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書法初學為什麼我們不要選擇從小楷入手?

書法初學楷書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也不能貪多。中楷和小楷,是不建議一起學習的,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控制筆的能力。中楷是初學最佳大小,大則失其結構,小則差其細節。中楷大小,多在於我們手腕的活動範圍之內,使得我們運指轉腕“力所能及”。

常人看小楷,看碑刻字帖會看不到筆法,看墨跡可觀筆法但不會用筆表現。

中楷筆法雖與小楷略不同,但是能學會清晰表達用筆,所以先打底,無論是筆法還是控筆功夫,都需要一定基礎才可入手小楷。

解答:書法初學為什麼我們不要選擇從小楷入手?

第二,對小楷的理解。小楷筆法相對於中楷來說,較為細緻,且需要一些“筆勢”“筆意”,這是需要建立在對楷書有基本瞭解之上才可以做到的,所以小楷並不適合初學。

執筆與運腕的特點

小楷是每個學書者望而卻步的書體,因為小楷的練習往往要比其他書體更要具備功底。這也是毛筆這個書寫工具的魅力所在,字可大可小,可蚊蠅之小,也可磐石之大。古往今來,小楷書家不是很多,最著名的要屬鍾繇、王羲之,王獻之和明朝的文徵明了。

其實要寫好小楷,執筆與運腕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解決了這個問題,其他的就是時間問題了。“夫執筆者,法書之機鍵也”。雖然執法上與寫行書及大楷並無特別大的出入,但小楷有很明顯的自身特點,

下面我們就來談一下寫小楷在執筆和運腕方面注意的幾個方面:

解答:書法初學為什麼我們不要選擇從小楷入手?

(一)“指實掌虛,腕平掌豎”是最基本的執筆方法

所謂“指實”即為擫、壓、鉤、格、抵的五指執筆法(雖然是基本方法,但是不可忽視其作用)。“擫”以大指第一節指肚緊貼筆管的上方,力量朝向右上方,要稍微斜一點。

“壓”用食指上節端壓住筆管的外面,力量與大指相互對應。“鉤”用中指上節靠近橫紋處,彎曲如鉤的鉤住筆管,力量朝右下方向。“格”用無名指相接處緊貼筆管,力量與中指相對應。

“抵”用小指緊貼無名指下方,增加無名指的指力。由於五指的合理分佈,力量由四面聚集筆管上,一枝筆就紮實穩定地執在手中。外力不能破也。

解答:書法初學為什麼我們不要選擇從小楷入手?

書寫小楷的時候,執筆要淺一些,以指端貼筆管,因為指端處感覺比較靈敏。執筆淺,掌自然虛空,掌虛運動就會適意,收放自如。

沒有窒息的感覺。在寫字的時候,執筆不能太緊,但是也不能太鬆,太緊用筆會僵硬,太鬆點畫會相對較弱,沒有力度感。所以執筆管應該軟硬兼施,緊而不死,松而不脫,有中和之道乃佳(這也就是儒家的中庸態度的一種延伸,做筆法的人絕對是偉大的)。

趙宧光在《寒山帚談》中說過:“握管太緊則力止於管而不及毫,且反使管不靈動,又安能指揮如意哉。”

這句話確實是練習以後的心得體會,筆的力量要透過肩膀、肘、腕子、手指再貫注到筆尖上,各關節部分的肌肉不宜緊張,精神要放鬆,意念關注到筆尖,肩膀、肘、腕子、手指進行配合。

如果執筆太緊,力量會從筆尖發出來,只能停留在腕上。即使有臂力,也不能輸出到筆尖,所以蘇軾也說過,執筆雖無定法,但必須欲虛而寬,只有虛而寬,才能運轉自如。

解答:書法初學為什麼我們不要選擇從小楷入手?

書寫時,如果執筆太深,就是執管在食指、中指的中節處,指深掌實,運筆時就不能自如的迴圈進退,容易導致氣息不暢,調運不靈。執筆也不宜過高,以離筆頭約一寸左右(大約3。3釐米的樣子)如執筆太高,筆畫一定輕佻虛浮,沒有實際的力量,更何況小楷以端莊穩重為主,執筆稍低可以更好地控制筆力。書寫的時候,腕宜平,掌宜豎,即肘腕部水平,腕能挺起則手掌微微豎起,這樣筆鋒容易正,鋒正則四面勢全。

另外在寫小楷的時候,比如你寫完一行或者幾個字,可以順便延伸到快些和行書的寫法,這樣有利於結構的內斂形式練習,不至於以後的字結構鬆散,這也算是一個竅門吧!

