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這首《寄夫》,結構新穎語言別緻,表現妻子思念遠方的丈夫

這是一首表現妻子思念成邊丈夫的愛情詩,選自《全唐詩》。舊時把這類寫征夫怨婦離愁別恨的詩篇統稱之為“閨怨詩”。在唐宋詩詞中,以縈懷征夫的起居冷暖、縫寄寒衣為主題,本是已經寫熟了的題材,但是這首《寄夫》卻結構新穎,語言別緻,是思夫真摯情感的自然流露,絕無一般文人的這類模擬詩作的生硬、牽強的斧鑿痕跡。

寄夫

夫戍邊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

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

這首詩在表現手法上有如下三個特點:一是運用第一人稱,完全以內心獨白手法來表達詩中的“妾”(古代女子的自我謙稱,並非現代漢語中“妻妾”的“妾”)對於遠征在外的丈夫的思戀之情。短短的四句二十八個字,卻寫得層次分明,猶如剝筍,層層深人。第一句採用賦法講述夫妻兩地異居,雖然平鋪直敘,卻能引起讀者的懸念一-異居又如何?

夫妻

從第二句起,進入細緻的心理活動的描寫:由於西風驟起,金秋來臨,“妾”感寒意,想到遠在邊塞的親人,他一定更覺寒苦難當吧,由此進而引起妻子的憂夫之情。詩寫到這裡,高潮已出,似乎可以收筆了,然而詩人又把“妾”的思夫之情再向深遠處推進一層——寒衣寄出之後,妻子仍然牽腸掛肚,寢食難寧:邊塞已經很冷了,可是寄出的寒衣,丈夫究竟收到了沒有?這是最後一層心理活動。詩人設下的這個懸念,對“妾”來說,只要她收到丈夫的覆信便可解除,而對於讀者卻成為永無答案的疑團。這樣就收到了詩盡意未盡、回味頗雋永的強烈效果。

二是運用“當句對”的形式,每句詩都包含著相對或相關的兩層意思,從而豐富了詩的層次,產生了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比如,第一句裡,“夫”與“妾”相對,“成邊”與“在吳”相對,劈頭寫出夫妻遙分兩地,不勝天涯睽隔之感。第二句裡,“風吹妾”與“妾憂夫”相對,點出寄夫寒衣的緣由與妻子懷念丈夫的一片真情。詩人這樣寫,句句內部相對相關,句與句之間又層層遞進,讀起來便容易產生意蘊深邃、迴腸蕩氣的藝術感染力。

三是巧妙地運用復字,形成“句中對”的格式,增強了詩的韻律感和聲調美。比如,第二句裡,詩人運用了修辭學中的頂真(又稱頂針、聯珠)格,使兩個“妾”字相連重複出現,但它們在詩句中的語法作用卻是不同的。第一個“妾”字,居於賓位,是“西風吹”的它動物件,而第二個“妾”字,則居主位,是“憂夫”的主詞。這樣,兩個“妾”字首尾相連,不僅不感重複,反而產生了遞接緊湊、生動暢達,“累累如貫珠”的音韻和諧之美感。

又如第三、四兩句裡,“行”與“到”的重疊都在第二、第六字上,不但構成了每個詩句裡的“句中對”,而且也使一聯前後兩句自然成對,遙相關聯呼應。這種修辭手段與句式,最適於用來表現主人公的哀怨心緒與纏綿深情。在《寄夫》一詩中,詩人正是以這種嫻熟巧妙的手法,把女主人公對於丈夫既思且怨的複雜內心世界,形諸筆端,鋪現於讀者面前的。

全詩通篇不著一個情字,但卻寫得字字情、句句情,洋溢著妻子對於丈夫的真情、深情。僅從這首小詩中,即可見出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女詩人的詩才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