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評分最高5部歷史劇,《雍正王朝》第5,第一是國產劇天花板

最近《跨過鴨綠江》、《覺醒年代》兩部口碑好劇的大火,讓許多觀眾喜歡上了歷史劇。

有人就問皮哥,歷史課本太過枯燥,能不能只通過看歷史劇來學歷史。

中國評分最高5部歷史劇,《雍正王朝》第5,第一是國產劇天花板

皮哥覺得這樣的想法有些武斷。

因為歷史劇終究不是歷史,它裡面有很多藝術的加工和改編,還有導演和編劇很多主觀的理念包含其中,和真正的歷史還是有距離的。

一部好的歷史劇應該作為一個引子,一座橋樑,激發觀眾對歷史的興趣,去閱讀真正的歷史。

看完《三國演義》感興趣了就去讀《三國志》,看完《跨過鴨綠江》去翻看抗美援朝相關的書籍、紀錄片或學者講座,這才是歷史劇的正確觀看方式。

今天皮哥就給各位推薦五部評分最高的國產歷史劇,它們是國產歷史劇的旗幟和門面,被無數觀眾視為至寶。但他們的價值不只侷限於作品本身,更在於喚醒大家對於歷史的全新認識。

—5—

《雍正王朝》

豆瓣9。2分丨歷史權謀劇的巔峰

中國評分最高5部歷史劇,《雍正王朝》第5,第一是國產劇天花板

在評選優秀歷史劇時,許多人會把《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放在一塊兒比較,兩部劇都是根據二月河小說改編,豆瓣評分都是9。2分,也都是當年的年度劇王。

但你如果都看過兩部劇的話,能明顯感覺到差距。

《康熙王朝》是一部披著歷史劇外衣的大男主偶像劇,主角遇到的困難幾乎都是正面攻破,贏了廣度,輸了深度。

而《雍正王朝》是歷史權謀局的巔峰,無論是高潮迭起的故事情節設計,還是君臣之間相互猜疑的攻心計,這些東西年少時看不懂,歷經世事了再看就會覺得欲罷不能。

本劇讓我折服的地方歸納起來有兩點。

第一是它作為一部主旋律電視劇,沒有把康熙和雍正塑造成高高在上的帝王,而是講了很多他們也會面臨的無奈。

先說焦晃飾演的康熙。

相比陳道明版,焦晃這版少了睥睨天下的霸氣,但多了飽經風霜的滄桑感。

康熙身為一國之君卻被家事傷透了腦筋,大兒子是個不成器的傢伙,二兒子給自己戴了綠帽,身為父親竟然要把這些事憋在肚子裡,剩下的兒子分成兩派勾心鬥角。

萬年過壽的時候,本該盡享天倫之樂,可是兒子們卻給自己送上了一隻死鷹,咒自己死。

到了彌留之際還沒交代完後事,兒子們已經大打出手。

再說唐國強飾演的雍正。

由於父親常年用兵,財政虧空,他接手過來的是一個外強中乾的政權,而登基時的雍正已經44歲,精力上也無法和年輕人同日而語。

可他鞠躬盡瘁,事必躬親,政務上還大膽拓新,採用了攤丁入畝、火耗歸公等新政增加朝廷財政,在這一過程中還不得不和眾多反對派的官吏周旋,最終“以勤先天下”的雍正只做了13年的皇帝就積勞成疾,駕鶴西去。

