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元三代的史書意義,影響深遠,原因到現在也無從解答?

助魯部、孛特本部尙偶見於《金史》諸傳中,如獨吉義曾任卓魯部族節度使,“卓魯”即“助魯”之異譯,然此部具體所指則難以詳究。孛特本部,《金史·窩斡傳》有載移剌窩斡起事叛金的軍營中有力勸窩斡堅戰不降的前孛特本部族節度使逐斡,夾谷吾裡補亦曾在金熙宗統治時期任職孛特本節度使。

遼金元三代的史書意義,影響深遠,原因到現在也無從解答?

另外,《金史·溫迪罕蒲睹》所記殉職之,卜迪不部副使赤盞胡失”,卜迪不亦即孛特本的同名異譯,“孛特本”的語義及該部的族屬今亦渺不可知,《遼史》中記天祚帝斡魯朵所轄一抹里名作“勃得本”,得為金朝時“孛特本部”之來源歟?“計魯”部不詳所出,《金史》中亦不見有何人曾任該部族節度使者。“萌古”則為“蒙古”之異譯,《兵志》中既有“萌古部”亦載“萌古乣”,而《金史·百官志》所記諸姓氏中,則將“蒙古”歸入黑號,是可知原金朝邊部群體中亦有蒙古部族(或乣),或因有所諱,故《金史》中絕少見之。

遼金元三代的史書意義,影響深遠,原因到現在也無從解答?

關於遼金元之乣及乣軍問題,前人探討頗多,尤以針對“乣”之音義的探究為最,可以說迄今仍無定論,我無意亦無力糾葛於此,故下文擬以前人研究為基礎,對《金史·百官志》《地理志》以及《兵志》中所記金朝諸糺落群體名稱來源及分佈情況略加考述。咩乣:蔡美彪認為此路乣族屬為奚人,此經《金史·伯德窊哥傳》明確記載,傳文明言伯德窊哥為“西南路咩乣奚人”,而“咩”字當是“梅只”的異譯,梅只,奚族原諸部之一,後併入奧裡部。伯德亦奚五部之一,則咩乣中除梅只外,尙雜有其他分子。

遼金元三代的史書意義,影響深遠,原因到現在也無從解答?

按,關於咩乣,蔡氏所論大致無誤。需稍加補述的是,《金史·地理志》“雲內州”條下記載,“天會七年徙奚第一、第三部來戍”。據之可知,西南路招討司轄境內有不少奚人,咩乣應即是由這類奚族分子組成。另據《金史·回離保傳》記載,大定年間,奚族著姓有五,遙里氏、伯德氏、奧里氏、梅知氏(即《遼史》所記“梅只”)、揣氏,可見遼朝時因戶少而被合併的梅只部在金朝經過休養繁衍又成為了奚部大族。雖然徙居於西南路的奚人究竟為那幾支尙不明晰,不過據《金史·伯德窊哥傳》所記,咩乣中當有奚人遙里氏、伯德氏,而咩乣之名則表示該支乣人中尙應包括“梅只氏”奚人。

遼金元三代的史書意義,影響深遠,原因到現在也無從解答?

咩乣在貞祐四年六月被改編為葛阿隣猛安,倘若按照承平之時金朝三百戶為一謀克,十謀克為一猛安的定製,則貞祐四年時,咩乣轄戶三千,以每戶十至二十人計,咩乣轄人口在三萬至六萬之眾。木典乣、蘇木典乣、胡都乣與霞馬乣“木典”或為拉施特《史集》所記蔑兒乞四部之一的,金代的木典乣或為蔑兒乞部的被俘分子及流民,而蘇木典則是在“木典”前置一“蘇”字,而“蘇”在突厥及蒙古語中是“福廕”的意思,是加在部族名稱前的聖稱,胡都乣、霞馬乣可能都是蔑兒乞部族的散亡分子,“胡都”(又譯寫為“胡睹”,見《金史·溫迪罕蒲睹傳》)可能是蔑兒乞支部“兀都亦惕”的對音。

遼金元三代的史書意義,影響深遠,原因到現在也無從解答?

而“霞馬乣”(有轄木,霞馬等異譯)的來源可能是《元朝秘史》所記蔑兒乞三部中的另一部“合阿惕”,且認為此三部駐戍地相近,均在金北京周邊,故其族屬或亦相類。按,蔡氏的看法僅可視為一種可能,金人雖曾一度深入漠北腹地,耶律餘睹等曾因追剿耶律大石及其部屬而一度進兵至克魯倫河、斡難河流域,遼鎮州一帶,然這不過也祗是一時之舉,金廷也未曾因此擁有多少斬獲,而金兵更未曾深入至蔑兒乞腹地的色楞格河流域一帶,現有關於金朝史的資料中亦不見有關蔑兒乞部的任何記載,故說認“木典”“蘇木典”“胡都”暨“霞馬”諸乣出自蔑兒乞部落僅可作為一種可能性,不敢謂之必。

遼金元三代的史書意義,影響深遠,原因到現在也無從解答?

關於“霞馬乣”的族屬,我有另一種猜測,遼末金初,金宗翰、婁室、銀朮可等人伐遼,有奚王霞末者曾領奚軍於中京附近抗擊金軍,為金軍所敗,降於金,霞馬乣或取名於此。因族長之名來命名部族,自來即有之,如契丹涅剌部即源自其部族長涅勒之名,再如蒙古諸部落,合答斤、散只兀惕、弘吉剌部諸分支等莫不如是。另外,胡都乣、霞馬二乣的隸屬情況,亦有出土官印為之證,一為西北路胡都詳穩印,一為“西北路霞么么胡記”,均系金內少府監於海陵帝正隆元年造,此二印中的“乣”字與上文蘇木典乣印用字同,採用其異體字。據二印可知,胡都、霞馬二支乣戶、乣軍同樣隸屬西北路招討司。

遼金元三代的史書意義,影響深遠,原因到現在也無從解答?

在臨潢、北京西、北邊,西北路界壕沿線內屯戍。0000骨典乣、移剌都乣、移典乣及唐古乣:骨典乣族屬不詳,蔡美彪謂此路乣或源自遼代東北部族鼻古德部。“骨典”與“鼻古德”亦祗是音稍近,亦不全同,姑從其論。鼻古德在遼時為東北一大部族,居地位於松花江與黑龍江交界處以北,女真興起後,降附於金,雖一度反覆,然最終仍被女真人征服。“鼻古德”亦作“鼻骨德”“鱉古德”,此部惟見於遼統時期及金初,其後湮沒無聞,或已被改編為部族乣軍,移戍於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