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四川的2大“三花茶”,80年代在蜀地家喻戶曉,還有人記得嗎?

作者:一日三餐美食

自古以來四川就是我國的一個重要產茶大省,每年的產茶量位居全國前列,當地人不僅會喝茶,而且還會種好茶,雖然川茶的整體知名度比不上江浙地區,但是川茶的質量卻絲毫不輸經濟發達的省份。

老四川的2大“三花茶”,80年代在蜀地家喻戶曉,還有人記得嗎?

很多外地人一談到川茶,第一反應就是“竹葉青”、“川紅”,如果你再問他們四川還有什麼好茶,他們反而答不上來了。但是不少四川當地人一提到本地的好茶,總是會說:留戀老成都當年生產的“三花茶”。

那麼,這個“三花茶”又是什麼來頭呢?

這裡需要先說明一下,“三花”指的是3級茉莉花茶的簡略縮寫,而不是字面上三朵花的意思。

在以前,四川成都有一家國營茶廠(1951年成立),叫成都茶廠(後來改名三花茶廠),這家茶廠以生產各種茉莉花茶而出名,主要有一級、二級、三級、四級、花沫、花碎等等。

其中一級和二級茉莉花茶價格昂貴,普通人一般喝不起,而且那個年代網路、經濟都不發達,購買一級和二級茉莉花茶是需要專門的“券”才能買的。

但是4級以下的茶品質太次,只有3級花茶因為價廉物美受到當地普通百姓的歡迎,尤其是在成都地區,當年最為盛行喝3級茉莉花茶,因此也被老四川人簡稱叫“三花”。

著名學者袁庭棟編撰的一部《成都街巷志》,書中就對老四川成都當年喝”三花茶”的場景進行過描寫。

老四川的2大“三花茶”,80年代在蜀地家喻戶曉,還有人記得嗎?

在80年代時,成都茶廠當時精製車間,推出了多款新產品,率先打破茉莉花茶用等級命名的傳統,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明前鬱露”、“蟹目香珠”這2款茉莉花茶,當時在蜀地家喻戶曉,現在還有人記得嗎?

明前鬱露

老四川的2大“三花茶”,80年代在蜀地家喻戶曉,還有人記得嗎?

當年的明前鬱露的茉莉花主要是選用廣西橫縣午後烈日當空時的飽滿茉莉花苞,然後和綠茶混合,採用窨制工藝製作,做到茉莉花香和茶香相互融合。

明前鬱露茶的幹茶外形呈深綠色,條索挺直粗壯,沖泡之後的茶湯鮮味顯露,鮮濃靈動。

老四川的2大“三花茶”,80年代在蜀地家喻戶曉,還有人記得嗎?

直到今天,很多老四川人依舊會說“走、啖(彈)三花”,其實指的就是一起去茶樓點三花蓋碗茶喝的意思。

蟹目香珠

老四川的2大“三花茶”,80年代在蜀地家喻戶曉,還有人記得嗎?

蟹目香珠和明前鬱露類似,選用的也是廣西橫縣成熟飽滿的茉莉花和綠茶在一起經過多輪窨制而成。

但是它的幹茶與明前鬱露的外形不同,蟹目香珠外形圓渾緊結,綠而油潤,較為勻整;沖泡之後的茶湯黃綠明亮無雜質,葉底嫩勻。品茶時有一股明顯的茉莉花香。

老四川的2大“三花茶”,80年代在蜀地家喻戶曉,還有人記得嗎?

到了90年代,因為三花茶的走紅,成都茶廠老闆也將“三花”二字註冊了商標,更名為“三花茶廠”。

但是好景不長,風靡了幾十年之後,三花茶廠後來搬遷,離開了成都,去了蒲江,又與當地的一個另外一家公司進行了合併。合併後的公司主要生產的並不是“三花茶”,而是其他品牌,再加上不善宣傳,漸漸地三花茶就成了老一輩人的回憶。

老四川的2大“三花茶”,80年代在蜀地家喻戶曉,還有人記得嗎?

風雲變幻幾十年,其實被埋沒的川茶遠遠不止三花,而川茶之所以走不出去,主要原因還是宣傳不到位,未能做好產品定位。四川當地有很多茶農是以種茶、製茶為生,只想著怎麼做好茶,沒有那麼多的彎彎道道,因此有很多不知名的川茶並未走入大眾視線,下面這款茶也是。

仙霧鳳茗

老四川的2大“三花茶”,80年代在蜀地家喻戶曉,還有人記得嗎?

這是一款產於四川宜賓的全發酵紅茶,也是當地的一款特色紅茶,主要產於四川早茶種植區——筠連縣,別名又叫“筠連紅茶”。

所謂自古高山出好茶,正是由於高山茶具備了一般的平地茶沒有的優勢,所以才有“過人之處”。當地山多地少,雲霧多,所以晝夜溫差比較大,陽光大多隻能漫射到茶樹上面,這樣更加有利於茶樹營養成分積累。

老四川的2大“三花茶”,80年代在蜀地家喻戶曉,還有人記得嗎?

另外,這款茶採用的是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製作工藝,曾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創制之初它的定位就是走親民路線,目的是讓所有喜歡愛茶的人士都能喝得起,因此價格親民。

它的茶條緊結挺秀,外觀勻淨,顏色烏潤。沖泡時;沖泡的時候宜選用100的熱水,沖泡之後的茶湯橘黃透亮,清澈無雜質,散發出一股花果香;入口甘滑滋潤不刺激,回甘持久,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