存或面對來自生活中的挫折。並且,由於缺乏獨立感,他們經常與情緒障礙、情緒失調、權利和自戀作鬥爭(Segrin et al, 2012)。

心理學家認可的教育方式,是這樣的…|如何避免過度教養?

心理學家認可的教育方式,是這樣的…|如何避免過度教養?

父母需要認識到孩子不是家長的附屬品,而是獨立的個體,有其自己的成長規律。

發展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把人的發展看作是一個經過好幾個階段的過程。

每個年齡段有每個年齡段的任務和衝突。如果任務完成得好,衝突自然會消失,孩子快速成長。

而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則打斷了他們面對任務的程序,更是一種揠苗助長。雖然避免了當下階段中的衝突,但當孩子進入下一個成長階段,沒有解決的衝突還是會存在,一旦衝突爆發,還是會阻礙孩子的成長。

與其為孩子鋪好路,不如讓孩子學會如何走好路。

在埃裡克森看來孩子走好路的標誌之一就是自我認同。自我認同是指我們如何定義自己,也是每個人形成自尊的基礎。

心理學家認可的教育方式,是這樣的…|如何避免過度教養?

埃裡克森將青少年期定義為形成自我認同的關鍵期,在這個過程中,個體需要不斷探索“我是誰”“我將來的發展方向”“我如何適應社會”這些問題。

在這個自我探索的過程中需要勇敢地面對內心,去覺察真正埋藏在心底的需求,看見並接納自己。

只有經過艱難地嘗試、探索和整合,才能達成真正的自我認同。

那些成功建立了自我認同的青少年,能夠清晰地認識自己,更加自尊自信、自我接納

;能對重大決定做出明確的選擇並承擔其後果,把握自己的生活,努力追求目標;能積極投入社會,感受到自己在某個團體中的歸屬感與價值感。

缺乏自我認同的青少年,容易對自我充滿懷疑、矛盾。面對生活的應激事件感到混亂、迷茫,難以做出選擇。

他們無法把握自己的生活,找不到未來的方向,也容易對人生感到厭倦、疲憊,產生心理與社會的適應性障礙,如出現抑鬱、藥物濫用、犯罪、自殺等行為。

心理學家認可的教育方式,是這樣的…|如何避免過度教養?

可以說進行自我同一性的探索,是孩子成長為一個更加成熟的個體的必經之路。

在青春期,青少年的大腦、身體和社交生活正在迅速變化,當他們嘗試自己的身份和自我表達時,需要家長留出的空間來逐漸弄清楚這一切。

心理學家認可的教育方式,是這樣的…|如何避免過度教養?

一方面,父母需要學著接受“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家長也可能要試著告訴自己“我可能不是最好的父母。”

成為好家長,我們也需要不斷地學習努力。

就像《請回答1988》中德善的爸爸曾與女兒德善坦誠地聊天:“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對於處於自我認同形成關鍵期的青少年,也有一些小的相處技巧供他們的父母們學習參考。

|

關注青少年的積極成就,而不是他們做錯的事情

即使青少年對自我的感覺並沒有很良好,也要讓他們知道父母會像他們愛自己一樣愛著他們。

正是我們穩定的存在和堅定不移的關愛支援他們承受挑戰,併為他們提供讓他們找到自我的安全感。

|

讓青少年有機會練習做決定

允許孩子在父母的支援和指導下做決定,可以學習如何對自己的行為做出明智的選擇和判斷,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是如此。

|

傾聽青少年的意見和感受

即使他們與你不同。青少年有時會向父母嘗試新的想法。

聽取父母的價值觀和意見而不加評判,可以幫助青少年做決定。

平靜地告訴他們你的感受和意見。

|

監督青少年的行為

監督並不意味著對青少年的生活進行干涉,而是要知道青少年在哪裡做什麼,為青少年提供在安全環境中獨立生活的機會。

受到父母監督的青少年,如果有愛的父母關係,更有可能採納父母的價值觀,做出健康的生活選擇。

心理學家沙法麗·薩巴瑞指出,父母的覺醒與改變是教育的真正開始,父母只有安頓好自己的身心,才能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健全的人。

心理學家認可的教育方式,是這樣的…|如何避免過度教養?

天下父母的初衷大多是一樣的,希望孩子能夠幸福快樂,但實現這條路徑的方式不是隻有過度教養這一條。

如何把“愛孩子”和“以愛為名的控制”區別開來,並去真實地看見孩子本身,給予足夠的關注和陪伴,可能是成為好家長一生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