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諾約碑文及伊夏納王國

引言:

在夏達特拉統治的中爪哇時期,東爪窪顯示出曾過受古印度文化影響的跡象,這都表現在迪諾約碑文上。碑文中提到國王德哇新哈、王子卡查耶那和公主吳德耶那的名字。我們可以從碑文中瞭解另一個王國——

伊夏納王國

的開闢史

迪諾約碑文及伊夏納王國

(一)迪諾約碑文

碑文是那個歷史時期記錄當初發生時期的重要證據。

當初有四個大碑文,也有零碎的小的,參差不齊。碑文所用的語言是馬來語,那種馬來語和現在的馬來語大不相同,夾雜著梵語。用來書寫的字母是拔羅婆字母,年份採用的是塞迦歷,以公元78年為塞迦元年。

塞迦歷來源於印度塞迦族,又印度人傳入印度尼西亞。印度人遷居爪哇和傳入塞迦歷,反映在爪哇民間故事中。故事裡邊說阿耆塞迦前來爪哇,後來做了墨棠卡慕蘭國王。民間故事車又說阿耆塞迦還為爪哇人創造了爪哇字母。

馬來半島克拉地峽的六坤(裡郭)碑文,此碑文正反面皆有文字,正面碑文記載的是對於室利佛逝的頌詞

,

此外又記載室利

佛逝王曾經建立三座陵廟,僧侶闍衍多受國王之命建築了二座寶

塔(窣堵波)

,

闍衍多的弟子阿砥穆底又建立了二座寺院(紀念物),

此後在

775

年國王又建立了一座寶塔(窣堵波

此前瞭解,國王和僧侶信奉的宗教毫無疑問是大乘教派。

碑文所用的語言是梵語,所用的字母是拔羅婆字母。

反面的碑文所用的語言也是梵語,碑文中提到夏連特拉(山 帝)家族和室利摩訶羅闍的稱號(可能是對毘溼奴的尊稱,也可能是國王名)

迪諾約碑文及伊夏納王國

據碑文記載,大約在十九世紀中葉夏連特拉家族退出了中爪哇。

1006年東爪哇的王國受到吳拉哇裡的進攻,這大概是室利佛逝下的命令,然而不久之後室利佛逝又為羅闔因陀羅一世所削弱,從此之後室利佛逝和東爪哇之間形成了勢均力敵、秋色平分的局面:室利佛逝控制著印度尼西亞的西部,而東爪哇則控制著印度尼西亞的東部。

迪諾約碑文中說國王德哇新哈維護甫蒂克夏哇拉之火,光芒四射。德哇新哈的兒子林哇,號卡查耶納,繼位為王。卡查耶納的女兒郞德査納和勃拉達甫持拉結婚。

這石碑是誰立的還未能確定。可能是卡查耶納立的,也可能 是他的繼位人立的。

迪諾約碑文及伊夏納王國

迪諾約

碑文

記載

立此石碑的國王建立了美麗的陵廟和美麗的黑石象,

用來代替已經腐朽了的檀木雕刻的阿卡斯提阿偶象。

那石象是在精通吠陀經或其他經文的婆羅門幫助之下,於800年(碑文中註明了月日)舉行儀式建立的。國王獻出了土地、黃牛、奴隸、作為犧牲用的粥和燃火的材料以及作為對聖仙表示敬禮的洗滌材料,一所供婆羅門用的大廈和一所供來賓用的房屋,屋內備有米、寢室及衣服。

碑文的末尾和與此類似的其他碑文一樣,是對那企圖破壞此陵廟的人的咒語。

根據傳說,阿卡斯提阿是把印度文明傳播到南印度的聖仙。 現在有些印度人還相信阿卡斯提阿仍然活著,住在特拉環柯爾和 定尼菲裡交界處的坡迪奄山上。

也許德哇新哈王家把上述聖仙看作自己的祖先,但是也可能 把他當作是將溼婆林加送給德哇新哈的人。

“甫蒂克夏哇拉”卽林加內光輝燦爛的溼婆。

以新柯沙裡地區為中心的王國,可能是德哇新哈建立的。

這王國除上述碑文外沒有其他碑文,因此我們無從知道它的 歷史。碑文所描述的已經是歷史所能記載的了,根據考古,也能大約瞭解到,這些碑文記載的內容已經告訴我們大致的發展過程,對未來的國家的歷史發展提供了很好的依據。

迪諾約碑文及伊夏納王國

(二)馬打藍王室

德哇新哈家族崇拜阿卡斯提阿和哇哇及其繼位人崇拜阿卡斯提阿這二者的關係如何,還不清楚。儘管勃冷(在勃藍班南附近) 863年的石碑上(似乎)有崇拜阿卡斯提阿的跡象,

然而馬打藍王國中心遷往東爪哇這樁事和崇拜阿卡斯提阿有著某種聯絡,這

不是不可能的。

我們不能確切知道馬打藍王宮從中爪哇遷往東爪哇的原因。 最初一般人都認為東遷的原因是由於中爪哇遭到巨大的災禍,例 如瘟疫流行或者火山爆發,但是後來這種推測被拋棄了,儘管在那時還沒有提出明確的另外一種說法。後來有人提出了一種主張, 認為馬打藍是因為受到了室利佛逝或三佛齊的威脅而東遷的,根 據目前的各種硏究來看,以馬打藍受到三佛齊極大的威脅的說法 為最有理由,這種說法當然不必像某學者所推測的那樣意味著墨 棠被夏連持拉王國的軍隊毀滅了。

