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世界史,埃及帝國的興衰

第一中間期與中王國

簡明世界史,埃及帝國的興衰

約公元前2181—前2035年,埃及陷入社會大動亂,史稱第一中間期,包括第七、第八兩個王朝。史書記載第七王朝有70位法老,總計統治70天,每天一位法老。這當然有文學的誇張,但反映出亂世英雄起四方,有槍便是草頭王的混亂局面。一些紙草文獻披露多次爆發規模巨大的人民起義。進入第八王朝,形勢趨於穩定,據說共27位法老,統治計146年。

至第九王朝,混亂初步結束,出現分久必合、南北對峙的態勢。起初中北部勢力較為強勢,第九、第十兩個王朝建在埃及中部的赫拉克列奧波利,控制了整個下埃及。法老阿赫託伊認識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在寫給太子美利卡拉的《教諭》一文中,提出法老應當有良好的道德,對人民實行仁政,關心弱勢的人。

上埃及的勢力以底比斯為中心建第十一王朝,在孟圖赫特普二世在位時揮師南下,滅第十王朝,重新統一埃及,開啟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035—前1786年)。

中王國包括第十一王朝後半期與第十二王朝,這是古埃及史較平穩的新發展期,南北交通恢復,經濟得到復甦,冶金術取得進步,進入青銅時代。

青銅是銅與錫的合金,熔點較銅低,質地較銅堅硬,是製作工具與武器的良材,遠勝先前的銅器與石器。根據考古發現,青銅器最早出現在西亞兩河流域與伊朗南部,時間是公元前3000年代中葉。公元前3000—前2000年,青銅文化相繼傳至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但在中王國時期,青銅器具還不普及,銅器石器還很流行。

簡明世界史,埃及帝國的興衰

此間,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取得進步。例如木把犁鏵被裝有橫木把手的新犁取代,利於深耕;斧頭樣式有了改進,頭部加大,斧把與頭部的結合更加緊密。另外開發了新的土地,第十二王朝在三角洲地區修建水渠,中間安裝水閘,使得尼羅河氾濫時,洪水可以疏導到法雍湖蓄水,枯水期可以引水灌溉。這是國家治水的例項。手工業中最大的成果是玻璃製造業的出現。造船、紡織業發展,對西奈半島的銅礦與南部努比亞的金礦進行開採。商業隨著手工業的發展而活躍起來,出現了新城,如三角洲地區的卡呼恩城,有富人區、貧民區與手工業者居住區。埃及商人不僅同所有鄰近地區通商,而且深入敘利亞和巴比倫尼亞,交換的商品包括石質雕像、象牙製品、陶器、香料等。

由於持續動亂,社會關係內部的結構有所調整。一些依附法老的舊貴族受到打擊,淪落下去。一些平民涅傑斯在內戰中崛起,成為新貴族,史稱“強有力的涅傑斯”。此間奴隸人數增多,一些有關私人贈送奴隸的銘文動輒提到奴隸幾十名,表明奴隸制可能因戰亂與戰俘的增多而得到發展。正是從中王國開始,奴隸開始按“頭”來計算數量。

第十二王朝後期,社會矛盾尖銳化,埃及進入歷史上的第二中間期,也是第二次大動亂時期,包括第十三王朝至第十七王朝(約公元前1786—前1567年)。用一位紙草作品《伊普味陳辭》作者的描述:“國家像陶輪一樣翻轉過來”,“國王已被暴徒廢黜”,“人們起來反叛蛇標”(王權標誌),“奴隸變成奴隸的所有者”,等等。

內亂是外敵入侵的最佳時機,亞洲的喜克索斯人在約公元前1700年輕易入主埃及,佔領了埃及大部地區,建立第十五、第十六王朝。喜克索斯人的統治持續150年,接受了埃及宗教,為埃及引進了馬匹。盤踞底比斯的第十七王朝法老起初向喜克索斯王朝納貢,卡梅斯在位時,舉兵將喜克索斯人趕出埃及。繼任者雅赫莫斯建第十八王朝,開始埃及的極盛階段——新王國時期(約公元前1567—前1085年)。

新王國時期

簡明世界史,埃及帝國的興衰

新王國涵蓋第十八王朝至第二十王朝,長達500多年。埃及經過幾代法老的大舉擴張,東部併吞巴勒斯坦與敘利亞,南部直下第四瀑布,建成世界史上第一個跨洲的大帝國。

法老圖特摩斯一世是埃及帝國的奠基人。他出兵西亞,與米坦尼王國爭奪巴勒斯坦與敘利亞的控制權獲勝,把埃及東北邊界推至幼發拉底河上游地區。他揮兵南進,越過第三瀑布,併為鞏固佔領地,在第二瀑布以南設立軍事要塞。

