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追憶電影狂人張昭:危難之際見人品

中國經濟週刊-經濟網訊(記者侯雋)2月3日,立春。

當晚8點左右,原樂視影業CEO及執行董事張昭去世的訊息在朋友圈不脛而走。隨後,訊息很快被圈內好友證實,張昭因病辭世,終年58歲。

瞬間,記者朋友圈刷屏唏噓感慨,只要是採訪過張昭的同行們都會感到太愕然也無法接受。

記者追憶電影狂人張昭:危難之際見人品

張昭微博頭像

中國的電影狂人

“如果你想知道關於光線電影更多的策略和發展,應該去採訪張昭,他絕對是中國最懂電影工業的人。”和張昭的第一次交集,是彼時在專訪光線董事長王長田時他強烈推薦。

“哈哈,談電影我可以滔滔不絕,什麼問題都可以!”張昭一上來就開門見山。

和很多科班出身的電影人不同,張昭學的是理工科,而且還是學霸級別。

他畢業於復旦大學,獲得資訊科學學士和哲學碩士學位,20世紀90年代赴美留學,費心周折才從哲學系轉到了電影系學習電影製作。憑藉優秀的天賦和勤奮,他的作品《木與詞》,獲得了奧斯卡學生獎提名。

“我一開始有一個導演夢,但是後來我覺得中國電影要想走向世界,光依靠導演或者演員是不行的,是我們要在整個工業體系上前進,不能把拯救一個產業的夢想放在一個作品,要商業化體系化才能走向世界。”張昭如是表示。

正是這份超前的認識和經歷,他不同於傳統電影人,對資本和發行進行全面商業化擁抱,極具超前意識。

印象深刻的一次採訪是他在媒體都口誅筆伐郭敬明《小時代》的時刻,力挺郭敬明。

“你們記者尤其是財經記者看電影和一般觀眾肯定不一樣,我知道《小時代》有爭議,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郭敬明是中國電影產品經理第一人。”張昭接受採訪時表示。

他認為傳統的電影人都是藝術家,很多人的作品僅僅是個人價值觀的體驗,但是好萊塢商業電影的成功之道是早就以觀眾為核心,尊重使用者體驗和感受,滿足觀眾的慾望和訴求取得商業上極大成功。

“產品經理需要對結果負責,這個結果不是指票房,而是指使用者體驗。郭敬明是我所有合作過的導演當中,對使用者體驗最關心的一個。現在都講究網際網路思維,用精準的演算法可以提前預估一部電影是否賺錢,對觀眾負責對投資人負責從商業角度看沒有錯。”張昭表示。

因此,他可以說是中國最具網際網路思維的電影人之一,也是最勇於嘗試的電影人,因此他在樂視影業期間,一直在做的事情是如何將中國電影網際網路化、Ip化和全球化。

至暗時刻的人品

“睡夢中被驚醒,忽聞張昭已離我們而去了,震驚、悲痛,心碎!腦海中第一浮現的就是13年在紐約機場候機時,給他講述我的智慧電車生態夢想時我倆共同的血脈噴張,是他為這個構想起名“SEE計劃”,感謝他,我會永遠銘記。他為電影而生,血液中流淌的全部是電影因子,他對電影的痴狂讓人敬仰。雖然壯志未酬,相信他在天堂裡依然會追逐他的夢想、實現他的夙願。”賈躍亭在個人微博發文如是悼念張昭。

讓張昭上新聞次數最多的不是他的電影夢,而是賈躍亭。

當賈躍亭從2017年開始套現累計從樂視影業拿走了17個億救急,只有張昭在釜底抽薪的絕境下,帶領著被媒體和輿論打得千瘡百痍的樂視影業苦苦堅持。

當時,媒體對張昭的稱呼是“樂視最後的守夜人”。

記者追憶電影狂人張昭:危難之際見人品

賈躍亭微博悼念

記者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打電話採訪張昭,他表示自己不是當背鍋俠:“我們現在很不樂觀,的確是至暗時刻,但還是懇請外界多多包容,互相理解。”

當時樂視很多高管都表示表示,危難之際見人品,換做別人可能早就扛不住了,但張昭全都扛了下來。

正如治喪委員會在訃告中寫道:“張昭先生勤勉致知、勵行致遠,始終步履不停、篤定前行,持續為中國電影事業拓展新的可能,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