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攤裡的愛心接力

志願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作為基層最活躍的社會力量,志願服務能充分調動公民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程度凝聚社會共識,弘揚和促進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的社會風尚。十年來,寧德市大力弘揚志願精神,推廣志願服務活動,志願文化如春風化雨,滋潤著每個人的心,澆灌出城市文明底蘊;志願精神滲入城市肌理,成為市民的行動自覺,書寫出城市文明動人篇章。

初秋時節,暑熱未消。

在福安市群益大橋橋頭的榕樹底下,那個熟悉的“愛心茶攤”就像附近居民的“老友”,每年5月至9月,不論清晨傍晚,愛心茶攤準時開張。老人們呷著消暑茶,或在下棋、或在聊天,偶有摩托師傅路過,把車一停,拿出水壺接消暑茶。“夏天來這裡納涼,再喝上一杯消暑茶,涼快得很。”每天打掃完附近的街道,環衛工人雷阿姨都會來這裡接一杯消暑茶、與大夥聊聊天。

茶攤裡的愛心接力

14年來,一張桌子,一個乾淨的茶水桶和幾把椅子,這個由愛心凝聚而成的茶攤,成為當地居民傳承志願精神的生動實踐。

愛心茶攤源於一個叫林周弟的老人。“經常聽到環衛工人、納涼居民感嘆,要是能有一個茶攤可以歇腳、解渴就好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林周弟的內心萌生了為大夥兒擺一個茶攤的想法。雖然工資微薄,還要照顧患病的妻子,林周弟仍將這一想法付諸行動。

“剛開始是搬幾張椅子,用開水瓶裝消暑茶,沒有提供杯子。”林周弟的茶攤裝置有些“簡陋”,但很快便獲得街坊鄰里的青睞,來這裡納涼的人逐漸增多,隨之帶來的用茶量增大,買消暑茶成本增加。

讓林周弟感動的是,慢慢地,茶攤從一個人的付出,變成一個群體的付出。附近居民為茶攤送來解暑藥、一次性水杯,臨近單位為茶攤騰出一間“茶水間”,茶攤所在的陽春社群,每月為他提供300元補貼,並給他辦理了低保……

在眾人的支援下,愛心茶攤在林周弟夫妻手中“經營”了8年。

“2017年,我身體吃不消了,便向社群‘交接’了這份‘差事’。”林周弟說,雖有不捨,但更希望愛心茶攤能一直“開張”下去。

陽春社群志願者接過了“接力棒”,開啟了另一場愛心長跑。

茶攤裡的愛心接力

“別看只是煮消暑茶,裡面的‘門道’可多了,用什麼草藥、煮得濃點還是淡點……”說起愛心茶攤,社群志願者陳金容打開了話匣子,從2017年接手愛心茶攤後,每年入夏,她便開始召集社群志願者重新“開張”愛心茶攤。目前,共有10名志願者自發參與其中。“我們每天5時許就開始煮茶了,一天要煮3大桶,最近社群在修地下管網,工人增加,我們還要煮更多。”

作為愛心茶攤志願者之一,入夏以來,黃子山每天早晨6時許都會準時將第一桶消暑茶從社群運出。“茶水桶容量大,裝滿消暑茶後很重,也很燙,需要多人搭把手抬上車才行。”黃子山說,作為愛心茶攤裡唯一的男志願者,每天搬運消暑茶的任務就落在他身上。而等到最後一個納涼的居民走後,黃子山還要負責將茶水桶等收拾好,並將周邊垃圾清理乾淨才結束當日的任務。

“社群的愛心茶攤就像一個磁鐵,吸納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參與其中。”陳金容用一個生動的比喻向記者介紹愛心茶攤能夠長久繼續的原因。目前,社群愛心茶攤主要以黨員帶頭領辦,居民自發捐錢、捐物等形式運營。

“只有親身參與其中才知道,愛心茶攤背後凝結了這麼多志願者的付出。”今年第一次加入愛心茶攤志願者的徐鳳容感慨頗深。

“愛心茶攤已不僅是一個免費供應茶水的地方,更是社群公益精神的凝結。”陽春社群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華傑說,從一個小小的愛心茶攤裡,折射出的是市民了不起的志願精神,14年的堅持,不僅源自一個人的熱心,更少不了制度化的組織、規範化的管理、科學化的運作護航,才能讓“愛心”行穩致遠,“而這也應該是未來推廣志願服務的方向,我們要朝著更專業、更精細、更規範的方向不斷邁進,把志願力量延伸到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李華傑說。(閩東日報記者 張穎珍 通訊員 陳雅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