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最後的晚餐的修復

在義大利的米蘭,15世紀修建的聖瑪利亞修道院內,有一大群專家幾年來一直在進行一項事關重大的修補工程。這工程看來還要進行好幾年才會完成。專家運用極為精細的解剖刀、鉗子、錐子、顯微鏡等工具,正在挽救一幅“病人膏肓”的藝術名作,世界各地不少人都說它已危在旦夕了。這幅名作就是義大利藝術的瑰寶,由達·芬奇精心繪成的壁畫《最後的晚餐》。這幅巨幅珍寶長9米、寬4米半,繪於修道院飯廳牆壁上高處。它顯示一位名家如何捕捉非常神秘而感人的一剎那:耶穌基督坐在桌子旁12個門徒中間,剛剛做了預言:“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出賣我了。”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的修復

畫面上人物的安排恰到好處,非常符合當時應有的氣質,反映了每個人的內心。在基督左邊約翰和彼得面露愁容,探身向著基督,好像在問:“主,是我嗎?”在這兩個中間是叛徒猶大,瑟縮著想退避。其他各個門徒都活靈活現,畫像繪得雄渾有力,他們的表情,或則錯愕,或則憂慮、懷疑、絕望,各不相同。他們的姿態表現出情緒紊亂和惶惑不安。雖然畫面描繪了各人深受震驚的場面,整個構圖還是充滿流暢協調的氣氛。激動情緒最後歸結為溫和對稱的景象,對稱的中心就是耶穌基督自己。1498年這幅壁畫完成後,立即被公認為空前的傑作,後來人人提到最後的晚餐時總是想到這幅壁畫。大概在1495年,米蘭公爵斯福爾扎請達,芬奇到修道院繪製這幅壁畫。一個與達芬奇同時代的人班代洛寫道:“我多次看見他大清早爬上架子,繪《最後 的晚餐》。他從早到晚總不停手,也不吃不喝。然後三四天不動手繪畫,只是對著畫稿仔細端詳,喃喃自語批評畫中人物。”有一個也許是杜撰的故事說,畫中猶大的面貌是根據那修道院院長的相貌繪成的,因為院長抱怨達·芬奇畫得太慢,使達·芬奇非常生氣。

奇怪的是猶大的面貌也有點像耶穌,達·芬奇似乎要把這叛徒畫得貌似救世主但猥瑣得可憐。動手繪畫前的難題是怎樣避免壁畫受潮剝落。達·芬奇的創造力不同凡響,他特別調製一種由石膏粉、硬瀝青和乳香樹脂混合而成的封塞料,抹在那石質鬆軟的牆上作底子,然後在上面繪壁畫。可惜他始創的混合物並無預期的效用,後來畫面的油質顏料開始剝落。早在1517年,畫上顏料脫落的情況已經看得出來,當時是達·芬奇逝世前兩年。1566年,有一個參觀過壁畫的人說什麼都看不見,只是“一片汙痕”。又過了一個世紀,《最後的晚餐》看來簡直是無可救藥了,有一個修士就索性在壁畫下方的牆上把門擴大,因而耶穌基督的腳也削去了。不過壁畫無論如何不是“一片汙痕”,雖則暗淡些,仍然是曠世的傑作。幾百年來,它經歷多場災劫而留存至今。

比方說在拿破崙時代,軍隊把這飯廳當作堆放馬料的地方。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房頂和壁畫右面的牆都炸壞了。可更糟的是有人進行過幾次胡亂的修復工作,十八世紀初至今一共修了6次,大多數是在原畫上補繪。到了20世紀中葉,這幅《最後的晚餐》已成為褪色、剝落而滿布汙痕的殘品了。不過1980年以來,這幅壁畫的剝落現象已經停止了,繼而轉入一個緩慢而近乎奇蹟的新生過程。運用科學方法恢復壁畫本來面目的工作已經開始,整件工作由隆巴第地區美術品總監領導。先極仔細地檢視壁畫,然後開始逐次修復非常細小的一塊。現在專家正在剔除以前“修復”造成的破壞,盡最大努力恢復壁畫原來的面貌。

運用解剖刀和溶劑在這逐塊剝落的彩繪壁畫上做修復工作,其細緻與複雜足以使人頭昏眼花。不久之前,負責修復工作的領導人布蘭比拉對一個參觀者說,“看見這小片藍色嗎?”她指著壁畫的白桌布上一小點顏色,解釋說:“這是從別處掉下來的,達·芬奇繪畫時,這片油彩是一個門徒袍子上的顏色。”當然,她的工作是把那片油彩放回原處。壁畫在這次修復前,是許多不成形狀的碎片拼湊起來的殘缺物,在一些連底層也脫落了的地方,原畫根本無跡可尋。即使如此,這次修復工作也取得極好的成果。

到1982年,靠右邊的四分之一幅壁畫畫面已大致修復完成。西門、達太和馬太眾門徒已經冼脫了幾百年來積聚的塵垢,重現本來面目。在這過程中,布蘭比拉和她的同事發現了原畫上一些出人意料的地方。比方說達·芬奇繪西門的臉時本來只繪上短短的鬍子,可是幾百年來,修復時在原畫上多次補畫,鬍子加長了很多。桌上的食品本來是吃了一半的,有一個切開的橘子和掰開的麵包,但是不知道是誰竟不問情由“改正”了這些富於趣味的細節,把麵包繪成完完整整的,橘子也變回完整的一個。畫面別的地方經過這次修復,生命的活力逐步顯現,玻璃杯上又顯出了閃耀的金邊,桌上的銀餐具又反映出聖徒袍子的顏色。

到現在為止,修復工作都是在揭開原畫的真貌。世界上的藝術愛好者都熱切期待這幅傑作重新顯現真面目。到那時,這幅壁畫會再度顯示一位曠世奇才的超凡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