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0多年前紀王曾在此駐守、迎戰,兵敗後葬於此

天上王城位於臨沂沂水縣城西北40公里處的紀王崮上,紀王崮原叫西大崮,因“紀侯去國居此”而得名。

2600多年前紀王曾在此駐守、迎戰,兵敗後葬於此

天上王城

據記載,紀王的家鄉紀國故都在今壽光市東南部的紀臺村,建於西周初年,紀國姜姓,侯爵,故稱紀侯,國稱紀國。公元前690年為齊國所滅,紀侯把都城交給他的弟弟,自己帶領家眷大臣不足百人來到此崮,據崮為王,建立他的第二個城邑。他在紀王崮上招賢納士,操練兵馬,勵志東山再起,終因力量懸殊而戰敗,後人便把此崮命名為紀王崮,紀王崮也因此留下了眾多的人文景觀和許多優美的傳說,較為著名的景觀有紀王墓、妃子墓、金鑾殿遺址、胭粉泉、朝陽門等。

2600多年前紀王曾在此駐守、迎戰,兵敗後葬於此

甕城

紀王崮海拔577。2米,頂部面積約4平方公里,南北長東西窄,為“沂蒙七十二崮之首”。此崮叢林密佈,泉水清澈,土地肥沃,景色秀麗,適合人居。四周懸崖峭壁,如刀削斧劈般險要,上有城牆蜿蜒於峭壁之上,易守難攻。因其險秀和紀王的歷史文化遺蹟而著稱,是山崮地貌中最為典型的代表,也是自古以來唯一有人居住的崮,故稱“沂蒙第一崮”。

2600多年前紀王曾在此駐守、迎戰,兵敗後葬於此

紀王崮

景區樹木遮天蔽日,空氣清新,環境幽靜,步行約半個小時就到了天梯腳下。天梯是進入崮頂的唯一通道。扶梯而上,來到上面的觀景臺上。“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遠眺遠方,山巒起伏,群崮競秀,景色宜人,令人心曠神怡。

2600多年前紀王曾在此駐守、迎戰,兵敗後葬於此

天梯

登上天梯,來到崮頂,這裡有一幾百平方米的蓄水池,名曰“天池”,據說是當年紀王城存放飲用水的地方。

2600多年前紀王曾在此駐守、迎戰,兵敗後葬於此

天池

北邊不遠是演武場,此時耳邊傳來陣陣鼓聲,演出馬上就要開始。為了不錯過演出,我們先來到演武場,觀看了大型馬術特級隊表演的《王者之戰》。

2600多年前紀王曾在此駐守、迎戰,兵敗後葬於此

《王者之戰》

演武場上兩軍對峙,戰馬奔騰,殺聲震天,場面非常震撼。紀王在強敵面前威武不屈,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令人肅然起敬,也對這座千年王城有了初步的認識。

2600多年前紀王曾在此駐守、迎戰,兵敗後葬於此

《王者之戰》

演出結束後我們來到北邊的紀王宮。紀王宮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包括主殿紀王殿和東西兩個偏殿,春秋時期的建築風格古樸端莊而又大氣,顯示了當年紀王在此勵精圖治、強國擴疆的雄心壯志。

2600多年前紀王曾在此駐守、迎戰,兵敗後葬於此

紀王宮

宮內以文字和簡圖的方式展示有關紀王崮的歷史檔案,文化傳說,介紹了紀國疆域、紀國君主世襲表、東方強國、紀魯和親、浮來會盟、遷都紀王崮等人文歷史文化,給遊客瞭解紀王崮提供了一定的歷史資料。

2600多年前紀王曾在此駐守、迎戰,兵敗後葬於此

紀王

胭粉泉位於紀王宮的西南側半山腰,為了生存,當年落難的紀召要求包括自己在內的每一個王室宗親都要勞動,所以妃子也親自提水洗漱。相傳紀王紀召的兩個妃子胭茹和姒粉,每天清晨都來此泉邊親自提水洗漱,與民同甘共苦。為紀念二妃,後來當地居民取二妃名字中各一字給此泉命名為胭粉泉,因泉水從岩石縫隙中嘀嗒落下,像一顆顆斷線的珍珠滴落盤中,所以又名滴答泉。

2600多年前紀王曾在此駐守、迎戰,兵敗後葬於此

胭粉泉

地下冰宮位於胭粉泉的下面,原是紀國的藏兵洞,後擴建成一個大型地下宮殿,全長200多米,兩端有通道,裡面8000立方米的主體空間內設有冰雕、冰燈等藝術展,另有兩道長100多米的滑冰道,供遊客體驗滑冰的樂趣。

2600多年前紀王曾在此駐守、迎戰,兵敗後葬於此

地下冰宮

從地下冰宮出來後我們來到一個古村落——天上人家,又稱崮上人家。紀王滅亡後,紀王崮人跡也沒有因此而消失,千百年來一直有人在此生活並延續不斷,以至於留下了現在的古村落遺址。

2600多年前紀王曾在此駐守、迎戰,兵敗後葬於此

天上人家

天上人家的北邊是春秋古墓遺址,即紀王墓,距今已有2600多年了,仍儲存完好。古墓呈長方形,據考證其南北長40米,東西寬13。5米,北部是車馬坑,南部是墓室。墓室包括槨室,陪葬坑、南北邊廂。內有幾架枯骨,周圍有許多青銅器。此墓從未被盜,規格高,且位於崮上,位置特殊,具有很高的考古價值。

2600多年前紀王曾在此駐守、迎戰,兵敗後葬於此

春秋古墓遺址

朝陽門位於紀王崮的最南端,據說就是當年紀王為了抵禦外敵而建造的防禦城牆。

2600多年前紀王曾在此駐守、迎戰,兵敗後葬於此

朝陽門

朝陽門劈山而立,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2600多年前紀王曾在此駐守、迎戰,兵敗後葬於此

古城牆

站在最南端的瞭望臺,八百里沂蒙山壯美如畫,盡收眼前,2600多年前紀王迎戰齊軍的悲壯場面又浮現在我的眼前,令人浮想聯翩,久久不能平靜。

2600多年前紀王曾在此駐守、迎戰,兵敗後葬於此

八百里沂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