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勞動的孩子有什麼優勢?該怎麼培養? | 兩會觀點

一項家庭調查顯示,在孩子專門負責一兩項家務活的家庭裡,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也相對較高。

你知道嗎?家務勞動絕不是耽誤孩子的學習時間,而是在給孩子發展積累優勢呢。

例如:

更有獨立性 促進手腦並用,促進智力發育 促進身體健康、增強體質 促進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

現在,國家已經把勞動教育納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勞動教育還被列入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點。既然勞動教育對孩子這麼重要,應該教什麼?怎麼教?誰來教?一起看看代表委員怎麼說。

要改變家長社會對“主課”外的課程不重視

“當前勞動教育在家庭中被‘軟化’、在學校中被‘弱化’、在社會中被‘淡化’,現狀不容樂觀。”在接受黑龍江日報採訪時,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張顯友呼籲,強化中小學勞動教育刻不容緩。

如今被視為“短板”的勞動教育,在三四十年前卻是另一番景象。

上世紀80年代,教育部發布《全日制六年制重點中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全日制五年制中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的修訂意見》,提出了開設勞動技術教育課的要求,勞動教育進入發展的黃金期。到上世紀90年代,“勞技”幾乎是所有學校的必修課程,有課時保證,傳授系統的勞動知識、技能、價值觀。

“當年也是克服了很多困難,包括師資不足、裝置不足,各地學習上海,建設了很多的基地,集中老師和資源,解決了勞動教育發展的大問題。”山東省勞動技術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黨好政回憶說。

然而新世紀之初,勞動教育在課程體系中逐漸式微,課時無法保證,加之家長、社會等對“主課”外的課程不重視,勞動教育課程逐漸被邊緣化。造成的結果是,學生的勞動能力弱,並且對勞動價值觀念沒有正確認識。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教研員賀明菊從事教育20餘年。學的是物理,是被推薦去當的勞技課教研員,多年的堅持讓她對教育的變化感同身受,同時也存有些許苦悶。“苦悶的是整個社會對勞動基礎教育的不重視一直存在。”

“勞動教育急需迴歸常態。”蘇州職業大學教務處處長傅小芳說,儘管全國範圍內的勞動教育理論實踐研究探索從未停止過,一些地方和學校也形成了亮點和特色,但總體上看,勞動教育在學校教育中仍存在邊緣化現象。

張顯友表示,中小學勞動教育時廢時興,經歷了曲折的發展歷程。從家庭層面來看,獨生子女政策及學業競爭壓力,導致勞動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視。從學校層面來看,勞動與技術課程開設率低,課時經常被佔用,師資、場地、經費缺乏,勞動教育無計劃、無考核。從社會層面來看,輕視體力勞動的現象在一定範圍內客觀存在。

對此,張顯友表示,應充分認識勞動教育的教育價值與時代意義。勞動教育是以勞動為載體的教育形式,重在找準勞動和教育的結合點,還應準確把握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的和諧統一關係,以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培育學生的勞動觀念。

培養對勞動者的尊重、對勞動的認同

“我們要努力補上勞動這一課,可以透過健全和完善勞動教育課程、促進學科教學與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開闢校內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構建推進勞動教育的考核制度等方式,推動中小學勞動教育全面開展。”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淮陰中學校長皇甫立同在接受新華日報採訪時表示。

多名勞動教育一線教師和教研員表示,基層學校開展勞動教育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課程。

“從一名教研員的角度講,實踐中急需勞動技術課程的國家標準和國編教材。”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究中心技術室主任孟獻軍說。

哈爾濱市教育局勤工儉學技術裝備處處長劉曉偉建議,把勞動教育作為基礎教育體系中的獨立學科明確下來,能形成一個連續的,從小學到中學,從勞動意識培養、勞動觀念教育到更高層次勞動教育的體系。

針對勞動教育容易“窄化”問題,賀明菊表示,新時代我們對勞動教育的理解要有新的認識,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是勞動。勞動教育還包括對勞動本身以及對勞動者的尊重。“我們要培養學生對勞動者的尊重,有了對勞動的認同,對學科、對社會、對勞動教育就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新時代‘勞動’的內涵更加豐富,勞動教育也要體現時代特色。”傅小芳表示,例如,培養當代公民的技術素質應成為學生勞動素養的要點,還需要新的教學方法,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以發明創造探索實踐為主要線索,要以全生命週期來看待勞動,實施勞動教育。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黨組成員李守鎮表示,應強化勞動教育的感召作用,在開學第一課、入團儀式、成人儀式、畢業典禮、校慶典禮等常規性儀式中增加和突出勞動元素,邀請勞動模範、大國工匠等先進模範人物參加,引領青少年學生感悟勞動的魅力和意義,發揮勞動教育作用。

與教育教學改革、課程改革和中高考制度改革銜接

“針對目前勞動教育被邊緣化的教育問題,建議構建勞動教育體系,將勞動教育納入中高考人才選拔評價體系,推動勞動教育發展。”在接受人民政協網採訪時,全國政協委員楊承志表示,解決勞動教育發展的問題應有“體系化設計”。

張顯友同樣認為,應構建課程完善、資源豐富、模式多樣、機制健全的勞動教育體系。

從各地的實踐來看,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等長效機制,是推動勞動教育長期發展的核心。

包頭市的勞動技術教育從1990年開始到現在,從小到大。以社會實踐基地為主渠道,學校特色專案補充的模式,基本達到了地區、學校全覆蓋。包頭市教育局局長李佔峰介紹,理順管理體制,完善標準化體系建設是包頭的重要經驗。

基於此,他認為,當前應該抓緊研究制定相應的政策、規範、制度,對勞動技術教育應有剛性要求,同時要注重與教育教學綜合改革、課程改革,特別是中高考制度的改革銜接起來,統籌推進。在課程設定、教材、校本課程,特別是陣地建設、基地建設、隊伍建設、師資配備、資金保障這些方面的標準應該建立起來。

上海的勞動教育起步較早,於1984年編了一套勞動技術的教材,1988年制定了勞動技術的課程標準。在師資方面,上海專門設立了勞動技術學科的職稱系列。“上海的勞動教育發展到今天,關鍵是體制的保障。”賀明菊說。

在北京市海淀區勞技中心主任王越看來,“質量、服務、團隊、評價、資源”是整個勞動技術實踐探索中的5個關鍵詞。在質量方面,要注重課程和管理;在服務方面,要從單一向多元和開放式發展;在團隊方面,要激發教師的活力,提升專業性和獲得感;在評價方面,將勞動素養納入督導指標體系當中;在資源方面,與大專院校聯合,與進修學校或教研中心聯手,實施教育和課程的研發。

“我們還要思考,如何圍繞激發活力,建立和完善成本分擔機制,搭建勞動技術教育課程開發建設的共享平臺,推進勞動教育的評價創新,進而圍繞勞動技術教育素養的培養,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李佔峰說。

作者 | 中國教育報記者 王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