總之看完《康熙王朝》你很想成為皇帝,看完《雍正王朝》你會覺得還是搬磚舒服點。

第二點是本劇將通俗性和深度結合得非常好。

《雍正王朝》將很多有深度的見解用角色的口說出來,劇情設定也相對平鋪直敘,觀眾理解其中的帝王之術也沒啥障礙。

比如劇中虛構了一個角色鄔思道,“鄔”的諧音是“我”,“思”的同義詞是“想”,而“道”就是“說”。

“鄔思道”即“我想說”,編劇將很多話透過他的口直接告訴觀眾。

總之,《雍正王朝》既是一部深刻的歷史權謀劇,也是一部即食即得的爽劇。

—4—

《大秦帝國》系列

豆瓣9。3分丨十年史詩,毀於一旦

2009年,第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播出。

這部劇稱得上橫空出世,帶著一股雄渾濃烈的歷史厚重感,只要看了幾集就會愛不釋手。

本劇豆瓣評分9。3分,講述了秦孝公重商鞅而變法的故事,用一個詞概括就是“熱血”。

侯勇飾演的秦孝公是一位胸懷天下、氣吞八荒的賢君,而王志飛飾演的商鞅是一個至死不渝的改革家,二人將不折腰的秦人風骨詮釋得淋漓盡致。

2013年,第二部《大秦帝國之縱橫》播出,豆瓣評分低開高走,從7分一路逆襲上了9。3分,這部劇講述了秦惠文王重張儀而制衡的故事。

不過第二部剛開始收視極為慘淡,甚至被觀眾罵得狗血噴頭。

原因有三。

第一是刪減過多,它在央視播出時,51集被剪成了43集,內容上不太連貫,造成了一定的觀影障礙。

第二是故事主人公和觀眾有距離,秦惠文王觀眾並不瞭解,大家感興趣的是張儀和蘇秦兩個縱橫家之間的對決。

歷史上蘇秦貧民出身,早年受盡屈辱,經過不懈努力,舌戰群儒,最後佩戴六國相印榮歸故里,把他設定成主角,這部劇的收視率一定能上一個臺階。

可歷史上張儀和蘇秦是兩個時代的人,關公戰秦瓊雖然更好看了,但不尊重史實了。編劇最後還是尊重史實,把合縱的代表從蘇秦換成了公孫衍,放棄了戲劇性和話題性上的一些考量。

第三就是富大龍的表演產生了爭議。

觀眾對歷史上的秦惠文王嬴駟一點兒也不瞭解,富大龍就根據自己的理解詮釋了一位全新的君主。

第一部的秦孝公是個勵精圖治的君主,第二部的秦惠文王成了一個忠奸難辨的暴君,觀眾從情感上接受不了轉變,所以剛開播時,指向富大龍的惡評如潮。

可是看完全劇後會發現,富大龍將嬴駟複雜的內心世界詮釋得很出色,這部劇在播完之後風評也逐漸好起來。

2017年,第三部《大秦帝國之崛起》播出,這部劇講述了秦昭襄王重魏冉、范雎而崛起的故事。

這部劇有個最大的bug就是白起。

白起的扮演者王學兵因為吸毒事件被封殺,劇組不得不找來邢佳棟重新補拍白起的戲份,邢佳棟一個人在綠幕前補拍了十個月共1000多場戲,4個特效團隊跟著不停地摳圖,有些戰爭畫面沒法補拍,只能把前兩部的鏡頭剪過來用,最終成片的質感自然是大打折扣。

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第三部在豆瓣上評分也高達8。5分。

2020年,第四部《大秦賦》播出,全劇講述了秦始皇東出並六國的故事。

這部劇參考了大資料,為吸引女性觀眾拍攝了大量的宮鬥戲,只一出“嫪毐造反”就講了好幾集,而且咸陽宮殿還被輕鬆攻下,王子扶蘇差點就小命不保。

這樣的“設計”戲劇性是夠了,但有點低估了觀眾的歷史常識,果然《大秦賦》後期口碑越來越差,豆瓣評分從最初的8。9分暴跌到了5。6分,徹底將這個系列毀於一旦。

—3—

《三國演義》

豆瓣9。5分丨難以超越的經典

87版《紅樓夢》火遍全國,央視立馬啟動了《三國演義》的拍攝。

為了拍攝這部劇,央視召集了三國學者、評書演員徵詢建議,之後導演團隊決定將《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進行合理的融合,尊重歷史的同時也要考慮故事的曲折性和流暢性。

確定完整體的拍攝思想後,他們決定將《三國演義》120回小說改編成80回的劇本。

最終全劇歷時3年拍攝,投資超過1。7個億,終於於1994年的10月與觀眾見面。

這部劇成功注入了原著小說的精髓,完美還原了三國時代的歷史風貌。小說裡那些膾炙人口的段落都在劇中得到了完整的展現。

而在故事基調上,導演最開始就確立了原著“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這也契合了大眾對三國故事的心理期待。

全劇另一大特色就是人物塑造,鮑國安的曹操,唐國強的諸葛亮,陸樹銘的關羽都是電視劇史上難以超越的經典形象。

總之,主創們從人物塑造,到舞美設計,到配樂鋪陳,再到歷史氛圍營造,都在追求一種豪放卻不失古樸,雄壯卻滿懷悲壯的風格,94版的《三國演義》也成為了一部難以超越的經典歷史劇。

—2—

《走向共和》

豆瓣9。7分丨一部“壞蛋洗白錄”?

