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人物 | 何慶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文章來源:馬普刑法學人

人 物 簡 介

論壇人物 | 何慶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何慶仁,湖北省潛江市人,德國馬普刑法所訪問學者,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刑法基礎理論。出版專著《義務犯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共同犯罪的歸責基礎與界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版)兩部;合譯《德國最高法院判例·刑法總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德語區刑法學的自畫像》(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等譯著;在《法學研究》、《中外法學》、《法學》、《法學家》、《環球法律評論》、《法律科學》等刊物發表論文40餘篇。

訪 談 內 容

01

問:

何老師,我們瞭解到,您曾經到馬普所進行過訪學。您可以給我們分享一下您在馬普所的訪學經歷嗎?這段經歷對您的學術研究有何影響呢?

答:

我是2013年下半年去馬普刑法所訪學的。之所以選擇去馬普所,主要有幾個原因:一是馬普刑法所享譽全球的綜合影響力,時任所長之一的齊白教授也曾受邀到我當時所工作的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舉辦講座。二是我所去時間不長,自己德語水平尤其是口語和聽力水平有限,去一個對外國訪學者更友好、接待外國訪學者更有經驗的地方可能更好一些。三是經江溯教授介紹我結識了那時在馬普所主管中國事務的周遵友老師,他非常熱心地給我提供了諸多幫助和建議。

事實證明,去馬普所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我在那裡參加了一些本所舉行的學術會議,去弗萊堡大學旁聽了Pawlik教授的刑分和法哲學課程以及Hefendehl教授的刑總課程,也受林靜老師的邀請到弗萊堡大學為法學專業的中國留學生舉行過講座,並利用所裡圖書館的豐富藏書分專題收集了大量的文獻,完成了部分研究成果。此外,這段難忘的訪學時光還讓我和遵友教授以及當時也在所裡的李本燦、張志鋼和唐淦老師等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當然,主要利用週末時間對德國以及歐洲各地的遊覽,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總之,訪學之行讓我近距離接觸了德國刑法學的真實面貌,開拓了學術視野,對我之後的科研和教學工作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02

問:

您曾先後于吉林大學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北京大學法學院獲得法學學士、法學碩士、法學博士學位,又曾於清華大學法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您所求學的幾所法學院,都是中國頂尖的。這幾所法學院分別給您留下了哪些不同的深刻印象?

答:

和大家一樣,我熱愛自己的母校。吉大法學院比較重視基礎理論,我的刑法啟蒙老師吳振興教授教學生動活潑,又富有教義學色彩,這激發了我持續至今的對刑法基礎理論的興趣。人大法學院及其刑法基地不僅科研實力突出,而且學術活動眾多,最重要的是師從馮軍教授,奠定了我關於刑法的基本立場。在思想自由、相容幷包的北大,我則在陳興良教授令人如沐春風的指引下得以自由發展,並透過博士論文的寫作,正式進入刑法學研究的殿堂。在清華的兩年博士後研究時光不長,卻因為每週都參加張明楷教授的“刑法私塾”,在為人治學乃至從教方面都潛移默化地受到較大影響。非常遺憾的是,由於我生性拘謹,更喜歡自己琢磨問題,沒能更好地與母校的各位老師們交流溝通,也沒能更充分地從幾所母校吸取養分,好在此生以刑法研究為業,以後還有向各位老師繼續學習的機會。

03

問:

您作為馬普刑法學人論壇第五期的主講人,演講的題目為“歸責負擔與刑法不法”。在您演講之後,若干與談人也都發表了意見。與談意見是否動搖了您的基本觀點?是否促使您改變了某些想法?

