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6:人人都怕劉伯溫法紀威嚴,丞相說情也不管用,照樣治罪

劉伯溫是明朝開國元勳,他輔佐朱元璋平天下,朱元璋多次稱他為“吾之子房”。

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心裡有些如履薄冰的感覺,因為他是白手起家,根基薄弱,沒有豪族的支撐,靠自己努力拼搏才上位的皇帝。

系列6:人人都怕劉伯溫法紀威嚴,丞相說情也不管用,照樣治罪

上奏制定軍衛法 國家長治久安

白手起家,沒有強大的經濟基礎,沒有陣容龐大的家族支撐,要守住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談何容易。

因此,朱元璋事無鉅細,天天做班,是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為了鞏固明朝基業,他提出完善中央集權的政治統治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管理制度。

現在創業也是一樣,需要勤勤懇懇,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打好了基礎,發展起來就容易多了。

劉伯溫認為,法治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有力保證,他上奏制定軍衛法。

《軍衛法》,即在全國建立衛所,控扼要害。

明初,設五軍都督府,為最高軍事機關,掌管全國衛所軍籍。征討、鎮戍、訓練等則聽命於兵部。遇有戰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調軍知,任命領兵官,發給印信,率領從衛所調發的軍隊出征。

戰爭結束,領兵官繳印於朝,官軍各回衛所。

這種統軍權與調軍權分離和將不專軍、軍不私將的制度,旨在保證皇帝對全國軍隊的控制。

朱元璋的做法,就是把全國軍隊團結在他一人身邊,他就是老大,其目的就是鞏固他的地位。

相比朱元璋小時候的家庭,劉伯溫的條件要稍好一些。他的父親劉熵為人正直,才智出眾,當過遂昌縣的縣學校長, 算得上是個知識分子。

劉熵40多歲時,生子劉伯溫,視之如掌上明珠。他把自己的精力都用在對愛子的培養上了,從而使劉伯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兩個人都不是名門望族,也不是官宦世家。朱元璋是一個出生在貧苦農民家的孩子,世世代代家族都是以農業為生。小時候因為家裡欠債經常四處逃竄,讀書對他也是不可能的事,天天在田裡放牛。劉伯溫的條件要好一些,按現在來看,也只能算是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

因此,朱元璋認為,劉伯溫跟他都是大眾出生,都有同樣的為民格局,都是站在廣大百姓上思考問題,於是對他信任有加。

在確定徵收州稅糧時,明朝仿照宋制每畝加五合,唯獨青田縣除外。

朱元璋說道:“要讓劉伯溫家鄉世代把此事傳為美談。”

對於朱元璋這個直接賣好的行為,劉伯溫還是比較認同與感動。

雖然對於朱元璋來說,只是順口一句話,只是國家糧倉裡少堆放一點糧食。但對於劉伯溫來說,意義就大不一樣了。幾十萬青田百姓,深知這是看在劉伯溫的面上,皇帝給予的優惠政策,在裡心感激劉伯溫的同時,跟其他縣的人講話,也能抬頭挺胸,氣勢增三分。

這就是“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懂得知恩圖報的人,更能得到他人的認可,利於自己事業的開展。

系列6:人人都怕劉伯溫法紀威嚴,丞相說情也不管用,照樣治罪

不徇情枉法 與朱元璋開始出現裂痕

朱元璋在京城呆了一段時間後,想去汴梁看看。

汴梁,是元朝至明朝初期對於開封的稱呼,開封是宋朝的故都。朱元璋建立的是漢族統治者建立的政權,他推翻的是蒙古族統治者建立的政權,所以在很多方面他會去跟隨宋朝。

可到那兒一看,當年輝煌的皇宮已經全都廢壞了,朱元璋看了後很失望。那裡的經濟也不茂盛,河南這一帶地區,跟江南江浙一帶當然不能比。

朱元璋跑到汴梁感嘆宋朝都城風光不在時,劉伯溫與左丞相李善長一起留守南京。

劉伯溫認為宋、元兩朝都因為過於寬縱而失天下,所以應該整肅綱紀,於是便下令御史檢舉彈劾,不要有任何顧忌,宿衛、宦官、侍從中,凡犯有過錯的,一律奏明皇太子,依法懲治,因此人人都畏懼劉基的威嚴。

中書省都事李彬因貪圖私利,縱容下屬而被治罪。李善長一向私寵李彬,故請求從寬發落。

李善長是明朝開國功臣,他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後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

朱元璋創業之初,都是大老粗,他想招攬知識分子。他說:“方今群雄並爭,非有智者不可與謀議。”

至正十四年春,朱元璋帶兵攻打滁州時,安徽定遠的老鄉李善長前來拜見。

李善長粗通文墨,喜歡讀法家學說,曾在鄉里擔任祭酒,即節日祭典上代表鄉親以酒祭天的人。李善長算得上是個鄉間小知識分子。

朱元璋正愁團隊裡沒有讀書人,正好就來了一個,便和李善長一見如故,聊得很投機。

朱元璋問李善長:“四方戰事何時才能平定?”

李善長早已胸有成竹,答道:“秦末天下大亂,漢高祖也是白手起家,但他豁達大度,知人善任,民心所向,因此五年平定天下,成就帝業。如今元朝綱紀紊亂,天下土崩瓦解,您的家鄉鳳陽與漢高祖的家鄉沛縣相去不遠,這天子之氣應在您身上。若是能效仿漢高祖,何愁天下不平。”

這一番戰略規劃,讓朱元璋心潮澎湃,他將李善長視為心腹,負責後勤保障、收羅人才。後來,朱元璋將無行軍打仗之功的李善長喻為“蕭何”,列為開國功臣之首。

李善長為明朝做出的貢獻正好與漢代的蕭何相似。

李善長多次向劉伯溫求情,想讓他放過李彬,可劉伯溫為了嚴明法紀,始終不答應,並派人騎馬速報朱元璋,得到批准。行刑時,官府正組織人求雨,劉伯溫便在祈雨時,將李彬斬首。

因為這件事,劉伯溫與李善長開始不和。朱元璋返京後,李善長便向他告狀,說劉伯溫在神壇下殺人屬不大敬。那些平時怨恨劉伯溫的人也紛紛誣陷他。

當時正逢天旱,朱元璋要求諸臣發表意見,劉伯溫上奏說:“士卒亡故者,他們的妻子全部遷往他營居住,共有數萬人,致使陰氣鬱結。工匠死後,腐屍骨骸暴露在外,將投降的吳軍將吏都編入軍戶,便足以協調陰陽之氣。”

朱元璋採納了他的意見,但十天過後仍不見雨,十分生氣,遷怒於他。此時恰好劉伯溫的妻子死了,所以他請求告辭還鄉。這一刻起,朱元璋與劉伯溫之間開始出現裂痕。

無論是朋友,還是合作伙伴,只要有了裂痕,就很難回到以前的和睦相處,親密無間的關係,畢竟心裡難免會想到裂痕出現的這件事情,因此,後面的相處是難以平和走下去的。

劉伯溫與朱元璋出現裂痕後,雖然朱元璋依然信任他,對他言聽計從。但是,這一件事的出現,卻令朱元璋對劉伯溫起了深深的防備心裡。我們下一章接著講解。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風穿歲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