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手足相殘,原生之罪

家人,也是分緣深緣淺的。

這是被哥哥明成暴打後,明玉得出的痛苦的領悟。

如果不是蘇母的重男輕女、溺子無邊,以及蘇父的軟糯自私無擔當,不會有擠佔了家裡大部分的生存資源還不自愧啃老無度一事無成的蘇明成與被逼自強自立不靠天不靠地不靠父母只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從而擺脫了原生桎梏的蘇明玉演變到現今的手足相殘水火不容。

《都挺好》:手足相殘,原生之罪

蘇母蘇父,即禍害原罪!

話說,手足相殘,自古以來,皆有上演,大到帝王家,小到平民家,不乏有之。

深究,無非,為,利,爭。

且不說古時帝王官宦家的爭權奪勢,歷史自評。

單是尋常平民家的父母之愛或是零丁家產,都能引發無數家庭內戰內耗。

在我的家鄉,西部山區的偏遠小鎮,這些個現象源源不斷綿綿不絕。

家有兩女的在比嫁妝,家有兩子的爭房車,再不濟,也要爭父母到底多愛誰一點。

《都挺好》:手足相殘,原生之罪

我見過兩個女兒的家庭,大女兒遠嫁,不擺酒,無嫁妝,後來見到嫁同村的妹妹應得盡得,瞬間淚眼婆娑,痛訴媽媽不公平,與妹妹隔閡好些年。

我見過兩個兒子的家庭,小兒子先結婚,在“會哭的孩子有奶喝”的媳婦訴求下,啃老啃出了車子房子,而後結婚的大兒子一無所有,哪怕生活更拮据自身已難保也在得在弟弟需要時伸出援助之手。

我見過已經是爺爺輩的倆親兄弟,為一間幾十平米的老宅基地大打出手相互咒罵戰火紛飛,至死不原諒。

《都挺好》:手足相殘,原生之罪

還有,冷戰到底老死不相往來的。

我們村,一戶人家,兩兒一女。

據說,因為父母在分配山裡的林木時分為三份,女兒也得一份,但因大兒子一句“出嫁了的女兒怎麼也回來要”(在我們老家,女兒嫁出後,所有在孃家本來的人頭一份田地會歸零,不然無法在夫家分得田地),瞬間火花四射一頓鬧吵,最後,兩老決定大兒子沒份了,給原本大兒子的那份也劃給了小兒子,說是養老也不靠大兒子了只靠小兒子。

自此,女兒和大兒子(弟弟)再無交集,連路人招呼都沒有了,連大兒子的子女嫁娶,出嫁的女兒也未有人情踏足。

《都挺好》:手足相殘,原生之罪

諸如此類,呈出不窮。

孟子曰: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一句話,道出家庭紛爭起源。

當然,或許有人說:為人父母者也是第一次當父母,非聖賢,豈能絕對公平無偏無移?

固然,子女先來後到,天賦各異,為人父母,別說的愛的份量能完全一樣,連愛的方式也會因人而異。

《都挺好》:手足相殘,原生之罪

所以,當不了完美父母,那至少教育孩子獨立更生不依賴,至少能少一些啃老巨嬰伸手黨,於己,於子女,都是功德。

要知道,什麼樣的藤,結什麼樣的瓜。

家庭教育猶是如此。

前段時間大熱的電視劇《知否,知否,就是綠肥紅瘦》,明蘭和顧二叔的那些個兒子:各懷所志,各走各路,各專所長,各有建樹,無一啃老爭家產,家庭相安無爭愈發興旺。

《都挺好》:手足相殘,原生之罪

曾國藩之後代子孫人才輩出,曾氏家族長盛不衰,源於曾國藩臨終之四條家訓“慎獨則心安,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悅,習勞則神欽”,不求子孫做官發大財只求讀書明事理。如此,才有百花齊放各自光彩的子孫後輩。

貝氏家族,中國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始終恪守“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以獨有之產遺子孫,不如以公有之產遺子孫”的家教理念,代代秉承詩書傳家,崇文重教,家族歷經幾百年而不衰。

《都挺好》:手足相殘,原生之罪

為人父母,皆人生之修煉。

因為,上樑不正,下樑歪。

子女的命運走向,藏著父母的影子。

甚至,是父母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