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元破爛“乞丐鞋”為何遭群嘲?網友:買品牌是妥妥的智商稅

最近,法國某奢侈品品牌推出一款“滿是瑕疵和髒汙”的帆布鞋,一雙賣1。2萬元,限量銷售100雙。這款破損的高幫運動鞋,鞋體部分地方被劃爛,整雙鞋均存在瑕疵和髒汙。不少網友將該鞋稱之為“乞丐鞋”,並吐槽稱垃圾桶都能翻出比這更好的。相關廠商解釋稱,該破損版運動鞋,旨在引發人們思考快時尚給地球帶來的影響。

頹敗美學的盡頭,果然就是一堆破爛。意義與物象,如此直截了當地被聯絡到了一起,簡單粗暴、一眼望穿。在一般人看來,所謂破損版運動鞋,固然是髒爛不堪、毫無美感。並且,由於廠商的“故事修辭”太過敷衍,那點虛渺的高階感,似乎也趨近於無了。於是,限量版的奢侈品,成了大眾輿論群嘲的“乞丐鞋”。

萬元破爛“乞丐鞋”為何遭群嘲?網友:買品牌是妥妥的智商稅

腳踩萬元破損鞋,有人看到“乞丐出街”,有人宣稱是“環保佈道”。解釋權的角力,無非仍是輿論動員能力的拉鋸。眾所周知,奢侈品大牌,透過贊助明星、投放廣告、公益營銷等等方式,在長年經營後,逐漸可以形塑流行時尚、引領生活方式。在奢侈品本身就是“穿搭標準”“階層符號”的背景下,大牌其實已化身“權威”的來源:它們教人如何穿衣戴帽配包包,它們定義何為環保愛心有腔調……

近年來,奢侈品大牌“經典操作”可謂層出不窮。諸如“11100元不防水雨傘”“490美元不能下水的泳衣”“千元無防護作用的口罩”“8。1萬的鋼絲球”——無用即是大用,天價就是理由?其中玄機奧義,豈是凡人可以參透。對於這種現象,很難機械地認定這就是“收智商稅”。畢竟,奢侈品的消費,從來不是基於實用化的預期,而更多是一種“我買我願意”“千金難買心頭好”的實現感。

應該說,浪蕩落拓、頹靡殘敗也是美學的分支,愛好此道者不在少數。但毋庸諱言的是,大牌所驅動的“破爛系”消費,多數不過是附庸風雅罷了。說什麼“限量破損版運動鞋是為了引發人們思考快時尚給地球帶來的影響”,果真如此那“不穿鞋”豈非更有力的提醒?真相往往就是一目瞭然,只是有人嘴硬不願承認罷了。

【來源:北京青年報】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