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的飲茶方式,要符合天人合一,否則將違背天之自然屬性

茶人的飲茶方式,要符合天人合一,否則將違背天之自然屬性

和氣,即天地之氣,由陰陽二氣和合而成。兩千多年前,莊子便認識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莊子·知北遊》)。天地之間的大美,四時之間的序列,萬物的生死榮枯都是因為自然的偉力,生死存亡,渾然一體,生息繁衍,自然天成,這就是自然的和諧。

茶人的飲茶方式,要符合天人合一,否則將違背天之自然屬性

天地精華所孕育的茶其自然屬性體現著“自然之和”。茶為何物?唐人陸羽《茶經》雲,“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爪蘆,葉如桅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拼桐,葉如丁香,根如胡桃。”這是陸羽在《茶經》對茶的描述。這一連串形象的描述,將茶物質與精神水乳交融的複合形態全然點透,茶既可以理解為自然陰陽交合之氣所孕育的植物,亦可以診釋為人文語境中象徵君子的嘉物。茶屬於山茶科,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植物,在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地區有廣泛栽培。其出自山川,長於山野,以名山秀水為宅,以青山綠水為伴,以雲霧、松風、明月為侶,在高山雲霧之間吸天地之精華,聚日月之精華,山川之靈秀,得天地陰陽交合之氣,寒冬不凋,四季長青,無論是雲遮霧罩,還是豔陽高照,綠色的葉片總閃耀著光亮。

茶生於自然,仰天地之美,得天地之和氣,氣度超然。同時,客觀的自然條件決定了茶性微寒,味醇而不烈,具有天地陰陽二氣之“和”,擁有中和恬淡的品性。

茶人的飲茶方式,要符合天人合一,否則將違背天之自然屬性

這種中和的自然品性也很早就被儒家文人們所注意,深得歷代茶人們的欣賞和讚譽。郭祥正《謝君儀寄新茶》“北苑藏和氣,生成絕品茶”。晉代杜育的《井賦》雲:“靈山唯嶽,奇產所鍾。厥生勞草,彌谷被岡。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露之宵降”。葉清臣的《述煮茶泉品》“氣清地靈,草木穎挺,多孕茶井”。此外,北宋著名文學家秦觀《茶》詩云:“茶實嘉木英,其香乃天育。芳不愧杜衡,清堪掩椒菊。”盛讚茶樹為南方嘉木之英華,其清香勝過椒菊,其芬香如杜衡,認定這是天地自然的孕育。宋子安《東溪試茶錄·序》所云:“陰陽相濟,則茶之滋長得其宜”,“疑山川至靈之卉,天地始和之氣”,茶既不似翠竹臨空搖曳而引人注目,也不像蒼松迎風獨立而掀怒濤,茶葉天然的賦有謙謙君子之風,展現了其“自然的和諧”之美。這些茶人皆一致認定天地和諧有序,在陰陽和諧交融之氣中蘊育了佳茗。

茶人的飲茶方式,要符合天人合一,否則將違背天之自然屬性

茶性之和不僅是茶自身的自然屬性體現著“自然之和”,同時茶人的飲茶方式,也要符合“天人合一”,否則將違背天之“自然”屬性。作為“自然靈長”的人類,品茶是物質與精神相統一的活動,體現的是身心與自然的和諧,因而飲茶者與茶性需相和。《本草綱目》有載:“氣弱、體寒、血虛者不可飲茶,長飲日久元氣暗傷。”均為飲茶者對茶性不瞭解所致。悖於自然,則衰敗早天;人之氣色合幹自然,則健康長壽。觀察氣色,判定盛衰,品茶相應,不亦樂乎。識茶知性才能達天人合一的目的。

茶人的飲茶方式,要符合天人合一,否則將違背天之自然屬性

體現自然之和的茶性蘊含著“和”的茶德。茶德是指人們在對茶的認識中提煉出來的象徵性品貌,陸羽在《茶經》之中開宗明義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稱為嘉木,是因為茶的生長、體型、特色和內質等具有剛強、質樸、清純和幽靜的本性。茶葉凝聚陽光雨露的精華,其“性潔不可汙”:茶樹生長在山野的爛石、礫壤或黃土中,仍不失堅強、幽深:茶湯晶瑩清澈,清香怡人,給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韻致。客觀的自然條件決定了茶性微寒,味醇而不烈,具有天地陰陽二氣之“和”,擁有中和、恬淡的品性,茶性與茶德相聯絡,無喧囂之形,也無激揚之態。茶性這種“中和”的自然的本質特徵滲透到人們生活,延伸到人們的精神世界裡,也孕一育了茶人“和諧”的品德精神。陸羽在《茶經》提出的“精行儉德”,說明茶的美好品質應與品德美好之人相配。

茶人的飲茶方式,要符合天人合一,否則將違背天之自然屬性

“韻”,本字寫作“額”,許慎《說文》裡解釋說:“額,和也,從音,員聲。”,本意指音聲的和協。蔡豈《琴賦》裡說:“繁弦既抑,雅韻乃揚。”劉姍在《文心雕龍。聲律》裡說:“滋味流於字句,氣力窮於和韻。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晉書·律曆志》:“凡音聲之體,務在和韻”。音樂的音調和諧而又富於節奏,能給人以美的享受。由此可見,“韻”字本來指音韻、聲韻、節奏、韻律等。又有風韻、神韻、氣韻、韻致等多種含意。人和其他物的精神實質及其外在表現,凡是和諧而又富有節奏感,富有音樂性的協調美的,都可概括或界定為“韻”。韻的重要含義是和諧、清雅的聲音,即韻律,主要是指與形象相關聯的、比視覺形象和聲響更為內在而深刻的審美意味,尤其是那種幽微淡遠的審美意蘊。茶講求“茶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