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這三種“人情禮”,到了年紀不要隨,多半都是打水漂

寒即加衣飢即食,孰為末節孰為先。

《禮記》中記載:“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中年已經過了身不由己的年齡。

到了40歲,我們有了一定的生活閱歷和經驗積累,不需要再看別人的臉色行事

。不過再怎麼樣,對待人際關係方面,還是講究一個“禮”字。

從根本上的角度出發,此時的人生階段相對來說,是處於一個穩步發展的階段,人生的目標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講,都是明確的。對於“

人情禮

”這方面,我認為還是要拎得清楚一點,否則就是在多花“

冤枉錢

”。老祖宗為了讓子孫後代少走彎路,還總結出了一些看法。

無禮之禮

中國人講究隨禮,但這種“禮”也要建立在禮尚往來的基礎上。我給你隨禮,沒毛病,但你必須要帶上誠意。生活中有許多事宜,都是託別人之口,別人如果沒有親口告訴咱們,還是不要去。

花錢講究要舒服,給了面子給了場子,從頭到尾如果都不被重視,又何來尊重可言

=前段時間一個發小告訴我,他大學同學的孩子過滿月,不僅不寫請帖,連電話都懶得打,讓一個同事捎話給他。說白了,

就是你在我這裡的位置不重要

。所以你去不去,都說得過去,就算去了你隨禮,你心裡其實才最不痛快。

無德之禮

隨禮在生活中不可或缺,但也被有些人鑽了空子,成為一種市場。有些人以感情或血緣關係邀約,搞一個小活動。偶爾這樣一下感覺還不錯,增進一下彼此之間的感情,但有的人三天兩頭如此,時不時眾籌,讓人感覺非常反感。

錢可以花,但為什麼總有一種被利用的感覺

還有的人,為自己接下來孩子的升學宴、生日宴、結婚週年宴等等做準備,只要是說過話的,全部都來參加,自己藉此大撈一筆。雖然不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從良心上來講,這真的可以說過去嗎?所以這種“

人情禮

”,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去隨它。

無回之禮

這裡仍然是中國的一大傳統:

禮尚往來

,但有一些人的臉皮比城牆都厚。生活中或者你們有過一面之緣,人家孩子過個滿月什麼的邀請你,你礙於面子最終為他隨禮捧場,並藉此希望增進一下雙方的感情。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也算得上是交了一個朋友。

可有些人拿了錢之後,就跟不認識一樣,你後來邀約他,人家各種理由逃避。你是覺得自己聰明,還是把別人當傻子?

朋友之間就是相互走動、相互往來,彼此有事情都會為對方捧場,別人捧你你裝瞎子,這和

有什麼區別

品史君說

當代社會中,“

老鐵關係

”盛行,只要見過面喝過酒,都是“老鐵”。但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拒絕一些“

無用的老鐵

”,這才是最重要的一點。說得通俗一點,其實隨不隨禮,給不給錢只是一種形式而已,感情好不好,能不能夠聊得來,才是交往的首要目的,金錢當然也不能衡量。

同時,品史君在這裡也奉勸那些巧立名目收人份子錢的人。雙方的感情,是建立在一定信任基礎上的,如果過度消耗,最終你會發現圈子裡也只剩下你自己。

錢不常花,人情常在,世態炎涼也不過如此,如何成為這個世界中的一股清流,這才是最應該思考的話題

我是品史君,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也對文化感興趣,不妨

我留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