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提出了什麼方法來消除人的認知偏見?

戰國時期,諸侯異政,百家異說,是非不明。

荀子提出了什麼方法來消除人的認知偏見?

荀子是當時的大儒,他特別注重透過“學”來達到理性的清明。

荀子仔細考察了人類形成片面性認識的具體原因。

他說:

“欲為蔽,惡為蔽,始為蔽,終

為蔽,遠為蔽,近為蔽,博為蔽,淺為蔽,古為蔽,今為蔽。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

。”

這段話的意思是,在認識發生之時,有許多因素會導致認知偏見的產生。

荀子提出了什麼方法來消除人的認知偏見?

首先是

“欲”與“惡

”,即喜歡和厭惡的情緒會影響人們對人和事物的認知,喜歡往往會忽略其缺點,而厭惡則會誇大其缺陷和錯誤。

其次

是“始”和“終”

,就是認知活動過程的不同會導致認知客觀性的缺失,使人對物件的認知不能自始至終保持客觀。

再次是

“遠”和“近

”,認知活動的空間性的差異會影響認知的準確性,

因為認知者對認知物件的觀察“遠近高低各不同”。再其次是“博”與“淺”,即認知者本身所具有的前見的差異會導致認知結果的差異。

最後是“

古”和“今”

,“古”即食古不化,“今”即厚今薄古。

這些都是導致認知偏見的原因。

荀子提出了什麼方法來消除人的認知偏見?

進一步地,荀子認為萬物之間的差異必然會導致認知上的互相遮蔽,這種遮蔽是心術上的公患,也就是人類認知本質上的缺陷。

如何才能去除這一公患,達到解蔽的效果呢?

荀子認為必須知“道”。他說:“心知道,然後可道。

可道,然後能守道以禁非道。”知“道”才能行“道”,才能避免被遮蔽。

“心何以知道?”

荀子提出了什麼方法來消除人的認知偏見?

荀子說

,“虛壹而靜。

”所謂“虛”,就是虛心,心未嘗不對認知物件進行判斷,但是不能因為以往的判斷充滿整個心靈就不容納其他新的認知。

所謂“壹”,就是雖然內心充滿各種認知,但是能夠始終有主見。

所謂“靜”,就是在內心的各種判斷行為中,能夠保有清明的認知。

心能夠做到

“虛壹而靜”,才能對認知物件形成全面而客觀的理解,才是知“道”。

荀子提出了什麼方法來消除人的認知偏見?

荀子所謂透過“虛壹而靜”來解蔽的方法應該是受到了稷下學宮的黃老道家思想的影響,因為儒家不太講“虛”和“靜”,這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內容。

這一點也可以從以下事實得到進一步佐證—荀子曾經做

過稷下學宮

的祭酒,“最為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