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牛李黨爭”的分歧焦點在何處?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自古以來,“朋黨”一詞,在人們眼中似乎總是不光彩的。然而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當中,官員士大夫拉幫結黨,卻是十分常見的現象。為了獲取個人和集團利益的最大化,官員們不得不結成各種利益集團,壓制甚至打擊政敵。

唐代“牛李黨爭”的分歧焦點在何處?

因此,在中國古代政治生活當中,朋黨之爭,成為了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對封建王朝的穩定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歷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對於朝臣的結黨行為,都持否定態度,非常的忌諱。

古代黨派相爭

黨派相爭,是自秦漢以來歷代封建王朝都會面臨的問題。作為統治階級內部利益鬥爭的一種激烈方式,朋黨之爭的結果,無論哪一方最後勝出,往往都會導致朝綱混亂,滋生腐敗。不僅如此,其波及的範圍也很廣,直接關係到社會的穩定。

唐代“牛李黨爭”的分歧焦點在何處?

但也並不是所有的黨爭的行為都是消極落後的,有時,一些心存道德與正義的官員們,也會聯合在一起,形成朋黨,對黑暗勢力的統治進行反抗。例如在東漢王朝的後期,宦官當政,他們在朝堂之上廣植黨羽,殘害官員,在社會上搜刮百姓,腐敗不堪。

在當時,為了抨擊宦官把持的黑暗朝政,以名士李膺和名臣陳蕃為代表的封建官僚集團,與朝中的太學生聯合了起來,結為朋黨。在正統儒家思想的影響之下,這些太學生在朝堂之上公開指責宦官專政的現象,甚至組織大規模的請願活動。

唐代“牛李黨爭”的分歧焦點在何處?

在封建官僚和士大夫支援下的太學生的政治活動,引起了宦官們的不滿。之後,手握大權的宦官們以官僚和太學生勾結朋黨,禍害朝綱為由,進行了大規模的迫害行動,史稱黨錮之禍。在經歷了兩次黨錮之禍後,漢朝官僚士大夫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勢力逐漸衰弱。

牛李朋黨之爭

作為晚唐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牛李黨爭是唐代朋黨之爭的最高峰,對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所謂牛李黨爭,就是以牛僧孺和李宗閔為首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之間的鬥爭。

唐代“牛李黨爭”的分歧焦點在何處?

牛李黨爭,前後持續了將近50年,歷經唐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兩黨的代表人物,都曾在朝堂之中擔任重要官職,例如牛僧孺和李宗閔、李德裕就都曾當過宰相,手握實權。而作為兩個代表著不同利益的龐大政治集團,牛黨與李黨之間鬥爭的焦點,究竟在何處呢?

鬥爭焦點

唐朝初年,科舉制度的真正成型發展,使得許多庶族子弟,能夠透過考試進入到朝中為官,為他們打開了參與政權的大門。在當時,唐朝的統治階級主要由兩種權力集團構成,一方面是以唐初的關隴軍事成員為代表的貴族集團,而另一方面則是以魏徵、李勳為代表的庶族地主集團。

唐代“牛李黨爭”的分歧焦點在何處?

對於舊的貴族勢力來說,科舉制的出現,打破了他們對國家政權的壟斷地位,弱化了他們的特權。因此,從唐初開始,士族集團與新興庶族之間就存在著不小的隔閡,甚至演變為鬥爭。而這種鬥爭,一直延續到了唐代後期,並逐漸激化。

事實上,在很多的政治問題之上,牛李兩黨都存在著不同,甚至針鋒相對的意見。而眾多相左的意見當中,存在著鬥爭的焦點。在當時,牛黨中的絕大多數官員,都是透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而李黨中的大多數,則都是門蔭出身。

所以,以牛僧孺為代表的牛黨,主張透過科舉取士,選拔官員,代表著新興的進士貴族的利益。而以李德裕為代表的李黨,則試圖挽救失去了社會基礎的舊門閥制度,主張門蔭入仕。如此一來,似乎透過何種途徑來選拔官僚,成為了牛李之爭的焦點。

唐代“牛李黨爭”的分歧焦點在何處?

但事實上,牛黨和李黨的成員,出身不盡相同,十分的複雜。在牛黨中,存在著透過門第入仕,家世顯赫的官員。而與此同時,李黨中也有很多的成員是進士出身。由此可見,倘若鬥爭的焦點在這之上,可能會觸及到自身黨派的利益。所以單純的以對待科舉制度的態度和意見作為劃分兩黨的依據,可能很難準確定義。

自古以來,朋黨之爭就是一種統治階級內部的紛爭,所以要探究牛李黨爭的焦點所在,需要探究封建統治內部的矛盾。藩鎮割據,是唐朝後期封建統治內部最為突出的矛盾。中央政府與地方政權之間,權力嚴重失衡。藩鎮勢力的逐漸強盛,威脅到了中央的權力。面對這樣的局面,矛盾的各方都存在著支持者和擁護者。

翻閱史料我們能夠發現,在李黨當政的歷史時期,都是中央政府打擊藩鎮最為嚴厲,富有成效的時期。例如在唐憲宗時期,李德裕的父親就曾進言憲宗,平定劍南節度使劉闢的叛亂,不僅如此,在為相期間,李吉甫就一直主張利用調換藩帥的方式,來抑制藩鎮勢力的發展。

唐代“牛李黨爭”的分歧焦點在何處?

然而對李吉甫當政時期的這些削藩的政策,牛僧孺則並不贊同,多次公開譏諷朝政,反對削藩。

在之後李德裕當政之後,也堅決反對藩鎮割據。為相期間,作為李黨的首領,主張討伐藩鎮,以加強中央的權力。當時的澤潞節度使劉稹,違背中央的命令,公開對抗朝廷。於是李德裕便調遣多方兵力,討伐劉稹,最終將其斬殺。李黨當政的晚唐時期,藩鎮割據的局面得到一定的緩解,其黨派的官員也受到了朝廷的重用。

唐代“牛李黨爭”的分歧焦點在何處?

然而在另一方面,牛黨卻對削藩平亂持反對態度。牛僧孺認為,地方權力的得失,“不繫國家休慼”,認為這種局面是安史之亂以來的常態。對待藩鎮割據,應當“撫”之,採取姑息的態度。因此,在李德裕平定劉稹的叛亂之後,牛僧孺得以“恨嘆之”。

小結

牛李黨爭,是不同社會階層和利益集團之間的政見之爭。牛黨從社會實際出發,認識到藩鎮林立的現實,企圖透過縱容的態度,緩和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從而達到穩固政權,維護自身利益的目的。

唐代“牛李黨爭”的分歧焦點在何處?

而李黨則主張恢復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透過削藩,來加強中央的權力,進而鞏固王朝的統治。然而此時的唐王朝,已經是日落西山,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最終,黨爭帶來的社會混亂,也加速了唐朝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