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南派藝術傳承人鄭永健:讓粵劇渡遠洋、進校園

粵劇南派藝術傳承人鄭永健:讓粵劇渡遠洋、進校園

吳川市粵劇團演出現場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吳川5月5日電題:粵劇南派藝術傳承人鄭永健:讓粵劇渡遠洋、進校園

作者張銘漉孫秋霞

在廣東湛江吳川市梅菉鎮,一方寫有“吳川市粵劇團”字樣的紅匾臨街高掛。粵劇南派藝術傳承人鄭永健站在一樓大堂的訓練臺上,面對落地鏡走著過場。上場、拉山、掛單腳、亮相、撮步。鏡外人踔厲風發,鏡中人目光爍爍。

三十多年前,剛從湛江市藝術學校畢業的鄭永健就是在這樣一方木搭舞臺上開始了自己的演繹夢想。從學徒到一團之長,鄭永健與南派粵劇打了半輩子交道。他說:“我現在是團長,還是廣東省粵劇南派藝術非遺的傳承人,我的工作就是培養人才和傳承粵劇南派藝術。”

粵劇南派藝術傳承人鄭永健:讓粵劇渡遠洋、進校園

鄭永健舞臺照受訪者供圖

始於初心:一番甘之如飴的年少苦行

鄭永健的粵西老家有“年例過大年”的習俗,八歲那年,在一場年例演出中,他第一次看到了南派粵劇。

當時,來村中表演的粵劇班子在空地上搭起舞臺,鄭永健站在後臺角落裡望著化妝鏡前勾眉塗唇的粵劇演員,石墨黑、硃砂紅、柳葉青、桃花黛……他看得竟入了迷。因條件有限,對粵劇產生濃厚興趣的鄭永健找來黑膠碟片自學曲藝。

鄭永健告訴記者,初三畢業那年,他正趕上吳川縣粵劇團(吳川市粵劇團前身)來村裡招學徒,經過考核篩選,他於1986年底進入吳川縣粵劇團,曲藝人生就此啟幕。在劇團,鄭永健潛行苦修力求臻於至善。1988年,鄭永建以插班生的身份考入了湛江市藝術學校。

粵劇南派藝術傳承人鄭永健:讓粵劇渡遠洋、進校園

吳川市粵劇團外出交流受訪者供圖

“學校的學習氛圍非常好,我學粵劇那幾年是最開心的一段時光。”鄭永健笑著說,“最後一年我們還到農村去實習演出,白天排練晚上演出。當時我們住在農村的學校、辦公樓、文化樓或者分到農戶家庭裡,甚至廟堂我們也住過。”

1991年,畢業後的鄭永健回到吳川縣粵劇團,從龍套跑起。“當時的老團長,也就是我們的師傅林國光老師,對我們的藝術要求非常嚴格,一個小小的動作都要求你做到最好。”鄭永健感嘆道,“藝術無捷徑,舞臺照功底,粵劇表演露的是真功夫,想來也是真吃苦。”

鄭永健至今記得,在一場演出前,他騎摩托車不小心傷了腳。他回憶道:“當時腳腫了,還包了藥。但我們粵劇南派藝術都是以武器為主,不僅要打,還要從三米高的椅子跳到另一張椅子,這叫‘高臺雙照鏡’,有腳傷也一樣要做出來。”

粵劇南派藝術傳承人鄭永健:讓粵劇渡遠洋、進校園

鄭永健參加廣東省戲曲進校園演出受訪者供圖

臻於匠心:一場通時達變的堅守遙望

作為第三代粵劇南派藝術傳承人,鄭永健與師傅林國光一道,載著劇團幾代人心血的藝術瑰寶在時代洪流中前行。1990年,吳川粵劇團憑藉一出自編、自導、自演的古裝粵劇《草莽英風》在首屆廣東羊城國際粵劇節中展露鋒芒。

“當時在廣州演出的時候,古老的排場在舞臺上重現,讓觀眾眼前一亮,獲得了很大的反響,幾十年來都沒有劇團這樣表演過。”鄭永健說。此後,《雙雄鬧殿》《李槐賣箭》等原創劇目讓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到南派粵劇的風采。

除了粵劇團一向推崇的古老戲劇,吳川粵劇團還根據吳川本地的歷史人物等文化內容創作了如《南宋孤鴻》《保金與夫人》等特色劇目,用吳川的曲講吳川的根。

為開拓年輕市場,從2014年開始,該劇團創作了一批優秀的現代戲,其中,現代粵劇代表作《回饋》在第十三屆廣東省藝術節上獲好評。鄭永健告訴記者,與傳統戲的慢節奏不同,現代戲的音樂更輕快,唱腔和演藝內容都更接近現代生活,同時還加入了現代的舞蹈、音樂以及舞美佈景,與年輕觀眾產生共鳴。

粵劇南派藝術傳承人鄭永健:讓粵劇渡遠洋、進校園

鄭永健(左)舞臺照受訪者供圖

粵劇渡遠洋,戲劇進校園是吳川市粵劇團弘揚南派藝術的新思路。除了日常的排練演出,鄭永健常帶領團員們送戲下鄉,搞創作,投比賽,遠渡海外開展文化交流。“自2002年開始,我們去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演出。我個人還代表粵劇南派藝術到新加坡的合作院校,給當地的學生們講粵劇的歷史、基本功,和學生們在一起互動交流。”鄭永健說。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幾年,吳川市粵劇團開始推進“戲劇進校園”工作。鄭永健說:“我們希望培養一些小朋友,讓他們對粵劇藝術感興趣,不一定每個人都要去學,但是要知道南派藝術的歷史和內涵,讓小朋友多瞭解粵劇的魅力。”

上個月,鄭永健在吳川二中參加了吳川市青少年粵劇傳承培訓基地的揭牌儀式,併成為培訓基地的輔導老師。他指出,依託學校資源,讓學生們不忘文化根,感悟粵劇魂,同時也為劇團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動能。

2014年,吳川粵劇南派藝術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粵劇南派藝術的傳承人,鄭永健與相守三十餘載歲月的吳川市粵劇團一道,留古味,求創新,讓粵劇南派藝術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