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開國後大殺功臣非也,那可是教科書級別的削藩

劉邦當了皇帝之後大殺功臣?這或許是劉邦的千古奇冤。以蕭何、曹參為首的豐沛原從集團和其他陸續加入的功臣們,只要不像陳豨這樣公開叛亂,基本得到了封賞和善終,包括雍齒這種早年背叛過劉邦的歸正叛臣,沒有一個被殺的。蕭何、曹參為首的功臣長期和漢皇室通婚,在長房絕嗣或者犯罪失去爵位後,漢皇室還會找出他們的支脈繼承爵位。可以說,劉邦算得上對待功臣最為寬厚的古代帝王之一。

說劉邦殺功臣,更多是把他削除異姓諸侯王的事蹟理解錯了。但是,異姓藩王有自己的朝廷,有獨立的領土、財政和軍隊,他們是為了各自利益和劉邦短期合作的夥伴,不是功臣。韓信早年只是劉勃部將,被封為齊王后,在劉邦和項羽對峙的關鍵時刻,還多少有觀望的心態,直到劉邦把大量土地劃分給他才願意出兵。

劉邦擊敗項羽時,漢政權直轄的土地和戰國後期的秦國差不多,關東絕大部分地區仍然掌握在異姓諸侯王手裡。雖然這些諸侯王都親漢,但若是劉邦想把這些諸侯國吞併,這些人聯合起來對抗劉邦的後果依舊不可預料。從這個角度看,劉邦削藩的難度不低,幾乎是要重新把關東再打一遍。他是如何舉重若輕地做到這一切的呢?

楚漢戰爭中劉邦大封諸侯,項羽卻極小氣

當年,項羽依靠諸侯聯軍擁戴他分封天下的機會,吞併了大部分楚懷王的領地,隨後對魏國和韓國巧取豪奪成為當時最大勢力。所謂“項羽開歷史倒車搞分封”和“劉邦順應時代潮流,繼續郡縣制中央集權”,實際上是一種歷史的誤會。無論是項羽和劉邦,肯定不可能把吃下去的肉再吐出來。當我們仔細檢視歷史細節時,將驚訝地發現:在楚漢戰爭的具體操作中,劉邦是大封諸侯,項羽則極度的小氣。也就是說,在這期間,劉邦代表了分封,項羽代表了集權。

劉邦開國後大殺功臣非也,那可是教科書級別的削藩

項羽設鴻門宴招待劉邦。圖源/《鴻門宴》劇照

劉邦和項羽在此時的表現有著明顯的區別:劉邦在表面上是分封制的明顯支持者,對合作的盟友從來不吝惜予以加封甚至擴大封國的。在劉邦最終擊敗項羽稱帝前,他所封的諸侯都是盟友而非屬下。從劉邦重新佔領關中,到最後擊敗項羽,他直接統治的範圍只是戰國中後期秦國的地盤,關東所有國家在被漢滅亡後都繼續存續,只是換了親漢的國王:漢滅魏後彭越擔任魏相、隨後接替魏豹成為魏王,其領土從西部被秦國在戰國時征服同化已久的地區換回到被項羽吞併的戰國後期魏國核心地帶;漢滅趙後,劉邦老友、趙國本土實力派張耳成了趙王;漢擊敗項羽臨時任命的韓王鄭昌後把韓國還給了韓國王族的韓王信;漢滅齊後,把齊國封給了大將韓信;漢滅燕後把燕國封給了盧綰。楚國體系內的九江王英布被項羽擊敗後領地被西楚直轄,劉邦又封英布為淮南王助他復國。甚至在項羽滅亡後,楚國仍然被改封給了齊王韓信。所以這個期間,劉邦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分封制度維護者。

項羽的表現卻完全相反。韓信評價項羽時曾吐槽,項羽對手下人非常謙和有禮,生病還會親自去慰問,把自己的食物分給病人並且哭一場。但是真正需要封賞的時候,印章上的角都被磨平了,也不捨得給人。韓信把這種情況稱作項羽的“婦人之仁”,並非說項羽像女人一樣善良心腸軟,項羽屠殺關中或者齊地平民的時候何嘗手軟過。韓信說的是項羽雖然能給手下一些籠絡人心的小恩小惠,但是在別人立下大功需要封賞的時候卻很小氣。試想,連印章都猶豫半天不捨得給,又何況封王?

