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吃貨與資深美食家中間就差這十部高階美食電影!

今天要告訴大家一個秘密,小蔥不僅姑且算作是一個美食愛好者,還是一枚電影發燒友(偷笑)。但是如果說要坐下來聊上一聊的話,恐怕還是要從美食這部分開始說起呢,“關於美食的好電影”,是不是聽起來就很有趣的樣子呀。其實小蔥想做這期內容很久了,希望能和同樣同時喜歡著美食和電影的朋友一起分享。

一、李安:《飲食男女》1994

普通吃貨與資深美食家中間就差這十部高階美食電影!

影片猶如一桌宴席,桌上什麼樣式菜都有,炒、煮、燒、蒸、炸、煎、燉、燜、煲、燴、烤、滷、醃、拌。。。人生的樣式,人人各有煩惱、各有心事、各有追求。生活在一起越久,屋子裡的空氣卻越是把人拉得越開,只有開啟心房,才能走出自己。 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準備好了才下鍋。中國人最講究吃。拍得細膩且…好吃!真不該晚上看,各種流口水有木有!

二、徐克:《金玉滿堂》1995

普通吃貨與資深美食家中間就差這十部高階美食電影!

這片我看了大概4,5遍了,可是就是好看,前衛袁詠儀和哥哥張國榮,還有咕老肉那段真是永生難忘阿! 好像小時候每年過年CCTV-6都會放一遍,我還記得張國榮用豆腐做的猴腦,袁詠儀唱的“男人不過是一件消遣的東西一點也不稀奇”,鍾鎮濤做的那條很難吃的魚,趙文卓,我只記得他是個專業廚子?我還記得兩道菜:水晶咕咾肉和幹炒牛河~~~

三、周星馳&李力持:《食神》1996

普通吃貨與資深美食家中間就差這十部高階美食電影!

星爺系列大都看了很多遍,但《食神》還是記憶最深之二。可能是因為一起看的人,也可能是因為童年的記憶最難忘。當初一部電影,從店裡租回來,一家人甚至幾家人圍在一起看。看到好笑處,一屋子的笑聲。即使是這樣一部經典喜劇,一個人看的樂趣也遠比不上幾個人一起看,更何況是一群人一起看呢。現在電腦、手機、網路越來越發達,要一起看也只有電影院去貢獻票房了。 叉燒飯和撒尿牛丸於我來說真的是真愛了,這部片打開了我開始瞭解港味小吃的新世界大門。

四:大衛·賈柏:《壽司之神》2011

普通吃貨與資深美食家中間就差這十部高階美食電影!

只要傾盡全力精益求精,一間位於地鐵站、只有10個位子的壽司店也可以做到世界頂級。85歲的小野二郎終其一生都在追求完美,他幾乎是用朝聖的心態對待他的工作,他做的壽司不僅僅是美食而是一種可以食用的藝術品。他的顧客來自世界各地,要提前幾個月預定座位才能有幸品嚐。僅僅看看紀錄片就已經很享受了 。

五、加布裡埃爾·阿克謝:《巴貝特之宴》1987

普通吃貨與資深美食家中間就差這十部高階美食電影!

美食都把人吃出感恩的心來了,好吃的東西真是啟民智吶。將美食的極致與心靈的醒悟對應,很好的體驗。前面是枯燥清冷的鋪墊,於是到了影片的最後一部分,觀眾的情緒變化和享受與片中人物是等同的。

六、諾拉·埃夫隆:《朱莉與朱莉婭》2009

普通吃貨與資深美食家中間就差這十部高階美食電影!

“她一生喜愛廚藝,熱愛生活,友善待人,與丈夫保羅彼此相愛,相互支援走過近五十年的歲月,直到死亡將他們分開。”—水木丁。時過境遷,還容不容得下一個樂觀,並將喜歡的事兒持之以恆的胖子。出乎預料,被片中好幾幕擊中淚點啊 !另外看完真的想下廚房做點什麼。

七、未知:《碟碟相傳》2013

普通吃貨與資深美食家中間就差這十部高階美食電影!

三個關於餐廳故事的紀錄片,米其林三星餐廳,小縣城餐廳,夫妻檔餐廳,他們用家庭、傳承、激情來創造有意義的食物,使其連線我們彼此。 一群可愛的人和他們自己經營的餐館的故事。三個故事,三個角度,個人,家庭,和社群。紀錄片圍繞餐館在講故事,卻和食物關係不大,講的是人們寄託在餐館上的東西。就像imdb某條評論所說:即使你對美食不感興趣,依然會喜歡這部電影。

八、布拉德·博德:《美食總動員》2007

普通吃貨與資深美食家中間就差這十部高階美食電影!

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有懷揣夢想的權力,哪怕他只是一隻生活在陰溝裡的老鼠。別看人家是老鼠,可也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小米,而他的夢想是成為法國五星級飯店廚房的掌廚。很有意思的動畫,友誼和忠誠始終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主題。

九、森純一:《小森林 夏秋篇》2014

普通吃貨與資深美食家中間就差這十部高階美食電影!

把日本鄉間簡素的一餐一飯,拍得很有質感、美感、生活感。在天朝這個審美粗糙的國度,日式情調顯得如此有“逼格”。但時人追捧日式美學所謂的“禪意”,恰恰最無禪意可言。刻意追求的形式感,努力再努力去趨向於“美”和“精緻”的態度,其實都離禪很遠。禪是一簞食、一瓢飲裡全都是平常心,無謂美醜。

十、森純一:《小森林 冬春篇》2015

普通吃貨與資深美食家中間就差這十部高階美食電影!

恬淡之美,自得其樂,風景和食材一樣精緻,勞作和享受一般乾淨。在日本當農民竟這樣優雅,有隱居之趣,橋本愛的呆萌剛剛好。像《鄉村照相館》《從河底問好》等,片子再次涉及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在東京等大城市混不下去的年輕人,回故鄉,怎麼生活才能在祖輩的土地上實現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