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為何要起兵造反,當個太平王爺不香麼?看康熙和吳三桂對決

1678年8月,叱吒風雲的吳三桂在衡陽病逝,三年後,清軍攻入雲南,席捲大半個中國的三藩之亂宣告結束。當年康熙宣佈撤藩之時,吳三桂雖然兵強馬壯,但畢竟是一省之地,相對於清廷來說,吳三桂絕對處於弱勢地位,而且他也很清楚,耿精忠和尚可喜並不可靠,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為何吳三桂還是要起兵造反,當個太平王爺不香麼?

吳三桂為何要起兵造反,當個太平王爺不香麼?看康熙和吳三桂對決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吳三桂乖乖放棄兵權,主動交出雲南,歷來優待降臣的清庭應該會善待他。此時的康熙皇帝雖然年輕氣盛,但是也經受不住這最低的成本解決三藩的上上策誘惑。但這只是我們根據表象得出的結論,換位思考,其實吳三桂當時所面對的現實情況可能更加複雜,如果他毫不猶豫地放棄自己的地盤與兵權,自己的最終下場必然是更加悽慘。康熙裁撤三藩之前,被封為平西王的吳三桂深受清庭皇帝等人的賞識,

吳三桂為何要起兵造反,當個太平王爺不香麼?看康熙和吳三桂對決

並且長子吳應熊還是當朝駙馬,看似身份顯赫,為何清庭如此厚待吳三桂,說到底還是因為他手裡的兵權,手下的那數萬精兵悍將,也正因為如此,康熙在宣佈撤藩後,仍然提出吳三桂可以王爵待遇回遼東養老,也就是說,清庭能看得起吳三桂,正是因為他是雲南地區十幾萬軍隊的利益代表,除去這些,吳三桂在康熙眼中根本沒有什麼過人之處,或者說清庭忌憚的不是吳三桂本人,而是他手裡的那些兵馬。

康熙對三藩埋怨最多的便是三藩的開支,一定要注意的是,康熙所抱怨的並不是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人的開支,偌大的清王朝養活三個王府根本就是九牛一毛,真正讓康熙感到肉疼的是三番兵馬的開支。據記載吳三桂手下有四鎮十營,五十三佐領,四品以上武官有百餘人,士卒約有三萬,再算上軍人家屬共十幾萬人,這還不算其他兩藩,粗略一算,三藩足足有二三十萬人,這群人在雲南、福建、廣東三省如同土皇帝一般,利用自己的權勢巧取豪奪,壟斷商貿稅收,除此之外,每年還向清廷索取近千萬兩的軍費,單看吳三桂一家的軍費就高達五百萬兩白銀,但是在康熙初年的時候,清廷的收入也不過是三千萬兩,而三藩的支出則在一千萬兩左右。

吳三桂為何要起兵造反,當個太平王爺不香麼?看康熙和吳三桂對決

一個三番就吃掉了清王朝1/3的財政收入,清庭不肉疼是不可能的,所以當康熙下旨撤藩時,清廷與吳三桂的養老協議並非是吳三桂交兵權,而是吳三桂要替朝廷安撫住這十幾萬驕兵悍將及其親屬,最好是朝廷不負任何義務,就把他們遣散,康熙才會按照承諾保證吳三桂幸福的晚年。事實上,在康熙的規劃中,三藩是必須撤掉的,最起碼也裁撤掉一大半,各回各家,朝廷概不負責,剩下的人也只能與普通清軍的待遇對等。面對康熙的這些條件,吳三桂根本做不到,因為吳三桂所部實質上是明朝末年軍閥部隊的殘餘,毫無忠誠可言。當年在山海關的時候,這群人以吳三桂為代言人,在清庭和李自成之間搖擺不定,

