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人生啟示:培養熱愛數學的孩子而不是訓練做題家

看點

22歲獲得數學博士學位,33歲成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38歲被聘為哈佛大學教授……美籍華人數學家丘成桐的經歷令人咋舌。種種成就背後,離不開其父母的言傳身教。家長怎樣的行為才能培育出這樣一位數學天才?讓我們撥開迷霧,一探究竟。

去年最後一天,清華大學公佈了2021年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招生辦法,整整100個名額虛位以待。

招生計劃看起來很誘人:

無須高考、面向全球招生,甚至有實力的初三學生也可以入學。

如此“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做法,正是源於計劃發起人——

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

培養數學人才的初心。

一方面,基礎科學研究的薄弱,讓中國的科技發展一直處於追趕的狀態,而數學又是其中最重要的。因此,丘成桐想為中國培養最頂尖的數學家。

另一方面,他又希望具有天賦的孩子不要被傳統的課堂消磨掉對數學的熱情。

丘成桐

反觀久負盛名的美籍華人數學家丘成桐自身的成長經歷,也是充滿傳奇。

在自傳

《我的幾何人生》

中,他詳細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其中不僅有生活帶來的艱苦,也有早年求學時的頑劣,還有對誦讀傳統文學從困惑到堅持,當然,最不可或缺的還是他對數學問題的痴迷。

憑著對數學的熱愛,他22歲便在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數學博士學位

,33歲成為

“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

,38歲第三次接到哈佛的邀請,

成為哈佛大學教授

……

成為數學家,對許多人來說,或許是個非常縹緲的目標。但是大師的人生經歷與建議,對於任何孩子來說,都有著很強的借鑑意義。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喜愛數學,但是孩子們可以成為熱愛學習的人。

嚴父慈母言傳身教

居貧志堅重視學習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丘成桐的記憶中,父母的分量極重,為他之後的成長之路奠定了基礎。他曾說:“一位學生首先受到的教育是家庭教育。”

在貧寒交迫的童年,父親與母親對丘成桐的影響並不是憑藉反覆說教,而是

在一家人的點滴生活中,讓孩子對父母的行事耳濡目染,就像春雨一般潤物細無聲

在丘成桐還很年幼時,父親丘鎮英便居家搬到香港。當時,家中算上丘成桐已有五個孩子,加上一些親戚,一大家子人在香港人生地不熟,貧困是理所當然的。

租住的房子往往飄飄搖搖,用水需要自己去山泉處打,在山間泥土中的嬉笑打鬧便是窮人家孩子的玩樂。還有些時候,家裡甚至連食物也買不起。

丘成桐人生啟示:培養熱愛數學的孩子而不是訓練做題家

不過,貧苦的並不只有丘成桐一家。彼時,貧困的人家在一起,也會互相照應和接濟,共渡難關。

在丘成桐的印象中,母親和父親即便手頭總是緊絀,也沒有隻顧自己,仍會接濟親友。

這份古道熱腸的為人之道,早早就給丘成桐樹立了一個慷慨好義的榜樣。

在丘成桐去美國開始學術研究時,幫助也是他與別人的相處之道:

一方面,他初履北美時,受到了路人、教授們的不少幫助,幫他在旅館暫時過夜,幫他申請獎學金減輕經濟負擔。

另一方面,他在成為教授、導師之後,也不乏對後輩們出手相助。

丘成桐人生啟示:培養熱愛數學的孩子而不是訓練做題家

後來,父親的去世,不僅使全家人情感上遭受巨大沖擊與痛苦,也讓一大家子人原本就貧寒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如果要繼續學業,學費是一筆不小的負擔,但如果讓孩子就此輟學出去打工,生活或許能夠好上那麼一些,但是原本“未來可期”的孩子也許早早就會陷入維持生計的輪迴中。

此時,丘成桐的大舅提出了一個辦法:他在新界建一個農場,丘家的孩子不要上學了,索性都跟著他打工養鴨。這個建議看起來大方,但對於丘成桐來說,卻是一個噩夢。

最終,母親和自己的孩子站在了一起,為了孩子們的前途,她選擇自己抗下整個家的重擔——她籌措經費維持家用,即便自己營養不良,還患有貧血,仍舊竭力讓孩子們吃飽,有精力學習。

