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新生兒“小希望”重生記

今年1月底,“小希望”帶著重生的喜悅出院了。這一天,北醫三院兒科醫護人員和“小希望”的家人一樣高興,因為“小希望”是兒科聯合心臟外科和外院實施的第一例經體外膜肺氧合(ECMO)治療的新生兒。近日,該院兒童健康發展中心在隨訪中得知,“小希望”恢復良好,生長髮育正常。

危重新生兒“小希望”重生記

危重新生兒“小希望”重生記

回想起接到求助電話的那一刻,兒科主治醫師朱巍巍印象深刻。電話那頭說,這名40周足月兒,出生後重度窒息、胎糞吸入、持續性肺動脈高壓、肺出血,氣管插管高參數呼吸支援下出現持續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病情極危重,急需轉運。兒科副主任韓彤妍、護士長王晶主動請纓共同轉運:“患兒病情太重,我們一起去,要把他安全帶回來。”

與此同時,病房開始做充分的準備:床位、呼吸機、暖箱、插管、搶救藥品、超聲機,病房主治醫師、主任醫師全部到場……約兩個小時後,患兒在轉運團隊護送下進入北醫三院新生兒重症監護室(NICU)。

當時患兒全身青紫發灰,雙眼緊閉,監護儀上的生命指標持續報警,病情極危重。NICU團隊立即啟動搶救流程,然而患兒病情仍不斷惡化。唯一可能創造奇蹟的就是ECMO,然而新生兒ECMO操作難度大、風險高、費用貴,此前醫院兒科並未開展過。

“再難也要挽救患兒生命。”兒科主任童笑梅、副主任邢燕和心臟外科主任凌雲鵬等專家聯合會診,決定緊急啟動ECMO治療。

醫院醫務處協調多家醫院ECMO治療專家,僅用兩個小時就組建了由北醫三院兒科、心臟外科以及八一兒童醫院重症醫學科、安貞醫院重症醫學科專家組成的新生兒ECMO治療團隊,並緊急組織了術前談話。

患兒父親說:“我們相信你們!ECMO,我們做,一切的風險我們都承擔。”

ECMO技術操作難度極高,應用於小體重新生兒身上,要求操作更為精細,監護更為嚴格,需要專業團隊的嫻熟配合。

當天,患兒在全麻下行ECMO術。術中,不願發生的情況還是出現了,患兒的心肺功能急劇下降,心跳幾乎停止,經NICU團隊多次強有力的心肺復甦搶救,終於恢復心跳。此時,ECMO團隊也配合默契,置管成功,ECMO機器與患兒成功連線,開始轉流。患兒膚色逐漸轉為紅潤,缺氧狀況開始改善,血氣分析乳酸逐漸下降。看著監護儀上綠色的生命指標,醫護團隊的臉上露出難得的微笑。

然而,原發病導致的各臟器損害、術後的各種併發症接踵而至。術後,NICU醫護團隊經歷了不眠不休的24小時:由於術後併發凝血功能紊亂,口腔滲血不止,患兒出現反覆低血壓、休克。“大夫,血壓掉了,血壓又掉了。”這是管床護士最常說的話。經過多次輸紅細胞、血漿、白蛋白、高張力補液,血壓終於趨於穩定,然而患兒隨之又出現全身水腫、腦水腫、胸腔積液、腹腔積液、尿量減少……ECMO團隊和NICU團隊聯合,努力解決各種併發症。

歷經7天的日夜守候,“小希望”終於迎來了好訊息——全身水腫消退,肺復張,肺功能、心功能好轉,乳酸恢復正常,符合撤機條件。

當大家還沉浸在撤機成功的喜悅中時,“小希望”的病情再次惡化,血尿、黃疸、肝臟和脾臟進行性增大、水腫……這是ECMO撤機後併發症:溶血和右心功能衰竭。NICU團隊輪流堅守在孩子床邊,逐步解決撤機後及原發肺部疾病的各種併發症。

在“小希望”恢復的過程中,護士團隊精心照護,堅持母乳餵養,患兒逐漸會自行吸吮,慢慢撤離了無創呼吸支援,腦電圖及頭顱MRI評估患兒神經系統功能正常。在母親陪住3天后,“小希望”順利出院。

文:健康報特約記者仰東萍 通訊員徐曉 陸丹芳

編輯:管仲瑤

稽核:徐秉楠 閆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