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 | 黃貝嶺,一個裝得下深漂三代人的地方

漫話 | 黃貝嶺,一個裝得下深漂三代人的地方

今天的黃貝嶺,更像是一個歷經滄桑鉅變後,大隱隱於市的高人。

650年曆史的黃貝嶺村,是深圳最古老的城中村之一。這裡是深南大道的起點,承載過特區最早的繁華——許多港商在內地的第一筆投資,深圳的第一個別墅區,早期風味各異的粵式酒樓……

往事隱入塵煙,如今走在鳳凰路上,在高聳入雲的建築群和煙火豐盛的城中村交匯相融中,怡然自得的閒趣隨處可見。 修鞋、修腳踏車、針頭線腦的小生意,還在不緊不慢地做著;來自東莞的劉婆婆60歲了,和30年前一樣,每早雷打不動地從東莞坐車,帶著青菜、水果到華麗東村出攤;樓梯斑駁、窗柵生鏽的老式居民樓下,大人孩子歪在躺椅上,享受夏夜裡的一點涼風……

不遠處的黃貝嶺村裡,生活在村巷的狹縫裡徐徐行進。透過一樓敞開的門窗,能看見房間裡塞滿了雙層床。這樣的生存方式,在村巷中並不鮮見,扎不下根,也至少不會被時代洪流捲走。

可能這就是老城區的彈性,誰到了這兒,找個容身之所,或謀個出路,相對城市的其他地方,要更容易一些。

市井生活,人情味道

幾百米外,深南路上風雲變化,這裡像是掉進了時間的縫隙。除了早晚時分,那些腳步匆忙的上班族,鳳凰路、黃貝路的註腳,似乎還停留在90年代。

漫話 | 黃貝嶺,一個裝得下深漂三代人的地方

華麗路上的老居民,無人不認識

劉婆婆

劉婆婆

的菜檔開在路口的菸酒商行裡。商行的生意也是五花八門,除了菸酒、飲料生意,門框上還掛著奢侈品回收的招牌。

28年前,

劉婆婆

的菜攤擺在了這一片,

不刮颱風不下大雨的話,附近的人都能看見她。

早些年她的菜檔擺在路邊,如今在商行裡租下一塊地方。

漫話 | 黃貝嶺,一個裝得下深漂三代人的地方

劉婆婆

佔了商行兩平米的地方,荔枝、番石榴、黃皮等水果擺在地上的塑膠筐裡,幾盒自家做的艾葉粿擠在中間。

番薯葉、絲瓜這些蔬菜,

直接攤在了玻璃櫃臺上。菜和水果有些是自己家種的,有些是鄰居家種的,

仔細瞅瞅聞聞,還帶著田間地頭的新鮮勁兒。

每天早上,

劉婆婆

拖著這些東西,從東莞上車,一個小時後到達華麗路。車是同村8個老鄉一起包的,每天150塊,有人的攤位擺在福田,有人擺在東門,有人擺在鹿丹村……

漫話 | 黃貝嶺,一個裝得下深漂三代人的地方

從30歲出頭到現在,附近買菜的人,叫了她幾十年的“東莞婆”。

今年她60歲了,四個孩子除了最小的女兒,其他都已結婚。這份營生做到現在,她還沒有停下來的打算

,“習慣了,閒不下來”。

這條街上,

劉婆婆

的熟人多得很。開豬肉檔的老哥,把電動車停在菜攤前,兩個人用口音濃重的家鄉話,聊著豬肉的價格。老哥騎著電動車走了,一箇中年女人又走了進來,站在她旁邊不緊不慢地聊著閒天兒。