劉邦開國後大殺功臣非也,那可是教科書級別的削藩

影視劇中的韓信。來源/電視劇《楚漢傳奇》截圖

項羽在關中分封后,不斷巧取豪奪魏、韓領土。因為捨不得分出一部分魏國土地綏靖盤踞在這裡的彭越,被迫面對他無休止的游擊戰,隨後項羽又入侵了齊國。但是除了在漢軍東進的時候臨時封過一個韓王鄭昌外,他並沒有在新佔領區封過任何一個諸侯。即使是這個鄭昌,也是正在和齊國作戰的項羽希望利用他的影響力拖住大舉東進的漢軍才封的。後來西楚大將龍且平定了投靠劉邦的九江王英布,勝利後的他不但沒有受封英布的土地,連善後工作項羽都是交給了自家人的項伯,真的是小氣到誇張了。

兵不血刃,齊楚之地盡歸劉邦

無論劉邦還是項羽,打倒了主要對手後肯定要削藩的。劉邦擊敗項羽後,馬上開始了自己的削藩行動,整個過程中,他的手法可謂渾然天成、教科書級別的操作,為後世留下了一本生動的削藩指南。

劉邦平定三秦,初步統一了秦國故地,不過,項羽分封的三個秦王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章邯雖敗,但在彭城戰役結束後,才被回軍的劉邦主力徹底消滅,司馬欣在秦地也頗有人望,所以直到汜水之戰司馬欣死後,劉邦還特意把他梟首示眾。總的來說,劉邦很快就基本確立了在秦地的統治。鞏固關中的秦國故地是劉邦擴張的第一步。

劉邦開國後大殺功臣非也,那可是教科書級別的削藩

影視劇中的章邯。來源/電視劇《楚漢傳奇》截圖

但是,直到劉邦最終擊敗項羽時,漢國在關東吞併的領土只有魏王豹轄地。後來,劉邦平定趙國、齊國,天下局勢已經對他非常有利了,他尚且把這兩國分封給了張耳和韓信,但為何劉邦卻敢於直轄魏王豹的領地?因為,魏國領土的西邊部分已經被秦國佔領很久,因此許多方面受到關中勢力的影響和輻射,魏王室在此地的影響力早就消散了。魏國則被改封到被項羽吞併有彭越活動的梁地。

此外,韓國的位置非常特殊,幾乎在關中進出關東的咽喉要道上。表面上看劉邦並沒有在這裡設定郡縣,韓地被封給了韓王信。但是,韓王信並沒有真正到自己的封國去統治,他一直是以高階將領的身份在劉邦軍中服役,活躍於滎陽、成皋的作戰一線,還被項羽軍俘虜過。因此,他對韓國的控制力是相當低的,等劉邦擊敗項羽重新分封時,把韓王信改封到北方抗匈奴前線去了,如此把韓國故地納入中央政府的實際控制下。但除了這兩個動作,劉邦擊敗項羽時,漢王朝的領土並不比戰國中後期的秦國大多少。那麼,劉邦是如何把東方諸國真正變成漢家天下的?