答:

這次“馬普刑法學人論壇”是我參加過的學術活動中印象最深刻、最有學術含量的一次。我的報告主題是在國內首次提倡“歸責負擔”理念,七位評論人對於這一全新主題的理解非常準確,所提意見都非常中肯,也非常有啟發性。主持人陳璇教授非常好心地給了我20分鐘的迴應時間,學術講座一般是很少有這麼長的迴應時間的,但是我回應起來仍有意猶未盡之感。與談意見當然沒有動搖我的基本觀點。關於歸責負擔我已經思考了有一段時間了,不會輕易就改變。不過在論證的一些細節問題,以及接下來該如何展開後續研究方面,與談意見非常有助益。

04

問:

何老師,您發表的諸多作品中都涉及到了共同犯罪。據說,共同犯罪問題被有的人稱為刑法理論的“絕望之章”。為什麼有人會這樣認為呢?既然是“絕望之章”,那麼您為什麼還要花費那麼多的精力去研究這一領域呢?

答:

共犯論歷來是刑法教義學中“最混亂與最黑暗”的部分,共同犯罪的立法則常被喻為絕望之章或絕望之節。我對共同犯罪的研究始於2004年,一直持續至今。至於為什麼要花費那麼大的精力去研究共同犯罪問題,倒不是因為我想要迎難而上、勇攀高峰之類的,主要是興趣使然。我選擇研究主題時,很少考慮是不是熱點問題、是否具有實用性、是否符合我國國情、是否有難度等因素,只要我自己覺得某個問題非常重要,值得深入研究,我就會全身心投入其中,哪怕要耗費數十年之久。這並不是說選擇主題是純偶然的,當然會有很多契機,例如我的博士論文很大程度上與共犯論有關,恩師陳興良教授的博士論文就是《共同犯罪論》,也徵求過馮軍教授和張明楷教授的意見等。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自己的決定與心境。

05

問:

在您獲得的眾多榮譽中,有一項是2017年“北京市優秀教師”的稱號。我們還了解到,您平時不善言談,但是您的課堂教學卻深受學生喜愛。您是如何做到的呢?

答:

我從小就寡言少語,現在也不善與人交往,不喜歡參加大型活動,更願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走上大學講臺後不得不開口長篇大論地說話,對我來說其實是很大的挑戰。為了把課講好,我會提前做很多準備工作,包括借鑑我的老師們的寶貴經驗,尤其是他們講到的那些有趣的案例;細化每一堂課的進度設計;強化師生互動的安排等。另外,不同的課程應該因材施教,採取不同的方法,例如我在分論課上會安排立法聽證會,讓正方同學以立法者的身份重新設計性犯罪、淫穢物品犯罪、毒品犯罪等的條款,然後接受反方同學的質詢,效果非常好。我的教學活動能夠受到同學們的喜愛,其實主要還與刑法這門課程貼近生活比較有趣有關,我知道我的很多同仁都是其所在法學院最受歡迎的老師。

06

問:

我們注意到,您還翻譯了不少的德語學術著作。想必您當初也對德語下了些功夫。對於有志於從事刑法學術工作的研究生們來說,您覺得是否有必要學習德語嗎?學到什麼程度才能夠順利閱讀和準確理解德語文獻?

答:

我確實參與過一些德文刑法著作的翻譯工作,但都是在各位師友的熱情邀約下才參加的。我其實沒有什麼語言天賦,德語水平並不怎麼好,除了閱讀還可以,其他都乏善可陳。我特別希望年輕的學人們能重視外語的學習,從而在這個開放的數字化時代裡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國外的研究和資訊,而且能主動參與到全球化的研究中。德國刑法教義學對東亞地區有深刻影響,刑法專業的研究生學習德語還是有必要的。德語語法非常有規律,可能入門比較困難,但入門以後相對就容易了,學完B1級別差不多就可以開始慢慢閱讀專業文獻了。其實不只是德語,能把英語或者日語甚至其他小語種學好,對從事刑法研究同樣大有裨益。因此對刑法研究生的外語學習而言,重要的不是學哪門外語,而是要學好,能達到和國外學者自如對話的程度。當然,說來容易做來難,這是我對年輕刑法學人的期盼。

07

問:

何老師,請問您接下來的學術研究重點是什麼?或者說,您是否有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呢?

答:

這次馬普刑法學人論壇的主題《歸責負擔與刑法不法》就是我接下來想要研究的主題,正好藉著主講的機會,就將自己的初步研究成果拿出來供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