有時,孩子們溫習功課到深夜,精力不免開始減退。母親又即刻給孩子們準備美味的牛肝湯或者豬腦,孩子們的精神都為之一振,又充滿學下去的動力。

在丘成桐早年,他年級尚小,還不能為家庭減少經濟負擔。母親面對一家人生活中的威脅時,在周圍人都覺得丘家的孩子要輟學了的時候,她只靠自己堅持下來,毫不退縮。

這種堅毅的力量與決心,在丘成桐身上也有所體現,尤其在學習和學術研究中成為不可或缺的品質。

不管是童年的學習,還是進入大學以後的學習和研究,努力總是不可缺少的。即便是到了所謂靠天賦的前沿研究領域,努力依然是必備的素質之一。

努力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堅持。

在丘成桐母親身上,就體現為想辦法解決問題,沒有錢便去籌錢借錢,盡力為孩子們提供學習場所與環境,鼓勵他們繼續學習。

堅持閱讀

從中國傳統文學中汲取力量

除了正直的為人與堅毅的品質,父母留給丘成桐的另一樣珍貴寶物就是閱讀的習慣。和許多孩子一樣,丘成桐也不是一開始就喜歡閱讀的。

1960年,丘成桐從一所鄉村小學考入香港名校培正中學。當時,他的英文和算術水平都不達標,要趕上學校的課程,必須十分努力。

可是在以前的鄉村學校閒散慣了,他始終提不起很大的興趣去唸書。是父親的嚴格要求讓他產生了改變。

丘成桐人生啟示:培養熱愛數學的孩子而不是訓練做題家

丘成桐的父親丘鎮英1935年廈門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畢業,翌年進入日本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深造,專攻政治制度與政治思想史。居家搬到香港以後,父親在學院做教授,對自己的孩子也以傳統文人的素養作為要求。

一開始,父親給孩子們講授書法詩詞,還讓孩子們練習柳公權的書法。後來,父親要求孩子們熟記長篇詩作,還要當面背誦,抑揚頓挫,不能讀錯字。父親說:“只有高聲吟誦,才能細味詩歌。”

少年時,丘成桐和其他孩子們都免不了愛讀武俠小說,但父親覺得這些小說素質不高,便買來章回小說給孩子們讀。

再後來,父親還讓孩子們讀魯迅、王國維、馮友蘭等的著作,還有西方的書籍,比如歌德的《浮士德》等。

這些書乍一看,和丘成桐後來的數學研究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其中所蘊含的思想卻對丘成桐的研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丘成桐說,自己少年時最愛的小說是《紅樓夢》,被書中描寫的18世紀中國人的生活和社會深深吸引。除了為鉅著的愛情主線感動,小說紛繁複雜的結構竟在多年後和數學聯絡了起來。

書中情節千絲萬縷,角色層出不窮,要花時間和眼力,才能把情節和人物聯絡起來,形成紛沓而又渾成的整體。

這和丘成桐看待數學的方式一樣。數學領域有許多不同的分支和浩如煙海的定理,乍一看彼此之間沒有什麼關聯,但是當站在一定高度就會明白,這些分支就像是一棵大樹的一部分,共同組成了數學這棵大樹。

也正是在這樣高屋建瓴的視野之下,丘成桐驗證了卡比拉猜想的一部分,並因此獲得了菲爾茲數學獎。

丘成桐人生啟示:培養熱愛數學的孩子而不是訓練做題家

除此以外,

閱讀最重要的效應,是奠定了丘成桐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父親教過哲學,尤其強調希臘哲學家的操守,以及尋求大自然的真和美。這讓丘成桐發現了數學之美,感受到這是一門高尚雅緻的學科。

父親還在所著的《西洋哲學史》的引言中引用了《文心雕龍·諸子》篇的一段話:“嗟夫,身與時舛,志共道申,標心於萬古之上,而送懷於千載之下。”意思是說,諸子百家雖然常與當時的人合不來,但他們志存千秋萬代。

這更加激勵了丘成桐,要立志清高,要以科學研究造福後世,而不是隻看重眼前的利益。

在數學方面,他也確實是這樣做的。畢業之後,丘成桐同時收到了哈佛和高等研究所的offer。哈佛財大氣粗,直接給出了誘人的薪水,相比之下,高等研究所的經濟福利就少了很多,但是勝在大師雲集。