解答:書法初學為什麼我們不要選擇從小楷入手?

在這裡在說一下,書寫的時候,筆管不是永遠與紙面保持垂直之狀的,以直為圓心,筆管隨著筆勢的往來,前後左右,惟意所使,則筆勢自然圓活。

特別是遇到側鋒時,握管不宜正中,讓筆管向右後下方微微傾斜,以側取勢,則內無阻遏,自當迴圈流暢,往往可以達到得心應手的效果。總之,執筆之法,但取適意,勤加練習,一定會有很好的效果。當然在書寫的時候,不建議腦子裡裝滿各種法度,適當刨開這些重負,合理熟練的運用技法,才能寫出上等精神的小楷來。

(二)“指死腕活”是基本的運腕方法

書寫小楷,手腕要靈活,不可過於緊張,用力過大,反而手腕僵硬,腕的主要作用在於調整筆鋒,透過提按、頓挫使之達到中鋒行筆的目的,故作小楷時,筆頭宜剛勁,方寸以內的字以運腕為主,務求筆力從腕中來,點畫一定不會有輕浮感。

解答:書法初學為什麼我們不要選擇從小楷入手?

作小楷,力在指腕,不一定要高懸手腕,因為小楷字在方寸之間,筆勢的開張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小楷端莊,用筆精緻細膩,懸肘作小楷,對於初學者來說,很難於控制和駕馭,所以初學小楷的人,不宜高懸手腕,晉人作小楷時常席地而坐,懸腕書之,筆力十分驚人(注意力與氣息調整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所以前人主張作小楷懸腕。

作為初學者,沒有必要懸腕作小楷,一般可採用提腕的方法,即肘著桌面,虛提腕,所謂虛提即腕部不死死的貼著桌面,而與桌面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狀態就可以了,這樣既能有效地控制和駕馭這支筆,又能使腕部靈活地轉動,則筆力和筆勢自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寫字 時候要注意一定的姿勢。正確的姿勢不但能有助於保持護養視力,同時也能更好地發揮書寫時的效果。

解答:書法初學為什麼我們不要選擇從小楷入手?

以上就是書寫小楷時必須注意到的執筆和運腕的方法,實際上要能真正嫻熟地掌握用筆技巧,唯一的辦法就是要多寫多體會,可以在練習小楷的意識之餘,順手練習小字行書,這樣有利於互相進步,也是舒緩思維的一種方式。目的是為了後面發揮出更精緻的小楷。

總之,正確的指法和腕法,最終目的就是得“勢”、得“力”兩字,寫字的人就是玩筆,這支筆在您的手中玩得“得心應手”,便會達到一種“心手相應”的境界。

點在筆法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若一點失所,則如美人之眇一目,勢必就會破壞字形的結構美,況其它七法,發筆時皆從點起,點失勢則畫易失誤,此最關緊要,小楷作點,以露鋒居多,這又是小楷用筆的特點。

解答:書法初學為什麼我們不要選擇從小楷入手?

作點之法,其勢要重,所謂重即落筆的速度要快,但落點要輕,所謂:

“每作一點,如高峰之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磕磕然是形容石頭互相碰擊的聲音,言其勢重,不是指下筆時實用力,凡作露鋒之點,當於空中作逆勢,尖鋒入紙,順勢落筆,落筆後即迅速將筆毫鋪開,此即王羲之所說“每作一點,皆懸管掉之,令其鋒開,自然勁健也”。不可採用兜圈子的辦法去填滿筆形。

作點時筆力要深入,即收筆時用腕法輕提筆鋒,然後借勢向下頓挫一二下,再反揭收之,收筆的動作要快,這樣水墨便能深入點內,力透紙背,《禁經》所謂點如利鑽鏤金是也。喻其有深入沉著之意。

小楷在結構上的美感與中楷大楷是不一樣的,以闊綽為主,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小楷求大白,中楷則需布白均勻,大楷要結密,白小。也會因為布白的不同而產生結構的差異,總之初學二者不可兼學,否則學楷也不是楷。

再者筆法,小楷輕盈,中楷居中,大楷穩重,雖運筆法度相似,但是筆下表現不一,這也是區別。

想學小楷,實在應學會“控筆”,輕重緩急都能控制,細微的提按頓挫,收放也都能控制才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