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no:愛說話和不愛說話的孩子,長大後誰更有出息?現實打臉父母

上個月去參加親子活動,注意到一對母子。

媽媽一直在推搡孩子:你快跟叔叔阿姨打招呼啊,別的小朋友叫你一起玩,你怎麼不理人家?

孩子低著頭,身體僵硬,沒有迴應媽媽。

wenno:愛說話和不愛說話的孩子,長大後誰更有出息?現實打臉父母

沒過一會,媽媽拉著孩子往外走,嘴裡嘟囔著:早知道不帶你來了,真丟人。

據我觀察,

孩子應該是內向性格。

媽媽帶孩子參加活動,可能是想讓孩子多鍛鍊與人溝通的能力。

結果無功而返,還生一肚子氣。

孩子太內向,的確是許多父母所焦慮的問題。

wenno:愛說話和不愛說話的孩子,長大後誰更有出息?現實打臉父母

內向性格不是劣勢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覺得:

外向孩子能言善辯,活潑好動,敢於爭取,討人喜歡,更容易成功;

內向孩子不善表達,不敢表現自己,做事畏手畏腳,很難適應社會規則。

父母擔憂孩子的未來,總是想盡辦法讓“內向孩子”多社交,希望變得外向一點。

當然,父母的初心是好的。

但這種方法,非但很難達到目的,反而可能會讓孩子產生心理陰影而更加“內向”。

實際上,

孩子內向,並不是壞事。

首先,

大部分內向性格是天生的。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傑爾姆·卡根,曾讓500個四個月左右的嬰兒,接受視覺、聽覺、嗅覺等感官刺激。

結果發現,這些完全沒有經過社會化的嬰兒,面對外界刺激,會呈現截然不同的反應。

20%的嬰兒會大哭大鬧,反應激烈;40%的嬰兒幾乎沒反應,剩下的40%,反應介於兩者之間。

wenno:愛說話和不愛說話的孩子,長大後誰更有出息?現實打臉父母

也就是說,

孩子的性格,內向或外向,很可能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決定了。

其次,

天生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

科學研究發現,內外向的性格差異,本質上是因為大腦不同。

內向者的腦回路更長,還擁有更敏感的杏仁核。

即使我們每天訓練孩子,也不可能改變他的大腦結構。

因此,想徹底轉變孩子的性格,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更長的腦回路,恰恰也說明了

內向孩子的思維、情感活動更活躍,大腦能處理更為複雜的資訊。

因此,

內向性格絕不是劣勢和缺點。

內向孩子看起來膽小、害羞,不愛社交,只是對外界刺激比較敏感。

相比於和外界建立關係,

他們更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思考、研究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物。

英國著名演員艾瑪說,自己是一個內向者,不愛社交,不喜歡參加舞會。

wenno:愛說話和不愛說話的孩子,長大後誰更有出息?現實打臉父母

她把精力都用在了揣摩人物個性和提升演技上。

她熱愛演戲,願意為之鑽研、付出。這份努力和堅持,成為了她一舉成名的關鍵。

內向孩子在自己熱愛的領域,往往能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wenno:愛說話和不愛說話的孩子,長大後誰更有出息?現實打臉父母

內向孩子的優勢

有調查表明:

世界上70%的成功者都屬於內向型性格。

因此,

需要改變的,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父母的思維認知。

與其一味的糾結內向孩子的短處,不如多關注、挖掘他們的優勢所在。

比如:

思考縝密

世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就是典型的內向性格。

wenno:愛說話和不愛說話的孩子,長大後誰更有出息?現實打臉父母

十歲前,他很少說話,父母一度擔心他的智力是否有問題。

實際上,愛因斯坦不是不會說話,而是慎重說話。

他總是把所有想說的句子,先在腦子裡過一遍,感覺沒問題了,才會表達出來。

這其實是許多

內向孩子共有的思考方式

聽到問題,他們不會馬上給出答案,而是先設想各種可能性,最後再說出最優解。

有時候,他們腦子裡的想法太多,又無法取捨,就會出現不知該如何表達的狀況。

因此,內向孩子會顯得有些木訥、反應遲鈍。

其實,他們正

沉浸在思考

當中。

共情能力更強

紀錄片《life at 7》的“同理心實驗”,證實了不同性格的孩子,共情能力是有差別的。

試驗者給一些7歲孩子佩戴了檢測心率的儀器,並讓他們單獨觀看“小男孩失去母親”的影片。

檢測顯示,內向男孩Ben心率波動最大。最高峰的兩段波動,正好對應影片主人公出現強烈悲傷的片段。

wenno:愛說話和不愛說話的孩子,長大後誰更有出息?現實打臉父母

而且,實驗裡其他內向孩子的心率波動,也比大部分外向孩子高。

也就是說,在面對情緒刺激時,內向孩子往往有更強的同理心,更能感同身受他人的痛苦。

他們敏感、善良,容易同情弱小,樂於助人。

內向孩子略顯高冷的外表下,其實隱藏著一副熱心腸。

想象力豐富

《哈利波特》的創作者喬安羅琳性格內向,不適應團隊合作。

wenno:愛說話和不愛說話的孩子,長大後誰更有出息?現實打臉父母

她天才的創作力總是在團隊工作中受到限制。

1990年,她獨自坐在開往倫敦的列車上,身邊沒有紙筆。

整整四個小時,她讓自己暢遊在天馬行空的想象裡,

竟然腦補了《哈利波特》所有的細節。

許多著名的畫家,也都是內向性格。比如,畢加索、梵高、達芬奇等等。

wenno:愛說話和不愛說話的孩子,長大後誰更有出息?現實打臉父母

正是因為

他們常常沉浸在自己的頭腦裡,不受外部世界的具象限制,才能創作出如此抽象,卻帶有強烈情感的藝術品。

內向孩子喜歡問“古怪”的問題,恰恰源於他們豐富的想象力。

相比於和他人交流,他們

更喜歡和自己的內心世界對話

遇事沉著冷靜

內向外向者主導大腦的自主神經系統不同。

外向者主要受交感神經支配,所以產生感到興奮、緊張等情緒。

內向者主要受副交感神經支配

,它能讓人降低心率、血壓、身心得以放鬆。

《內向者優勢》中說,

不同性格的人,對緊急事態的處理方式是不同的。

書中舉了個例子,比如,當人們聽到“著火了”三個字。

外向者會立馬開啟交感神經系統。

他們可能會馬上逃跑,也可能立刻拿起滅火器救火,總之,會處於一種火力全開的緊張狀態。

而內向者會開啟副交感神經系統。

他們會相對冷靜處理,比如判斷火源情況,及時報警求助。

心理學家Hans Eysenck研究發現:

內向性格的孩子,更能保持清醒和警覺,有更強的獨立性。

所以,他們

遇到事情,反而能夠冷靜處理,不急不躁,少犯錯誤。

從這個角度來看,內向孩子更能讓家長放心、省心。

wenno:愛說話和不愛說話的孩子,長大後誰更有出息?現實打臉父母

相處之道

著名幼兒教育專家瑪麗亞·蒙臺梭利曾說:

孩子有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我們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內在的潛能和優點,而父母,就是幫助他們把能量有效釋放出來的主導人。

內向孩子能否發揮自己的優勢,找到自己的價值,關鍵在於父母如何引導。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與內向孩子相處呢?