劉邦開國後大殺功臣非也,那可是教科書級別的削藩

西漢初年的分封情況。來源/網路

劉邦削藩關鍵性的第一步是把整個齊地納入自己管控中。他藉口讓韓信衣錦還鄉,把韓信從齊地改封到項羽的西楚國地盤,讓跟隨韓信長期在齊地經營的嫡系曹參輔佐自己的兒子劉肥做新的齊王。

劉邦不露痕跡地取得了整個齊地的控制權。從此之後,無論是北方三晉之地還是南方楚地發生反對劉邦的叛亂,叛亂者都要面對關中和齊地兩個方面強有力的夾擊,中央政府獲得了顯著的地緣優勢。

完成這一步之後,劉邦要求燕王臧荼覲見。對於臧荼來說,去覲見很可能被扣押在中央政府獲得一個很高的虛銜養老,不去則屬於明顯的抗命。猶豫之後,他選擇武力對抗,很快失敗了,整個燕國也納入了劉邦嫡系盧綰的控制中。同樣的方式,解決的還有共尉的臨江國,這裡在戰國時的楚國滅亡半個世紀前就被秦國吞併為南郡了,就像魏國西部一樣和關中聯絡更緊密一些,因此也被劉邦的漢政府直轄了。

關鍵性的第二步則是控制韓信統治下的西楚國故地。當時有人舉報韓信私自窩藏了項羽麾下大將鍾離昧打算謀反。這並非全然誣告,韓信私藏鍾離昧的動機是什麼我們無從得知。劉邦對於庇護項羽將領的行為一向很寬容,譬如大俠朱家保護項羽大將季布後成功為他向劉邦請求特赦,朱家本人還得到了獎勵。韓信私自收留的性質卻完全不一樣。也許韓信已經感覺到劉邦可能對他不放心,因此預防性地招攬能對抗中央政府的高階人才。這時候劉邦之前佈局的威力就顯現出來了。長期跟隨韓信、熟知他作戰風格的曹參為劉邦掌握了富庶強大的齊國,一旦雙方徹底翻臉,韓信很難在兩個方向上同時對抗劉邦的漢軍和曹參的齊軍,最終他選擇服軟。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韓信服軟的方式竟然是逼死鍾離昧,拿他的首級去討好劉邦。這根本不是一個有能力問鼎天下的人的氣度,甚至作為一個諸侯王也完全不合格。韓信的政治能力實在不敢恭維,先是打擦邊球私下收留項羽的高階將領,結果劉邦一較真卻慫了。這種主動露怯讓劉邦佔據了極大的主動,最後,劉邦用陳平之計成功誘捕韓信,把他的楚王廢掉,隨後將楚國領土封給了自己的兩個親戚。

等英布反應過來時,只剩他一個人了

等劉邦在把齊、楚、燕三個國家的轄區封給自己人後,劉邦對其他異姓藩王的優勢已經是決定性的。剩下的所有異性諸侯全部加在一起,也不是劉邦的對手。即便到了這個時候,劉邦對自己的意圖仍然隱藏得非常好。表面上看,各個諸侯被廢黜是各有原因,有劉邦不對在先的,也有自己感到不安起來叛亂的,在這個過程中,劉邦用最小的代價逐漸用自己的家族成員取代了原先的異姓王。

最倒黴的一位是彭越。因為在陳豨叛亂中的騎牆態度,他被誘捕後廢除了王位。本來彭越已經被流放了,結果流放途中竟然遇到呂后,異想天開的向呂后求情。在呂后的力勸之下,彭越被殺。彭越是公認的死於冤案,劉邦自己都承認這一點,事後封賞了直接指斥他不義的彭越舊臣欒布。在殺彭越這個問題上,劉邦的確做得不光彩,算得上一個汙點。

劉邦開國後大殺功臣非也,那可是教科書級別的削藩

影視劇中的彭越。來源/電視劇《楚漢傳奇》截圖

張耳之子張敖的被廢,表面上更離譜:劉邦路過這裡時態度倨傲,但他並不以為意,畢竟他是張敖老丈人,還幫了趙國復國。但是燕趙多慷慨悲壯之士,國相貫高為首的部分張敖門客看不下去,打算揹著張敖謀殺劉邦。這更像劉邦的一種服從度測試:如果張敖和他的門客都對他的倨傲態度不以為意,那麼說明暫時不用動趙國。不然的話就藉此機會兵不血刃地把趙國改封給劉氏子弟。劉邦在處理此事過程中再度顯示出政治家的風範,提拔重用了張敖的許多門客,甚至寬恕了帶頭組織謀刺他的貫高,但貫高看到主君張敖已然擺脫麻煩,很有個性地自殺了。

