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晚餐》迎來普通話版首演,這個香港故事能否引起上海觀眾共鳴?

《最後晚餐》迎來普通話版首演,這個香港故事能否引起上海觀眾共鳴?

6月16日,由香港話劇團授權制作、有趣戲劇出品的話劇《最後晚餐》(普通話版)在上劇場首演。這不是香港話劇團作品第一次來滬,2018年《親愛的,胡雪巖》受到上海觀眾好評。2019年,香港話劇團另一部作品《盛宴》又亮相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

《最後晚餐》將筆觸伸向香港社會底層,講述一對母子久未同桌吃飯,共聚之時竟是最後的晚餐。普通話版導演劉守正,在粵語版中飾演兒子國雄。他坦言,劇中所展現的真實,不管對演員還是對導演來說,都是一個巨大挑戰。

《最後晚餐》迎來普通話版首演,這個香港故事能否引起上海觀眾共鳴?

《最後晚餐》沒有複雜的舞美背景與龐大演員陣容,全劇以母子對話展開,遵循“三一律”戲劇結構。編劇鄭國偉表示,他選擇自己最拿手的荒誕劇來嘗試,“三一律”結構也展現出優勢:當一切不變,觀眾自然被劇中人物的一言一行所吸引,更能深刻體會角色在對白中所發生的內心變化。在鄭國偉看來,荒誕劇核心正是“寫實”,透過寫實的手法表現荒誕,並把這種寫實推到極致。劇中氣球、三文魚或許不那麼“高明”,卻最能表達母子二人在荒誕生活之下,對這個世界發出的微弱求救訊號。

《最後晚餐》迎來普通話版首演,這個香港故事能否引起上海觀眾共鳴?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這樣的設定,對於從初中開始就熱衷於以家庭為背景構築人物與故事的鄭國偉來說,有著巨大的吸引力,“當在一段無法逃脫的親密關係裡,矛盾往往無法迴避,這時候就會產生一些喜劇效果。”鄭國偉看到隱藏在香港繁榮背後的矛盾。他認為,現實生活中的“狗血”和“一地雞毛”往往比劇中的故事更荒誕,當面對現實,我們該如何選擇?《最後晚餐》中的開放性結局,把這個選擇權交到觀眾手中,“把劇中的思考延續到生活當中,在面對生活的時候,能夠找到一絲勇氣和麵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