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學術界忽視的中國唐代瓷業

說到唐代陶瓷,我們自然會聯想到唐三彩,它幾乎成了唐代的代名詞。不過,在驚歎之餘,很少有人會想到這一時斯的制瓷水平。可以說,我國唐代制瓷與元代制瓷一樣,其作用和地位都被忽視。元代制瓷被當代人忽視的原因,一度很簡單,甚至荒唐,理由是元代統治者野蠻、落後,具體情況,以後章節我們會進一步闡述。而我國唐代制瓷被忽視的原因,對那些學者來說,唯一可能解釋的就是唐代三彩陶太耀眼,以至遮蔽自己的眼睛。

被學術界忽視的中國唐代瓷業

唐 白釉獅子

其實,唐代由於經濟發達,文化昌盛,在隋代的基礎上瓷器的製作與使用更為普及,品種新穎多樣,精細程度遠超越前代,唐代在發展中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兩大瓷窯系統。南方青瓷,以浙江越窯為代表,北方白瓷,則以河北邢窯為代表。

邢窯所燒白瓷,作風樸素,不帶紋飾;質細膩乾淨,釉色白潤,有的微微閃黃;胎與釉之間,有一層護胎釉(化妝土);器內施滿釉,器外釉不到足;圈足厚而底平。

被學術界忽視的中國唐代瓷業

邢窯白釉罐 唐

對於邢窯,唐人多有記述,陸羽在《茶經》中稱其產品如雪似銀,李肇在《國史補》一書中稱:“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貴賤通用之。”不僅如此,邢窯白瓷與越窯青瓷都被作為地方名瓷向宮廷進貢,併成為最早的貿易用瓷運往海外,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

被學術界忽視的中國唐代瓷業

邢窯白釉皮囊式壺,唐

越窯瓷器胎質細膩,釉層均勻,滋潤光滑,如冰似玉,特別是釉色如“千峰翠色”般碧綠迷人,贏得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的喜愛。最精細的越窯青瓷稱為“秘色瓷”,僅供給皇家御用。

被學術界忽視的中國唐代瓷業

越窯青釉直頸瓶 唐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這膾炙人口的詩句中所指的“越窯”就是指浙江餘姚上林湖周邊地區的唐代瓷窯,而詩句中的“千峰翠色”則是指上述瓷窯中燒製出來的青瓷釉色。

被學術界忽視的中國唐代瓷業

越窯青釉花瓣口碗 唐

在我國唐代,白瓷的生產除邢窯外,在北方還有河北境內的曲陽窯,河南境內的鞏縣窯、密縣窯。山西境內的渾源窯等;青瓷,除越窯外還有浙江境內的甌窯、婺窯,安徵境內的壽州窯,湖南境內的嶽州窯、長沙窯等。

被學術界忽視的中國唐代瓷業

河南郟縣窯黑釉藍斑三足盤,唐

唐代的瓷業生產雖有“南青”與“北白”之說,但這只是對整個唐代陶瓷發展情況而言,除此之外,同時還燒出成熟的黑、黃、花瓷,同時還創燒了“釉下彩瓷”。

被學術界忽視的中國唐代瓷業

白釉綠彩枕,唐

“釉下彩瓷”,由長沙窯創燒。“白釉綠彩枕”便是其中代表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枕小巧雅緻,白釉枕面,中央以綠彩繪4朵菱形花紋組合成大菱形圖案,四角又各繪小朵花紋。構圖簡約,畫風清新,寥寥數筆,意趣盎然。從此枕上可以看出長沙窯匠師融傳統繪畫技法於陶瓷裝飾中的高超技藝。

被學術界忽視的中國唐代瓷業

褐釉模印貼花雙耳罐,唐 長沙窯

唐代的瓷器,整體以單色釉為主,然而陶器卻十分華麗 。青白瓷器,大氣圓和,色澤清雅而不浮誇,從某種意義上說,也能反映出當時儒道清淡無為 ,不與世爭,戒驕戒躁的人文精神本質。除此之外,常見的秘色,黃柚等瓷器,華麗中透著典雅,典雅中又不忘平添幾分光華。以後的瓷器,無不延續這種精神。

可以說, 唐代瓷器在我國制瓷史上是一種真正的跨越,它為唐以後瓷取代陶,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也為我國宋代制瓷高峰的到來,提供了技術的支撐和思想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