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是永恆的征程——“中國天眼”拍攝記

星辰大海是永恆的征程——“中國天眼”拍攝記

在星空之下拍攝“中國天眼”的時候,我常常想起一首小詩:“你也曾是銀河的浪漫子民,孤身墜入地球,等不到群星來信。”

從古至今,人們都渴望一雙“慧眼”,能夠幫助人類最大限度地接近“宇宙從哪裡來,又將到哪去”這個終極命題。

為了最大限度拓展人類的視野,中國科學家們在貴州的喀斯特窪地裡建立了“中國天眼”。可以說,“中國天眼”也是全人類眼睛的延伸。

目前“中國天眼”執行穩定可靠,靈敏度穩居世界射電望遠鏡之首,可有效探索的空間範圍體積遠超此前最先進的射電望遠鏡。

從2008年奠基,到如今“中國天眼”已進入成果爆發期,我也以記錄者的身份,全程見證了“中國天眼”的每一個關鍵瞬間。從第一塊反射面板安裝,到4450塊反射面板安裝完成;從專案初見雛形,到宣佈落成啟用;從首次發現脈衝星,到發現660餘顆脈衝星;從透過國家驗收,到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我也見證了中國“天眼”從啼哭落地到蹣跚學步、最終成為青年才俊、國家棟梁的全過程。

數年追隨,我利用“中國天眼”的維護保養時間,走遍了“中國天眼”周圍的群山,拍攝了各種氣候條件、各種光線環境下的“天眼”。

在見證“中國天眼”成長的過程中,最大的難點是:怎麼才能拍攝到不同常規、充滿想象力的精彩照片。

“中國天眼”所用的反射面由4450個反射單元構成,總面積為25萬平方米,相當於30個標準足球場那麼大。

這4450塊反射面板上佈滿了密密麻麻的小孔,這樣無論是降雨,還是從空中飄落的細小灰塵,都會透過這些小孔落下去,而不會在“天眼”內部積聚下來。

在讓降雨和灰塵落下的同時,光線同樣能穿過小孔,也就是說,如果在“中國天眼”旁邊的山頂放置一臺相機,那麼從“中國天眼”下面射出的光線,也能穿過反射面板,並抵達我的相機。這時候,一個大膽的想法在我心中產生了——對“中國天眼”進行光繪攝影,點亮“中國天眼”。

2016年6月27日,“中國天眼” 反射面板即將安裝完成。我在“天眼”旁的觀景臺上,慢慢看著夕陽落下,滿天繁星從我的右前方出現。施工車輛在“天眼”下面往來不絕,饋源艙位置燈火通明。

在長達20分鐘的長時間曝光後,我拍攝到了這樣一張充滿了“奇幻色彩”的照片。

星辰大海是永恆的征程——“中國天眼”拍攝記

↑這是2016年6月27日拍攝的“中國天眼”。

絡繹不絕的施工車輛為“天眼”下面的道路勾勒出美麗的光軌;“天眼”中正在安裝的“眼球”部分閃閃發光;檢修人員綠色鐳射筆的光線透過反射面板進入我的相機;遠處的繁星畫出美麗的星軌……更不可思議的是,遠處正在建設的“天文小鎮”將天空渲染成奇幻的紫紅色。

在這張照片中,星空、車輛都變成了畫筆,為中國“天眼”勾勒出絕美背景。

這張照片成功之後,我發現,一張成功的“天眼”照片,應該同時具備“新聞性”、“藝術性”,能帶給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

在喀斯特窪地裡建一個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作為全人類眼睛的延伸探索宇宙的秘密,這本身就是一件充滿了想象力的事,而成功的“天眼”照片,也同樣應該具有這樣的想象力。

2016年9月25日,“中國天眼”宣告落成啟用。此後,要想實現點亮“天眼”想法,實施起來其實非常困難。為了讓望遠鏡能“安靜”地仰望星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內劃出了方圓近30公里電磁波寧靜區。這就意味著,所有的電子裝置都不能帶入電磁波寧靜區內。這也給我的拍攝造成了很大的困難:要想拍攝,只能在每年的“天眼”維護保養期間進行。

而隨著“中國天眼”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天眼”現在基本上是白天維護保養,晚上又繼續進行觀測任務,能在夏季晴朗的夜空碰上一次夜間維護保養的拍攝機會,可以說是可遇不可求。

