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八府巡按”到底有多牛?相當於如今什麼職位?

俗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封建社會人人都想做官,不但可以為國盡忠名傳千古,甚至還可以光耀門楣。最近的古裝劇更是把古時的官員演繹的深入人心,很多官職都慢慢被大家所熟知。

在周星馳的電影《九品芝麻官》中,周星馳飾演的包龍星就來了一個華麗轉身,從一個小混混直接被黃一山飾演的同治帝封為了“八府巡按”,讓他重審戚秦氏的滅門慘案。當包龍星高興地問皇上“八府巡按”是多大的官時,同治帝回答道一品!然後包龍星高興得哈哈大笑。整體來看,“八府巡按”就是皇帝派往民間維護正義、主持公道的全權代表,手握生殺大權,甚至比總督、巡撫這些封疆大吏要囂張。

古時候“八府巡按”到底有多牛?相當於如今什麼職位?

古時候“八府巡按”到底有多牛?相當於如今的什麼職位?

首先說明“八府巡按”根本不是一品大員,因為那只是演繹需要罷了,在歷史中根本沒有這個官職,僅出現於古代的戲文或者小說中。

八府巡按巡按之名,起於明代,非固定職官,臨時由朝廷委派監察御史擔任,分別巡視各省,考核吏治。“八府巡按”常見於戲曲、小說,民間多視為清廉而有權勢的大帝制時代沒有“八府巡按”這個官名(完全出自舊時戲劇)。

傳統京劇的代表曲目——《胭脂寶褶》中,就有“八府巡按”的角色存在:你如今是八府巡按,為父的乃是個皂班頭,誠恐砧辱於你,這也無妨緊要,待我回得衙去,寫個辭條,將這個皂班頭辭掉也就是了。

古時候“八府巡按”到底有多牛?相當於如今什麼職位?

在明清時期,“八府巡按”雖然並不存在,但卻存在一個名為“巡按御史”的官職,與之大體類似。

《明史職官志二》中記載道:明朝的最高監察機構——都察院,執掌“糾劾百司,辯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都察院下設十三道監察部門,覆蓋全國各地區。一般情況而言,基本是一個總督轄區為一道。

十三道監察御史,在內稱“監察”,在外稱“巡按”。“巡按”則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

就此來看,明朝的“巡按御史”,就是帶著“欽差大臣”身份巡視地方吏治民生的御史。就其具體權力而言,上至地方督撫,下至微末小吏均在其監察範圍之內,而且擁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斷”的巨大權力,和《審死官》中的“八府巡按”極為類似。

古時候“八府巡按”到底有多牛?相當於如今什麼職位?

明朝

監察御史正七品。在外巡按,北直隸二人,南直隸三人,宣大一人,遼東一人,甘肅一人,十三省各一人。清軍,提督學校,兩京各一人,萬曆末,南京增設一人。巡鹽,兩淮一人,兩浙一人,長蘆一人,河東一人。茶馬,陝西。巡漕,巡關,宣德四年設立鈔關御史,至正統十年始遣主事。攢運,印馬,屯田。師行則監軍紀功,各以其事專監察。而巡按則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 按臨所至,必先審錄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辯之。諸祭祀壇場,省其牆宇祭器。存恤孤老,巡視倉庫,查算錢糧,勉勵學校,表揚善類,翦除豪蠹,以正風俗,振綱紀。

清朝

十五道掌印監察御史在乾隆十七年並定從五品。滿、漢各一人。巡按御史尋置尋廢,沒有定製。 所以,巡按是都察院派到各道的監察御史,明時正七品,清時從五品(清時有過變動,但系主流定製)。明制條件下,一道遠多於八俯,完全不存在“八府巡按”;清制條件下,監察御史作為巡按出差,剛好巡視“八俯”,則系巧合。“八府巡按”常見於戲曲、小說,民間多視為清廉而有權勢的大官。這點沒有問題。也有人認為八府指福州、建寧、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個地區。

古時候“八府巡按”到底有多牛?相當於如今什麼職位?

可見“八府巡按”的形象多為正義的,這可以理解為百姓對官吏們公正廉明的一種渴望、期盼有廉明的官員來管一管他們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是百姓希望吏治清明的一種表現。雖然“八府巡按”並不是多麼大的官職,只是中央臨時委派到地方的監察官。不過這個檢察官比較厲害,深受皇帝信任,還可制約地方各級官員,可謂是“官職小地位高職權大”。

如此來看“八府巡按”就相當於現在中央紀委巡視組,基本類似於現在中紀委派駐地方,級別稍高於副廳級的中央巡視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