新王國法老中文治武功最強的是圖特摩斯三世。他10歲繼位,與同父異母的姊妹訂婚。埃及王室奉行內婚制,兄弟姊妹可結為夫妻。圖特摩斯三世繼位時年幼,權力掌控在太后亦即他的繼母與岳母哈特舍普蘇特手中。哈特舍普蘇特是埃及歷史上最強大的女王,後來自稱法老,效仿法老裝束,把自己塑造成男性形象,曾權傾朝野。但她未剝奪女婿圖特摩斯三世的法老稱呼。為避免圖特摩斯的威脅,她曾把圖特摩斯安排到阿蒙神廟裡當祭司。她任命兩個阿蒙神廟的大祭司為主要幕僚。但阿蒙神廟祭司既不得罪哈特舍普蘇特,又小心呵護少年圖特摩斯三世。圖特摩斯三世成人後奪回權力,將王后的雕像拆毀,剷除了銘文中的女王名,暗示他在一場宮廷鬥爭中是勝者。他親政22餘年,遠征巴勒斯坦、敘利亞15次之多。在著名的卡疊石戰役中,他擊敗敘利亞聯軍,把埃及帝國版圖擴大到極限,迫使周邊國家紛紛與埃及交好。

新王國是埃及奴隸制的繁盛期,原因是勝利的戰爭帶來大量物質財富和奴隸,引起奴隸制的空前發展,表現為:

(1)奴隸數量明顯增多。僅圖特摩斯三世幾次征伐西亞,就帶回數萬名俘虜。史載他贈給一座神廟的奴隸多達1578“頭”。不僅貴族家中奴隸眾多,平民家中也可以擁有奴隸。如第十九王朝的一個手工業小領班有五個奴隸,一位書吏有一個奴隸。

(2)使用奴隸勞動的範圍擴大,除了王室農莊、神廟農莊和貴族農莊,採礦業、建築業、制磚業甚至紡織業中也使用了奴隸。

(3)剝削奴隸的方式複雜化,奴隸主除了直接使用自己的奴隸之外,有的還向他人出租奴隸。奴隸可以成為授產奴隸,獨立經營田地,向主人繳納租金,但奴隸身份未變。

新王國時期埃及國內最重大的事件是埃赫那吞改革。第十八王朝法老之一阿蒙荷特普四世為加強個人權力,擺脫都城底比斯盤根錯節的政治勢力,特別是阿蒙神廟僧侶勢力對王權的掣肘,決定遷都,並廢除阿蒙神,關閉阿蒙神廟,代之新的太陽神——阿吞神。他自稱“阿吞之子”,改名埃赫那吞,意即“阿吞的光輝”。他在底比斯以北300公里營建新都阿瑪爾納,並大批提拔新人,包括一些平民,以保證自己的絕對治權。他的改革遭到舊貴族與僧侶貴族的強烈抵制。力量對比並不有利於埃赫那吞,因為僅阿蒙神廟一處便經濟實力驚人,有勞動力86486人,牲畜42萬多頭,有廣泛的人脈與信徒,連阿蒙荷特普四世的母親和王后也反對改革。而法老的改革只是上層統治集團內部的爭鬥,廣大自由民下層並未從改革中得到實利,反而因營造新都、新神廟而加重了負擔。因此改革在埃赫那吞病亡後很快失敗,首都遷回底比斯,新都逐漸成廢墟。

簡明世界史,埃及帝國的興衰

隨後埃及進入第十九王朝,歷時145年左右,進入長期衰落期。外部小亞細亞興起赫梯王國,奪走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退回非洲本土。外患伴隨內憂,底比斯一度爆發手工業者起義。在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1304—前1237年)在位期間,曾有迴光返照之勢,他從赫梯手中奪回敘利亞治權,同赫梯簽訂和約,並娶赫梯公主為妻。在他之後,埃及一蹶不振。

至第二十王朝,衰敗不可收拾。外部利比亞人從西部入侵,北部愛琴海和小亞細亞席捲過來一股“海上民族”浪潮,攻城略地。埃及法老兵源枯竭,只好僱傭希臘、敘利亞、利比亞僱傭兵苟延殘喘。外籍僱傭兵對法老並無忠心,時常變為宮廷的操縱者,政變的主力軍。公元前11世紀初,埃及陷入四分五裂,上下埃及都脫離

的操縱者,政變的主力軍。公元前11世紀初,埃及陷入四分五裂,上下埃及都脫離了法老的控制,新王國階段終結。

後期埃及(公元前1085—前525年)

簡明世界史,埃及帝國的興衰

第二十一王朝至第二十五王朝是埃及新的動亂期,整個埃及處於分裂混亂狀態,幾個王朝互相分立重疊,且多是外族統治。公元前664年,下埃及舍易斯城統治者、利比亞人普薩姆提克曾短期統一埃及,建立第二十六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但埃及的威勢已一去不返。公元前525年,來自伊朗高原的波斯人攻入尼羅河流域,把埃及變為波斯帝國的一個行省。之間雖有短暫獨立,建立了幾個王朝,如第二十八王朝至第三十王朝,但很快被波斯人所滅。第二十七王朝與第三十一王朝實際上是波斯人的統治。獨立的埃及史至此不復再現。

公元前332年,波斯帝國被希臘馬其頓王國推翻,埃及轉變為新生的亞歷山大帝國的一部分。亞歷山大大帝病亡後,他的部將托勒密佔據埃及,建立托勒密王國,延續的是古希臘史。公元前30年,地中海區域後起的羅馬共和國滅掉由克萊奧帕特拉女王統治的托勒密王國,埃及陷入羅馬帝國的統治,成為埃及行省。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埃及隸屬東羅馬帝國或拜占庭帝國。公元642年,阿拉伯人西侵,埃及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被徹底伊斯蘭化,居民語言亦轉變為阿拉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