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問:別的小朋友主動打我,老師讓他道歉了,我就必須說沒關係

小朋友,別的小朋友打你了,然後老師讓他向你道歉了,你可以不說“沒關係”,你可以把你心裡的想法說出來。

比如說:“你打我,我很疼,我很難受。“

孩子問:別的小朋友主動打我,老師讓他道歉了,我就必須說沒關係

“你不是主動向我道歉的,是老師讓你向我道歉的, 這讓我心裡不舒服。”

“你經常欺負我,我不原諒你。”

有些小朋友打你了,你去和老師說,他向你道歉了,但是這個小朋友經常欺負你,他以為向你道歉以後,這件事就過去了,可是你心裡仍然很難受,這個時候,你如果馬上說沒關係,他下次可能還會欺負你。所以你如果不開心,不高興,你可以大聲和他說:“我心裡還是很難受,我現在不想原諒你。”

小朋友,這是你的權力,你要學會一樣本領——拒絕。

但是,如果小朋友只是不小心碰到你,沒有把你碰得很疼,或者這位打人的小朋友覺得自己真的錯了,你還是要原諒他的。

不想笑的時候,你可以不笑;不想和哪個小朋友玩的時候,你可以不和他玩,不想原諒別人的時候,你可以不說沒關係。

以前,每當小朋友來告狀:“徐老師,他打我的。”

我瞭解情況以後,一般都是批評那個打人的小朋友,然後讓他和另外一個小朋友道歉,當然,也要求被打的小朋友說一句:“沒關係!”

後來我發現,會打人的小朋友,還是很會打人,受欺負的那個小朋友,同樣很容易被受欺負,所以後來小朋友來告狀,我會根據情況來處理這件事。

小朋友打架的時候,抓破了別人的臉,或者使用了工具,問清情況以後,我會問那個被打的小朋友:“他向你說對不起,你會原諒他嗎?”

我會問那個打人的小朋友:“如果你玩得好好的,小朋友就來搶你的玩具,把你臉都抓破了,你會怎麼想?你願意原諒這個小朋友嗎?”

我發現,喜歡打人的小朋友,就是打人以後,以為說一句對不起,事情就翻篇了,打人的成本太低,因此經常打人。經常被打的小朋友,大機率是不敢反抗,不懂得拒絕,別人一道歉就原諒,所以成為經常被欺負的物件。

這天,又有小朋友來告狀:“徐老師,小萌不跟我玩的。”

我走過去:“小萌,和老師說說,你為什麼不願意和他玩?”

“因為他每次都搶自己想玩的玩具,還不讓大家一起玩。”小萌說。

“是這樣嗎?”來告狀的小朋友低下了頭。

“你想和一個經常搶玩具,不懂得分享的小朋友玩嗎?”我對他說,小朋友搖搖頭。

幾天以後,我發現,那位經常搶別人玩具的小朋友學會了分享,和其他小朋友的矛盾少了,拒絕和他一起玩的小朋友也少了。

有些道理,教育者不說,小朋友是不可能自己領悟到的。

“三月不讓我們玩積木。”有幾個小朋友一起來告狀。

聽見小朋友的話,三月有點不好意思,他看著我,等著我的批評。

“這盒樂高玩具是三月帶來和小朋友分享的,前幾天都是班裡的小朋友在玩,今天他想自己玩一下,這是他的,他有權利這樣做哦。”聽到我的話,三月開心地笑了。

我們總是教育小朋友要團結、互相幫助、分享,在小朋友發生矛盾的時候,責怪懂得拒絕的小朋友:

“他比你小,你要讓著他。”

“小朋友之間要學會分享”。

“他都向你道歉了,你要說沒關係“。

忽視矛盾發生的原因,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那些性格比較軟弱,比較講理的小朋友,總會變成吃虧的那一方,漸漸變得不敢說“不”。

開始,對於我的做法,不少家長有不同的意見:“你是老師,怎麼能肯定小朋友不友善的行為呢?”

我告訴家長:“如果友善、善良變成一些小朋友欺負他人的藉口,你願意要這樣的友善嗎?”