韓王信和盧綰的叛亂對劉邦而言反到頗為意外,這兩個人和劉邦一直很投緣。他們的領地夾在漢匈之間,作為緩衝地帶的君主無力對抗匈奴,但是任何私自和匈奴達成的妥協在劉邦眼中都很難接受,畢竟劉邦希望他們的王國可以作為抗擊匈奴的前線存在。因此,他們的叛亂更多是因為邊境上的匈奴勢力崛起後的兩難處境導致的。

等到這些諸侯國都被劉邦削除後重新分封給宗室子弟,發現只剩下自己孤零零在淮南國的英布終於主動起來叛亂了。在英布看來,他的軍事能力大約能排同時代第五,前四名中項羽、韓信、彭越已死,劉邦本人已經重病很難遠行,現在是他的時代了。他沒想到的是,劉邦強拖病體,御駕親征,經過一番苦戰將他討滅。

劉邦開國後大殺功臣非也,那可是教科書級別的削藩

影視劇中的英布。來源/電視劇《楚漢傳奇》截圖

在討伐完英布的回軍途中,劉邦終於可以吟唱起那首留名千古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約在這前後,高祖和群臣立下了著名的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至此,他才真正完成了西漢王朝的統一大業。

可以說,劉邦削藩的成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堪稱教科書級的操作。他成功的關鍵是在獲得壓倒性優勢之前完全隱藏自己的意圖,隱藏到韓信、英布這種頂尖人物都心存僥倖。哪怕在獲得壓倒性優勢之後,他仍然用最小成本去削藩。如削除張敖趙國的操作,哪怕到現在大部分人還覺得是他待女婿輕慢惹出的意外事件。當然,這個過程中,劉邦吸取了秦帝國滅亡的教訓,也知道自己並無力直接統治這麼廣大的領土,因此只是先消滅敵對不受管轄的諸侯國,然後找理由吞併親自己的異姓諸侯國,把這些諸侯國都變成了宗室親王的同姓諸侯國。透過郡縣制和分封制結合,劉邦實現了統一戰爭後的平穩過渡,為漢帝國的進一步興盛奠定了基礎。

後世典型的反面案例

比起劉邦的高明操作,後世最典型的兩個反面案例也值得一看。

康熙高喊著“削亦反,不削亦反”的口號,逼反了本來態度遊離的耿尚二藩,創下了一個歷史記錄:被以雲南為基地的叛亂勢力席捲了半個中國。如果康熙當時有劉邦的政治智慧,吳三桂哪能掀起這麼大的聲勢。不過康熙畢竟是非常聰明的君主,很快感覺到了自己的失策,並且在三藩叛亂後手忙腳亂地宣稱“暫緩撤耿尚二藩”,後期成功分化了三位藩王。雖然因為年輕氣盛搞出了不少亂子,但是康熙有機會糾錯繼續成長,到中年後就算得上頂級政治家了。

不過,康熙完全不需要為此感到尷尬,比起建文帝朱允炆的操作,他的小失誤簡直不算個事。朱允炆和他手下對劉邦留下的削藩教科書視而不見。在朱元璋都做好制度性安排、藩王主動叛亂成功的可能性為零的情況下,朱允炆偏偏覺得自己比朱元璋和劉邦更聰明,先是對弱小毫無威脅的藩王們往死裡逼,成功把實力最強的燕王和寧王逼得鋌而走險,隨後一路操作,最終創下了中國古代史上的一項獨一無二的記錄:他成了兩千年間唯一一位被藩王造反推翻的大一統王朝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