1999年1月,《雍正王朝》在央視熱播,3月份劇組原班人馬聚集在一起,開始策劃《走向共和》的拍攝。

劇本整整花了2年才完成,2001年這部劇才開始拍攝,2002年正式殺青,整部劇投資了4000多萬人民幣,劇組輾轉了大半個中國。

為了還原歷史的真實感,劇組還獲准進入了故宮進行拍攝,在配樂上,劇組找來了徐沛東創作了主題曲《走向共和》和《年輕的嚮往》,兩首歌恢弘大氣,和整部劇相得益彰。

這部劇用史詩般的筆觸,全景式地展現了中國近代各族人民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的全過程。

本是歷史課本上簡單幾句話概括的過程,卻在本劇裡得到了細緻入微的描述,全劇的主題就是找出路,李鴻章、康有為、袁世凱、梁啟超、孫中山等人,透過甲午海戰、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事件,對中國的發展方向進行著激烈的較量。

這部劇播出後,在一片讚譽中也夾雜著不和諧的聲音,許多人批評編劇屁股歪了,竟公然美化了李鴻章、康有為這些人。

其實全劇還原的是歷史的真實狀態,沒有過分拔高和貶損任何一個人物,而是站在他們的角度,非常人性化地從他們的立場考慮問題,於是乎,像慈禧和袁世凱這樣公認的大壞蛋,也變得“情有可原”了,看上去就像給他們洗白了。

而且歷史的“真相”本來就不是固定的,譬如李鴻章,在歷史家眼裡,他並不是簡單的“賣國賊”,最新的學術成果已經為他“平反”。

《走向共和》在創作時就及時吸收了這些學術成果,將之前臉譜化的李鴻章塑造成了一箇中國現代化運動的重要推動者和出色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儘管飽受爭議,但《走向共和》在還原歷史人物真實性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這一突破甚至比電視劇本身更加可貴。

—1—

《大明王朝1566》

豆瓣9。7分丨國產劇的天花板

2007年,《大明王朝1566》在湖南衛視播出,本劇以明朝嘉靖45年為背景,生動地描述了嘉靖、海瑞、嚴嵩、張居正等一批鮮活的歷史人物。

和《雍正王朝》這樣的權謀劇相比,它罕見地將主題昇華到了“為生民立命”,抵達了更高的藝術境地,但觀眾有些吃不消了。

一句話形容就是:這部劇的主創們用做學問的態度拍出了這部劇,對習慣了看劇消遣的觀眾進行了一次無情的知識碾壓。

你嘲諷了觀眾,觀眾自然躲得遠遠的,所以這部劇的收視率特別慘淡,播完一次再也沒有重播過,甚至逼著湖南衛視改去拍青春偶像劇了。

不過隨著時間的沉澱,《大明王朝》的光芒在網際網路上真正綻放,從被打入冷宮到逐漸成為了國劇之光。

本劇尊崇了“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歷史劇創作原則。

從大的格局看,本劇用極其冷靜的視角真實還原了嘉靖晚期的風雲變幻,讓觀眾明白了歷史沒有對錯之分,只有立場之別。

從小的細節來看,本劇也不乏虛構,比如“改稻為桑”這個事在歷史上根本不存在,而像沈一石、鄭必昌、何茂才、楊金水和呂芳這些生動的人物全都是虛構的。

全劇節奏比較慢,幾乎每一句對白都是經過精心設計,需要反覆咀嚼。

甚至是牆上的對聯、字畫,廳裡的屏風的詩詞都有深意。

很多情節都有大量留白,但留給觀眾思考的時間又是稍縱即逝,這也是當年它收視率上不去的原因。

此外,一般的歷史劇都會從皇帝視角展開講述,用他們執政時的大事記將一個個人物串聯起來,比如《雍正王朝》和《漢武大帝》。

可是《大明王朝》是沒有主角的,或者說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角,觀眾則以上帝視角,看著芸芸眾生或明或滅。

對於只圖一樂的觀眾,這樣的體驗並不好,因為沒有主角,沒有代入感,就沒有那種爽快。

可對於善於思考的觀眾,這樣的劇就會讓人萌發一種悲憫之心,原來在滾滾歷史洪流中,在嚴苛制度的束縛下,每個歷史人物都無法成為主宰。

《大明王朝》裡的每個主角,包括嘉靖自己,都以為能改寫歷史,主宰命運,但在盤根錯節、波詭雲譎的歷史格局下,也無奈成為了歷史車輪下的一個圖章。

這樣的劇值得我們反覆觀看和品味,目前它也是豆瓣評分最高的國產電視劇,是國產劇的一個天花板。

好了,以上就是五部豆瓣評分最高的歷史劇,希望大家有時間能品味一下這些神劇,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留下了燦若星河的英雄人物,透過這些劇,我們就能和偉大的先賢直接對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