作為老師,我會關注小朋友之間排斥、欺負的行為,努力讓小朋友不成為欺凌的物件。人際交往中的幫助、分享、諒解,應該是相互的、快樂的。我用我的方法對小朋友說:“你有拒絕的權利 。”

拒絕和分享的矛盾在父母育兒的過程中同樣存在。

孩子問:別的小朋友主動打我,老師讓他道歉了,我就必須說沒關係

孩子問:別的小朋友主動打我,老師讓他道歉了,我就必須說沒關係

前面一個家長,孩子兩歲多,當媽媽的明明知道自己的寶寶不願意和別人交換玩沙工具,卻被他人的言論所洗腦,這個時候竟然想教會孩子學習分享。自己不懂拒絕,面對一個叨個沒完的老太太,指望一個孩子學會拒絕。

這個時候,如果當媽媽的說一句:“對不起,我家寶寶現在不願意和別人交換鍬。”

她的寶寶就可以從媽媽那裡學到拒絕的技能。

許多家長不尊重孩子的物權,因此,當父母拿著自己認為已經不適合孩子玩的,本屬於孩子的物品送人時,根本不會徵求孩子的意見,如果孩子不願意,會被認為是孩子自私、不懂事。下面那位提問的家長,就是這樣的心理。他們不知道,有些兒時的東西,珍藏著孩子美好的童年記憶,有些孩子喜歡把它們收藏起來,孩子有拒絕的權利 。

人際交往中,分享、幫助他人是一個快樂和得到的過程,雖然得到的形式並非一定是物質的,但最隹的狀況一定是快樂的,如果自己的付出只是給自己添堵,這種分享和幫助就變得毫無意義。

父母要讓孩子擁有拒絕的技能,讓孩子學會說:“不”,只有懂得拒絕,敢於說出自己想法的小朋友,才能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以上原回答,謝謝大家的點贊,趁中午這個時間,統一回答大家的一些問題。

有些知友說我回答得比較保守,職業的關係,要守住心裡的那個度,這一點想必不用解釋。

有些家長說孩子學不會,像題主的孩子,能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他心裡不服氣,那麼當孩子提出質疑的時候,家長的回答要簡潔明瞭。

“你可以不說。”

學齡前兒童,如果父母回答:“如果你心裡不願意,你可以不說。”

這樣小朋友就會被繞進去,不知道怎麼區分“心裡願意和不願意“這件事情,抓不住重點,和小朋友說話,一定要把你的態度非常明確地擺出來,讓小朋友一聽就懂。

然後你接著問他:“為什麼你不想說沒關係呢?”

根據小朋友的回答,給出你的意見。

小朋友:“因為他經常打我。”

父母:“你做的很棒!你不想和他說沒關係,那你想說和他什麼呢?”

如果小朋友不知道怎麼回答,父母就可以教小朋友:“我不接受,因為你經常打我。”

告訴小朋友,你不想說對不起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什麼都不說,人家會覺得你好欺負,所以你要把心裡想說的話說出來。

教會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日常生活中父母喋喋不休的說教,對小朋友沒有太大的作用,當小朋友受到欺負,碰到糾紛的時候,針對問題,給出解決的辦法,效果最好。學會拒絕,同樣是要下功夫的事情。

還有的家長說,怕引起老師的不滿。我想,假如你的孩子在幼兒園不是一個小霸王,大部分老師並不會因為你的孩子學會拒絕而對你和你的孩子有成見,因為老師也是普通人,是講道理的。

大部分習慣被欺負的小朋友,都是因為父母沒有給他們撐腰。

也有些幼兒教師提問,如果老師這樣做,家長投訴怎麼辦?

請相信,大部分家長是講道理的。在我的觀點裡,老師要做到“平等的對待孩子,區別對待家長。”

這個意思是,哪怕家長到園長那裡投訴你,作為老師,也要放下抱怨,平等的對待這個孩子,因為這是你的工作職責。但是,如果家長到老師這裡投訴某個孩子,老師要區別對待:經常被欺負的那個小朋友還手了,如果先打人的那個小朋友的家長來投訴,老師要和家長解釋原因:因為你家的小朋友經常欺負這位小朋友,而且是先動手,所以把人家小朋友惹毛了。

老師站在公平的立場上,為軟弱的小朋友說幾句好話,矛盾會好解決得多。而且這樣的老師,會得到班裡大部分家長的支援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