吳三桂為何要起兵造反,當個太平王爺不香麼?看康熙和吳三桂對決

最終選擇投降清廷就是一種權衡利弊的結果,在此之後,一股腦地為清廷賣命,終於在雲南站住腳根,數十年的出生入死為的就是自己的榮華富貴,這種軍隊並非老大下令以後,他們立刻執行,而是大家都認為老大的命令能保障自己的利益才會執行下去,否則老大也是可以換掉的。試想如果吳三桂不管這群人的死活,自己拍拍屁股到遼東,當快活王爺,然後讓他們各回各家,那吳三桂能不能走出雲南都是個問題,這種事情就和今天的公司裁員如出一轍,你為了公司勤勤懇懇20年突然告訴你明天要裁員,你的部門就在名單上,而且沒有任何補償,這種事情放在任何人身上都不會服氣,不鬧出個天翻地覆,絕不會罷休。當時的三藩軍隊在這種情況下,吳三桂的想法根本就不重要了,他必須代表大家的利益,或許吳三桂想過學習尚可喜,但是希望全身而退的尚可喜最終卻被自己的兒子尚之信軟禁到死,為什麼尚之信感軟禁自己的老爹,就是因為得到了部隊的支援,表面上看尚可喜風凜凜的平南王,但是他與吳三桂的情況基本一致,都是一支軍閥部隊的利益代表,以此來推論,如果吳三桂爽快地投降清廷,那他麾下的部眾大機率也會做出同樣的事情,在這群人看來,吳大帥一家人的地位都是大傢伙拼命打出來的,現在要把自己丟給朝廷,任由朝廷宰割,這根本無法忍受,他們最恨的人就會從康熙轉移到吳三桂身上,這個時候,只要朝廷下旨撤藩,吳三桂手下的那群小弟就會直接扯旗造反或者軟禁吳三桂,擁立吳家的聽話的人一起造反,就算是吳三桂能夠僥倖逃走,這群人也可以釋出矯昭,以他的名義宣佈造反,這時候的吳三桂就會被隔空要挾,明末清初的鄭芝龍就是吳三桂最好的參照,當鄭芝龍投降清朝後,他兒子鄭成功卻繼續抗清,開始的時候,為了拉攏鄭成功,清庭還優待他,但是後來清廷看著鄭成功逐漸壯大,幾乎不可能招安的時候,鄭芝龍自然的就掉了腦袋。

吳三桂為何要起兵造反,當個太平王爺不香麼?看康熙和吳三桂對決

當時的吳三桂,如果僥倖逃出雲南,那等他的步驟以各種方式造反的時候,吳三桂就會被康熙拿來祭旗,手裡沒有一兵一卒的吳三桂就只能伸出脖子來給朝廷砍,也就是說,吳三桂手底下的人,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造反是一定的事。因此想當快活王爺是根本行不通的,對於這些情況,一生都在為了自己的利益,深謀遠慮的吳三桂,定然是瞭然於胸,既然伸頭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吳三桂為何不把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上?說不定就能在戰場上扭轉局勢,單車變摩托了呢!當然吳三桂造反也不光是為了別人的利益,還有自己的考量,從整個明末清初的情形來看,吳三桂一把年紀了冒著被折一生名節,忍著千萬人的唾罵,為了表示自己對滿清的忠心,親絞死永曆皇帝,目的就是為了像明朝的沐王府那樣獲得世鎮雲南的特權,但是他與清廷的關係與沐王府和明廷的關係相比,有著天壤之別,且不說吳三桂與清廷的滿漢之分,但以朱元璋與沐英的關係就不是他能比的,

吳三桂為何要起兵造反,當個太平王爺不香麼?看康熙和吳三桂對決

所以康熙絕不會滿足他的要求,就像洪承疇對吳三桂的叮囑,若要安心的呆在雲南,切不可使雲南太平無事,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永曆帝的勢力只要存在一天,清廷斷然不會撤藩,但是永曆帝已經沒了,等待吳三桂的只有兔死狗烹,這時候的吳三桂在群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脅迫下,只能期望在戰場上逼迫清廷妥協,他也確實在初期的勝利後採取了和談的姿態,不過康熙死活都不和他談,在這種情況下,猶豫不決的吳三桂才選擇了稱帝,綜合來看,這個一生戎馬的平西王在明清順之間不斷搖擺,本希望獲得永鎮雲南的特權,卻最終在麾下軍隊與個人利益的裹挾下,最終起兵反叛,草草稱帝后病死,實在令人唏噓。

想了解更多歷史小知識,記得關注我哦!百川侃書,大白話說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