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有人因為一點小事就會大發雷霆,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它是我們小時候成長過程中,獨自摸索出來的一套私人邏輯,即便我們身體長大了,經由一些情形的觸發,我們還是會瞬間切回到孩子的狀態。

為啥有人因為一點小事就會大發雷霆,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

前兩天,我們全家在一起吃早餐,小朋友用腳在桌子底下踢了我一下,我明顯感覺不舒服,躲開了。她可能看到我有反應,以為好玩,就又踢了我一下。我的情緒騰的一下就起來了,非常生氣地說:“你不要這樣做,讓我不舒服!”她意外地看了看我,停止了這個舉動。我自己忽然反應過來了,情緒和反應都有些過激,不太符合當下的事情,就和她說:“抱歉,我的內在小孩出來了,不是針對你的。”她非常清楚內在小孩的意思,很快也恢復了正常,事情就這樣翻篇了。

看見我的內在小孩

我之所以因為一個小動作而發脾氣,我知道在那個當下,一定是我的內在小孩出來了,但我還沒有真正地去看見她,於是我開始向內覺察,尋找我成長過程中形成那個私人邏輯的時刻,果然我發現了一種熟悉感,回憶在我腦海中浮現了出來。

放學回家的路上,一個八九歲的小女孩,和她同班的一個小男孩同行。小男孩不停地用腳把地上的土塊踢向小女孩,小女孩十分討厭他的這個行為,然後邊跑邊朝小男孩吼:“你不要這樣做!討厭死了!”小男孩不聽,仍然嬉皮笑臉地繼續把土塊踢飛過去,小女孩沒辦法,只能遠遠跑開。這個小男孩在班級裡是出了名的頑皮的孩子,小女孩決定以後一定要離他遠一點。是的,這個小女孩就是我。

學習鼓勵諮詢以後,我深知記憶是寶藏,我發現了這其中的聯絡。當孩子用腳踢我的時候,我穿越回了童年,把眼前的小朋友當成了那個討人厭的小男孩(我詮釋出來的),我變成了童年的自己。所以,情緒和行為才這麼的過激反應。

看見即是療愈,我瞭解到自己有一個不喜歡別人故意用某種行為碰我的內在小孩。那麼,在下一次情形發生的時候,我就會留意這個內在小孩,也會留意藏在我身體裡的這種熟悉感。儘量使自己在刺激與反應之間留有空間,去選擇不傷害他人的一小步友善行動,讓事情和關係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比如,下一次小朋友再有這樣的行為,我可以和善而堅定地告訴她:“這個行為讓我感受到不舒服,我希望換個互動方式,比如,你可以給我個飛吻。”

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

分享這個例子是想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它是我們小時候成長過程中,獨自摸索出來的一套私人邏輯。即便我們的身體長大了,經由一些情形的觸發,就會瞬間切換回孩子的狀態。就像上面的我一樣,當有人故意攻擊我時,即便是開玩笑,我也會非常生氣。因為那種熟悉感又回來了。

透過仔細觀察你會發現生活中這種現象非常普遍。有時候會因為一點小事大發雷霆,情緒和行為反應都非常過激,尤其是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旁觀者內心會覺得,多大點事啊,至於嘛!其實只是因為那一刻的他已不是成人狀態,而是回到了孩子的狀態。他感受到了環境的威脅,正在透過戰鬥的方式解決問題。

知道了這些心理學概念,我們就會對自己或他人多一份瞭解,進而更加地理解行為的背後發生了什麼。當事情已經發生了,你作為迫害者傷害到了對方,也不用內疚,反應過來後選擇真摯地道歉就好,關係永遠都是可以修復的,尤其是愛的關係。如果你是受害者,也要告訴自己,對方的行為不是針對我的,他的內在小孩需要被關注、被理解、被愛。

願我們都能夠經由關係中的衝突獲得成長,守護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