權衡之下,丘成桐還是決定先去高等研究所歷練,與大師們交流以開闊眼界,做出更好的學術研究成果。

丘成桐人生啟示:培養熱愛數學的孩子而不是訓練做題家

他也曾公開批評一些教授一邊在美國大學領著工資,一邊又領著中國大學的補助,卻鮮少為這些大洋彼岸的大學和學子付出。

輕視數學與研究,自己不出力卻心安理得地享受不應得的報酬,在丘成桐眼中,是極不負責的行為。

培養熱愛數學的孩子

而不是訓練做題家

也正是在這些經典的薰陶下,丘成桐在自己功成名就之後,迫切地想要進一步提升中國數學教育的水平。在多年的觀察中,他看到了國內數學教育的一些

“弊病”

其一,是將學習和刷題變成升學的工具。

在數學學科裡,最明顯的便是奧數,“奧數熱”甚至成為流行的現象——想要進入更好的學校,家長就一定要送孩子學習奧數。但這其中有太多對數學的誤解。

在丘成桐看來,數學學得好的孩子,奧數不一定學得好。

奧數作為一項答題型的學科賽事,更多訓練的還是孩子們的解題方法,而不是培養開闊的思維。

“數學有很多值得學的,不只是奧數,但很多中學的教學沒有意識到真正的數學是什麼樣子。”

但比刷奧數題更為偏頗的是,把“超前學習”當做“奧數”,這也是所謂的“奧數訓練”最為人詬病的地方。

對一般孩子來說,讓他們學習超越自己當前的能力水平的內容,無疑是違反人的自然發展規律的,

揠苗助長的結果可能就是消磨孩子對數學的熱情。

推而廣之,在其他學科也不乏這種“內卷式”的刷題學習,而這種方式培養的不是孩子的興趣,而是以學習的名義,將孩子訓練成做題機器。

其二,缺少獨立思考的精神。

丘成桐曾指出:“善問者如叩鐘,問之大者則大鳴,問之小者則小鳴;中國學者最大的缺點就是缺乏發問精神。”

丘成桐在美國求學時,有位老師的教學方法頗為奇特,但使他受益匪淺。那位老師每回上課都要求他找出書本上錯誤的地方,並加以改正。這種不盡信書的精神,也在無形之中培養和加強了他敢於質疑的態度。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丘成桐聽說很多小學、中學的老師希望孩子們用規定的方法學習,測驗時也必須用規定的方法解題才能得分。

在他看來,這種方法跟數學的學習之道背道而馳。“數學題的解法是有很多的,比如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至少有幾十種,不同的證明方法幫助我們理解定理的內容。”

就像19世紀的數學家高斯,在一生中就使用了不同的方法構造正十七邊形,這些不同根源的想法使得數學發展出了許多不同的分支領域。

可以看到,數學題的每種解法有其深厚的意義,丘成桐認為,

允許孩子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有助於他們領會不同的思想。

丘成桐人生啟示:培養熱愛數學的孩子而不是訓練做題家

這在丘成桐創立的

“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

中亦有所體現。

一是不考偏題、難題、怪題,而是考察學生真正掌握的有價值的數學知識,因為這些知識才是他們今後數學學習和研究中所需的。

二是希望孩子不要因為先入為主的觀念墨守成規。“我發現不少大學生或者研究生,滿腦子就是固定地跟著人家走,有一種瞻前顧後的心態:怕交不上卷子、完不成課題、畢不了業。相反,小孩子不會有這些雜念、顧慮,會更勇於在真問題上探索。”

總的來說,作為一個數學家,

丘成桐對於孩子們學習數學的態度可以用“自由”兩個字來概括。

正像他說的,數學和藝術一樣,擁有自然之美。孩子們或許還感受不到這種美,但可以培養他們對於數學的興趣。

這種興趣,很難從日復一日枯燥的刷題訓練中產生,但是可以從課堂和家庭中培養。

在課堂上,老師可以提出一些有趣的問題,鼓勵孩子們思考;在家庭中,可以讓孩子閱讀數學家的人物傳記,從喜愛的故事瞭解數學的魅力。

丘成桐在自傳中說:“我在數學的長路上走了很久,從伯克利當研究生起,差不多有五十年了。然而,我尚未有高掛直尺和圓規的打算。”

從丘成桐的人生經歷中可以看到,不論是清貧還是富貴,早年間父母的言傳身教,加之大量的經典閱讀,奠定了他的人生觀、價值觀。

也正是這些信念,加上他對於數學的熱愛與奮鬥,才能成就一位“數學皇帝”。

對於未來的孩子們來說,成為數學家並不是必選項。但正如丘成桐說的,他們需要的或許是這樣一位大師精彩人生的激勵,擺脫為了分數和升學的枯燥刷題,在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看法的環境中,體會數學的魅力,享受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