漫話 | 黃貝嶺,一個裝得下深漂三代人的地方

在這一片,像

劉婆婆

這樣的小營生不勝列舉,有些在老舊小區裡,有些像

劉婆婆

一樣,棲身於熟人的店面下。

靠著老交情與熟面孔,在街頭巷尾中謀生計。

36年曆史的華麗東村裡,一位退休阿姨在這開起了

補衣店。退休前在服裝廠做打版師,5、6年前她租下一樓的老房子自住,月租3000塊。

在門前支起一臺縫紉機,她的裁縫生意

便做了起

來,最開始她做衣服,漸漸她覺得麻煩,只接修補衣服的生意。 門前的老樹下,擺著幾個塞滿蔬果的塑膠袋子,那是她的另一份生意——生鮮團購團長。

漫話 | 黃貝嶺,一個裝得下深漂三代人的地方

▲華麗路與黃貝路交叉口的米粉店,狗子衝著行人吐舌頭。

站在黃貝路上,隔著小區院牆上的柵欄,和院牆裡的健身器材,縫紉機上方那塊“修補衣物”的小牌子,倒也看得清楚。

華麗東村

對著黃貝路的一樓老房,家家戶戶都有生意。和補衣店一樣,顧客只能先從小區大門進來,才能

顧這些生意。

放暑假的孩子,三三兩兩地在店門前穿梭玩耍。這些生意當中,大的門店有理髮店、按摩店、五金店,小的也就三、四平方米,掛個牌子,零零散散地擺些貨品。

漫話 | 黃貝嶺,一個裝得下深漂三代人的地方

小生意能小到磨剪子、擦皮鞋、修雨傘,招牌上寫著電話。多數時候你也看不見老闆,有些待在裡屋,有些坐在了隔壁店裡打發時間。只有等太陽落下之後,老闆、老闆娘,還有孩子們,才會坐在店門前的桌子上,吃飯、納涼、打牌。

夜色降臨,歸家的上班族身影匆匆,帶著緊繃與倦色,像是一陣急來的風,在不緊不慢的湖面上捲起漣漪。

黃貝嶺村,三代人的落腳地

漫話 | 黃貝嶺,一個裝得下深漂三代人的地方

從行政劃分上看,黃貝嶺社群極小,所覆蓋的區域與黃貝嶺村相差無幾。這塊地方,最新的樓群是深業東嶺,它也是黃貝嶺村舊村改造的成果,擠在黃貝嶺上村、中村、下村的低矮民房中間,顯得鶴立雞群。新樓敞亮,舊村溫厚,無論住在哪裡,樸實熱鬧的人情味兒總是散不了。

黃貝嶺村是深圳最老的城中村之一,可以追溯到明

洪武二年。歷史、地緣等緣故,使得今天的黃貝嶺村,居住人員多元而複雜,除了原住民,600多名香港籍居民長居於此。高檔住宅深業東嶺,也吸引了不少城市高收入者。當時,數目最大的,還是村裡形形色色的租客。

炎熱夏夜裡,深業東嶺樓下的小廣場上,擠滿了年齡、穿著、神色各異的納涼者。一群上了年紀的老阿姨,圍坐在花壇邊,熱熱鬧鬧地扯著閒話。阿姨們背後,是舉著網紅冷飲,百無聊賴地刷著手機的年輕男女。

一尺遠處,年輕白領目不轉睛地盯著手機螢幕。穿著健身服的小情侶,牽著寵物狗緩緩經過他們。

到了夜晚,黃貝嶺下村的鳳凰路,是整條村子最熱鬧的地方。小年輕們、帶著孩子的家長,急衝衝地穿梭而過,或者鑽進路邊的一家店裡。

不緊不慢地在路邊乘涼的,大都是在這生活數年的村民。

在黃貝嶺生活了二三十年的

老譚,靠攬些裝修的零活兒謀生。三個老兄弟圍著老譚,大聲開著玩笑,他們都是重慶人,有人是木工,有人是瓦工……揣著不同的手藝,常年在一塊討生活。

夜色中的黃貝嶺路上,迎面走來幾位阿姨,用四川話大聲聊著當天的收入。這樣的口音在村裡極為常見。

漫話 | 黃貝嶺,一個裝得下深漂三代人的地方

夜色漸深,老城區和城中村的人流稀疏起來,人們緩緩踱回自己的家,或寬敞舒適的,或狹窄擁促的,他們在夜晚沉沉睡去,明天醒來,又是新的一天。

漫話 | 黃貝嶺,一個裝得下深漂三代人的地方

漫話 | 黃貝嶺,一個裝得下深漂三代人的地方

資訊來源:深圳微時光

統籌整合:新時代新羅湖

如需轉載,請註明以上內容

#FormatImgID_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