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逃犯剋星張學友為例,聊聊社會認同

歌神張學友近日到內地開演唱會,當地警方於演唱會後表示,他們成功拘捕多達9名疑犯,至今已累積拘捕多達55名逃犯,成就斐然。內地有眾多明星開演唱會,偏偏只有張學友能成為「罪惡剋星」,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以逃犯剋星張學友為例,聊聊社會認同

兄弟,你在玩火

以逃犯剋星張學友為例,聊聊社會認同

之前媒體報道大多聚焦在歌神的影響力上面,其實我們可以從社會認同方面聊聊這個事情。

什麼是社會認同?

簡單來說,個體認識到他屬於特定的社會群體,同時也認識到作為群體成員帶給他的情感和價值意義。社會認同是社會成員共同擁有的信仰、價值和行動取向的集中體現,本質上是一種集體觀念。與利益聯絡相比,注重歸屬感的社會認同更加具有穩定性。

當第一次在張學友演唱會上抓住逃犯,是由於巧合和依賴現代科技的發展,那麼之後,接連多次同樣事件再次發生就值得我們深思了。不妨從社會認同角度加以理解,

社會認同原理指出,我們經常根據其他人的行為來決定自己應該怎麼做。我們最容易受其影響的是那些與我們相似的人。

都是張學友的歌迷、都是逃犯,這種雙重身份的相似性會使逃犯心理產生高度的心理認同,而逃犯生涯又有很大的心理壓力,需要一個釋放的視窗,那類似的選擇就不足為奇了,甚至有些逃犯在看到新聞報道下,“膽大”的去參加演唱會會使他更覺“刺激”。

同樣地,前幾年富士康十四連跳,也是社會認同在起作用。

社會學家菲利普斯教授研究表明,在對自殺事件做了大幅報道之後,緊接著報道所覆蓋地區的自殺率便大幅上升。因此他提出這樣的觀點:一些內心痛苦的人看到別人自殺身亡的訊息之後就會模仿他們。也就是說,社會認同原理在這裡得到了一種病態的展示——這些內心痛苦的人按照其他內心痛苦的人的做法採取了行動。在這些事件類似中,社會認同的影響力一直在發揮著不為人知的作用。表面上看來獨立的事件,其背後就是社會認同原理在起作用。

社會認同從周圍人的行為開始逐漸影響著你,而且,恐怖的是,你自己還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