給孩子一定的獨處空間

心理學家榮格說:

外向的人從外界獲取精神能量,如交朋友、聚會、討論,他們樂於消耗精力,重視寬度;

內向的人從內心世界獲取精神能量,

如:獨處、思考、讀書,他們善於儲存精力,著重深度。

學校、補習班、親子活動等等,已經讓內向孩子處於耗能的狀態了。

wenno:愛說話和不愛說話的孩子,長大後誰更有出息?現實打臉父母

所以,在家裡,父母不妨多給孩子保留一些個人空間,讓他們恢復元氣。

讓他們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

內向孩子滿血復活的方式,

就是從人際關係的壓力中脫出來,投入到自己內心的世界。

wenno:愛說話和不愛說話的孩子,長大後誰更有出息?現實打臉父母

和內向孩子相處,一定要有界限感。

給孩子意義感,而不是盲目鼓勵

前幾天收到一位媽媽的留言:

“女兒性格內向又叛逆,我讓她做什麼,她就當聽不到,軟硬不吃,鼓勵她也沒用。”

不少父母以為“讚美鼓勵式教育”適合每一個孩子,其實不然。

此法可能對外向孩子比較管用,因為他們的動力,往往來源於外界認可。

但內向孩子需要從內部尋求動力,也就是說,

他們需要知道這件事的“意義”在哪裡。

wenno:愛說話和不愛說話的孩子,長大後誰更有出息?現實打臉父母

所以,父母在和內向孩子溝通時,切忌無腦誇,而是需要耐心解釋:

為什麼要這樣做?這件事對你會有哪些提升?

內向孩子相信這件事值得做

,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和孩子聊得廣,不如和孩子聊得深

千萬別小看一個內向孩子的思考深度。

前面提到,內向者的腦回路更長,思考的過程也更為複雜。

比如,有的孩子看《動物世界》,是為了認識更多的生物種類。

wenno:愛說話和不愛說話的孩子,長大後誰更有出息?現實打臉父母

而內向孩子會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動物,然後深入研究。

如果你覺得內向孩子難以溝通,可能是這兩方面原因。

第一,

你聊的內容不是他感興趣的

第二,聊他感興趣的,但你的知識面很淺顯,

孩子懂得比你還多,無法得到有價值的資訊。

所以,和內向孩子溝通,除了要了解他的喜好外,自己也要做足功課。

讓孩子專注在一個領域

有研究表明,外向者可以在一天中,同時處理多項事物,而且能保持高效率。

但內向者往往很難做到,他們在一段時間內通常只能專心做一件事。

因為內向者需要更長的時間集中注意力,一旦被打斷,又需要耗費時間重新進入狀態。

他們

適合單線條學習,認真完成一項,再去做下一項。

wenno:愛說話和不愛說話的孩子,長大後誰更有出息?現實打臉父母

所以,父母應該讓內向孩子專注在自己熱愛的領域,而不是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

學得多,不如學得精,這一點在內向孩子身上尤為明顯。

wenno:愛說話和不愛說話的孩子,長大後誰更有出息?現實打臉父母

《全腦教養法》一書中提到:

如果父母能夠向孩子表達牢固的、可預期的愛,積極迴應他的需求,有助於孩子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心理模式。

之前看過一個故事,女孩茜茜性子恬靜,內向,本來有兩個很好的玩伴。

但她的媽媽總是嫌她不夠活潑,朋友太少,不能跟小區裡的孩子打成一片。

本來茜茜不排斥社交,結果在媽媽的否定下,她越來越覺得自己不會交朋友,發展成了嚴重的社交恐懼。

wenno:愛說話和不愛說話的孩子,長大後誰更有出息?現實打臉父母

父母對孩子的接納程度,會影響孩子對自我的接納程度。

其實很多內向的孩子不是不會社交,他們只是希望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玩。

如果

父母總是打擊孩子

,那麼孩子很可能會因為被否定多了而發展成“社恐”。

如此一來,

反而變成了“不健康的內向性格”。

無論是內向還是外向孩子,他們都需要父母無條件的接納。

沒有完美的人,不同的性格當然有其優勢和弱點。

我們應該多去發現孩子的優點,讓孩子從中汲取信心和能量,如此才能形成正向迴圈。

孩子自有自己的人生跑道

,家長也不必過於焦慮。

我們能做的,就是去支援孩子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