2020年1月,在“中國天眼”透過國家驗收時,我正好遇到了“中國天眼”夜間維護保養的拍攝機會。

隨著拍攝視窗期到來,新的問題也相伴而生。夜間的“中國天眼”由於沒有任何輔助照明裝置,在完全漆黑的夜空下,目前的相機寬容度很難同時將夜空和“天眼”同時拍攝清楚。

帶著這個問題,一個想法油然而生:能不能用類似於閃光燈對被攝物體補光的方法對“中國天眼”進行補光拍攝,用燈光來點亮“中國天眼”。

拍攝時間如期而至,在冬季的夜空之下,我站在觀景臺上,用探照燈從“天眼”的左側上方向下進行補光。拍攝時,滿月從雲層中出現,月光照亮了“中國天眼”的反射面板,探照燈將“中國天眼”的反射面板連線處點亮,整個“天眼”就像是在星辰大海之中展開徵途,為人類尋找詩和遠方。

星辰大海是永恆的征程——“中國天眼”拍攝記

↑這是2020年1月8日拍攝的夜色中的“中國天眼”全景。

2021年3月31日,“中國天眼”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觀測申請。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我再次得到了在夜間拍攝“中國天眼”的機會。

在之前的拍攝經驗中我發現,“天眼”的反射面板連線處在某個角度的光線照射之後,會反射出如同繁星的光澤。於是,我在夜幕降臨時進入“天眼”內部,用強光手電筒補光進行拍攝。當漆黑的夜空被手電筒撕開一角時,反射面板的連線點熠熠生輝,彷彿群星閃耀。

可以說,眼前這個場景,和莫扎特的《魔笛》舞臺效果一樣絕美。“天眼”的測量基墩彷彿在黑夜變裝,瞬間變身歌劇之王,在舞臺中央,伴隨著漫天繁星,為你展開人類最美妙的歌喉……

星辰大海是永恆的征程——“中國天眼”拍攝記

↑2021年3月29日拍攝的“中國天眼”。

2022年,“中國天眼”進入成果爆發期。發現了660餘顆新脈衝星、發現了迄今為止唯一一例持續活躍的重複快速射電暴。我在2022年7月24日的夜晚,再次利用難得的維護保養機會對“天眼”進行拍攝。而這次,我也決心挑戰自己,拍攝前所未有的“天眼”照片。

我在現場同時架設了4臺相機,透過快門線對它們進行控制。恰逢殘月,夏季晴朗的夜空中銀河倒懸,如同滿天繁星在一瞬間傾瀉而下,灌入“中國天眼”。

星辰大海是永恆的征程——“中國天眼”拍攝記

↑7月25日,星空下的“中國天眼”。

架設好相機後,銀河蓋在“天眼”上,我將無人機當作畫筆,以天空為畫布,依照“天眼”的形狀在天空畫圈,用無人機“光繪”的手段點亮“中國天眼”。

由於現場沒有任何輔助照明,無人機的自動環繞功能完全失效。我們只能採取手動環繞的方式來對“中國天眼”進行光繪。

而且,拍攝星空如果曝光時間太久,星空就會出現明顯的拖尾,破壞整體畫面美感。這就要求我在拍攝這張照片時,快門速度設定在30秒左右。

在現場進行多次嘗試之後,這張透過無人機“光繪”拍攝的照片終於完美呈現。

星辰大海是永恆的征程——“中國天眼”拍攝記

↑7月24日拍攝的“中國天眼”夜景。

這是多麼奇幻的景象啊,銀河之下,“中國天眼”上方出現一個和“天眼”同樣形狀的光環,彷彿是星空中一枚巨大的戒指;彷彿是人類和“地外文明”的一次親密接觸;彷彿是“中國天眼”從群山之間拔地而飛,停留在天空之中……

宇宙從哪裡來,又將到哪裡去?有一天,或許“中國天眼”能告訴我們答案。

“仰望星空,是人類最極致的浪漫。”我一直相信這句話。

350萬年前人類開始直立行走,這是生物進化過程中最偉大的一步。行走方式的改變,不僅為我們騰出了雙手來進行更加複雜的活動,更重要的是直立行走徹底解放了人類的頭顱,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來仰望星空。

“中國天眼”現已進入成果爆發期,與這相伴而生的,是新華社對“中國天眼”的報道也進入爆發期。記錄“大國重器”,講好“中國故事”,這本身也是作為新華社記者最重要的職責所在。

當我順著“中國天眼”的方向抬頭望向宇宙時,我總能想起科幻作家劉慈欣說的那句話:“當生命意識到宇宙奧秘的存在時,距它最終解開這個奧秘只有一步之遙了。”

監製:蘭紅光

統籌:費茂華、周大慶、劉金海

記者:歐東衢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