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沒有閱讀,我的生活不值得過

這些年,每每談及人們的專業發展,都繞不開一個話題:閱讀。

誠然,對一個人成長來說,閱讀不僅是“有用”,閱讀更是幸福的,或者說閱讀本身就是為了幸福。但有時候會想,從閱讀中所獲得的幸福,若要具體說來,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我們會發現,對於一個人來說,

生命中的每一個季節都是一本書,每一本書都是生命中最美好、最深刻的參與和融入。

假如沒有閱讀,我的生活不值得過

閱讀

一個人的皮相之美是短暫的,它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消逝。只有讀書養就的內在之美才能在人心中長久留存。如美酒一般隨時光流逝而越發濃郁,散發出迷人的香氣。

堅持讀書的人視野開闊、內心曠達,胸中有知識、心中有涵養,身上會少幾分俗氣、多幾分大氣,進而生出一份雅緻的內在之美。

張岱的《夜航船》。那個僧人與書生的故事激勵著我們每一個人——

僧人和書生同宿夜航船。書生高談闊論,僧人畏懾,睡覺時都不敢把身體舒展開來,只蜷縮而臥。後來,僧人漸漸聽出了書生言談中的破綻,就問書生:“請問相公,澹臺滅明是一個人、兩個人?”書生說:“是兩個人。”僧人又問:“那堯舜是一個人、兩個人?”書生說:“自然是一個人。”僧人就笑了,說道:“這等說起來,且待小僧伸伸腳。”

透過閱讀

《夜航船》中的那些極具趣味的文字,就成了一種激勵,一種警示,也成了一種最愜意的放鬆與獎賞。

在許多不經意的時光,不經意的地方,也許是一片落葉、一陣清風、一種味道,抑或是一個背影,腦海中會忽然想到以往讀過的某一本書,想到那些曾經的過往:

每年冬天,當白雪覆蓋了北方的山巒、村野,就會想起川端康成的《雪國》,想起那些舒緩的、素樸的文字,那些生活在雪國裡的女子,還有那些痴迷於這些文字的大學歲月。

秋天的早晨,空曠的田野中屹立著一株孤獨的樹,樹枝上凝滿了白霜,就會想起十五歲那年讀過的山口百惠的自傳《蒼茫的時刻》。

從那時候起,那“蒼茫的時刻”也留在了我的記憶中,那是第一次心靈之弦的顫動。

當有人談論愛情,就會想到《廊橋遺夢》,想到自己讀完原著又看電影的情景。最愛的場景是羅伯特與弗蘭西斯卡初次見面,羅伯特在橋邊採了一束野菊花送給弗蘭西斯卡。臨別時弗蘭西斯卡跳下卡車,轉身對羅伯特說:“要喝冰茶嗎?”於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已然開始,而那一句“要喝冰茶嗎”是多麼美好啊!

很難想象,假如沒有閱讀,我的生活將會多麼枯澀,多麼不值得過

我們該如何填補那些細碎的時光,又拿什麼擦亮那些黯淡的日子,又如何能夠感受那些心靈深處連自己也不易覺察的悸動。

除了在閱讀中獲得幸福,閱讀也是為了教養,抑或閱讀本身就是教養。

周作人先生在《燈下讀書論》中曾提到,“既無什麼利益,也沒有多大快樂,所得到的只是一點知識,而知識也就是苦,至少知識總是有點苦味的……但苦與憂傷何嘗不是教養之一種,就是捕風也並不是沒有意思的事。”

不管我們是出於怎樣的目的而讀書,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都獲得了知識。而這個過程確實如周作人所說,不見得有什麼利益,有多大的快樂,畢竟,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讀書依然是一個寂寞的選擇,更多的時候,我們在讀書中都不免勞心勞力,於是知識就或多或少帶了些苦味。

我們讀得越多,對人生的理解越深刻,越感到人性的複雜;讀得越多,越感到自己的淺薄與可憐。

當我們在讀書中經歷了幾個輪迴,與現實中自己的酸甜苦辣相混合之後,留在心底的這萬般滋味往往讓我們悵然若失,浸滿憂傷。而這,正是一種歷練,是教養自己的一種方式。也許,這正是周作人所說的,“但苦與憂傷何嘗不是教養之一”?

周作人在《燈下讀書論》的結尾這樣慨嘆:“……可是無論如何,寂寞總是難免的,唯有能耐寂寞者乃能率由此道耳。”

其實,能夠安於寂寞,也是人生的教養之一。

有多少不能安於寂寞的人,最終領受了人生的苦澀。做教師有時是一個十分寂寞的職業,你的人脈資源、社交圈子、經濟狀況,都或是一覽無餘,或是深受侷限,若是能堅守一生本身就值得敬重。在這種情況下,閱讀不僅增加了我們的教養,還增添了抵抗寂寞的能力。由此,閱讀讓我們的教師職業生涯變得敞亮。

假如沒有閱讀,我的生活不值得過

享受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