迪諾約碑文及伊夏納王國

首先把王宮設於東爪哇而有明顯的史實足以證明的是蒲新· 託·室利·伊夏納威格拉瑪達爾莫棟卡德哇(在我們卽將闡述的加爾各答碑文中,此人被稱為爪哇王。

爪哇這名稱,至少自該碑文的年份

1041

年以後無疑是專指爪哇),因為他首先在碑文中用

在墨棠去世的我們的祖先的王宮

這樣一個句子來代替習慣用語

在馬打藍、墨棠的室利

·

摩訶羅闍的王宮”。

此外在東爪哇發現的新託碑文,大多數位於勃蘭達斯河下游、諫義裡和瑪琅地區。在勃蘭達斯河流域還發現其他許多碑文,尤其是麻喏巴歇滅亡以前的爪哇歷史碑文。這條河流以前稱為朋卡灣,自王宮遷回中爪哇後始改稱梭羅河。

(三)伊夏納王國

在新託執政的二十年中(929—947)雖然留下了許多誥文,但是我們對於那時期的重要事件知道的還不多。碑文中沒有記載王國的名稱。愛爾朗卡後來曾稱呼新託為爪哇王。但是我們不知道新託的王宮位於何處。

儘管如此,現在對於新柯沙裡以前的王族一般是以國王新託的名字伊夏納命名(稱為伊夏納家族),因為這些國王認為伊夏納是他們的始祖

迪諾約碑文及伊夏納王國

新託碑文中頌讚的主要是溼婆和卡納巴迪(卡尼夏),但是在這個時期也有信仰毗溼奴教派的信徒。密宗的一部經典“商希昂卡瑪哈耶尼幹”,大概就是在這時期寫成的,因為在這部經典的序言中講到作者室利禪巴拉蘇耶哇拉納時曾提到新託的名字。

在這時期有關佛教(大乘教派、密宗教派)的遺蹟比新託以後各代都多。

迪諾約碑文及伊夏納王國

新託至少執政到947年,由其女室利伊沙諾棟卡威查耶繼位。室利伊沙諾棟卡威查耶和室利羅卡巴拉是夫婦,生子名室利瑪古達旺夏哇爾達納,女名瑪亨特拉大達,又名顧納勃裡 耶達爾瑪拔尼,嫁給郎達耶納。瑪亨特拉大達和郞達耶納是愛爾 朗卡的父母。愛爾朗卡在那通常被稱為加爾各答的碑文中記載了 自家的世系。(那塊碑文之所以如此稱呼,是因為英國人把它從爪哇移到了加爾各答)。

羅卡巴拉的名字刻在兩塊石碑上,室利瑪古達旺夏哇爾達 納之名僅見於愛爾朗卡石碑上。瑪亨特拉大達和郞達耶納的遺蹟 則可在巴利找到。

從989年至1001年巴利的誥文表明,瑪亨特拉大達和郎達耶納統治著巴利島,然而不是作為一個王,而似乎只是室利瑪古達旺夏哇爾達納的代表。

在巴利誥文中,他們的名字是室利顧納勃裡耶達爾瑪拔尼 和室利達爾摩達耶哇爾瑪德哇。

首先

現的名字是公主的名

字。這一

事情和另外一樁事情,卽她丈夫的名字前面有

達磨

字樣,表明了郎達耶納在政府中居於第二位

儘管從其身份上看有可能是巴利王族的後裔

迪諾約碑文及伊夏納王國

愛爾朗卡生於991年,16歲的時候(他的歷史記載在用梵語和古爪哇語寫的加爾各答碑文上)被室利·達爾瑪旺夏家族邀請到爪哇和公主舉行婚禮。在加爾各答碑文上沒有說明室利達爾瑪旺夏(全名是室利達爾瑪旺夏德古阿南達威格拉莫棟卡德哇)和伊夏納家族的關係,他大概是瑪亨特拉大達的妹夫,然而愛爾朗卡沒有在碑文中提到瑪亨特拉大達的妹妹,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四)德古國王

根據記載,在北緯中推測出,

德古(

991—1007

年)是一個無論在政治方面或文化方面都懷著良好意圖的國王。

在法典“許哇夏納沙羅德爾達”中提到了他的名字。他曾叫人把摩訶婆羅多最重要的部分譯成古爪哇文(是散文,不是韻文)。 他這樣做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樣一來,印度文學的讀者就更廣泛了。

此外,這位國王這樣做還表明了他有意識地重視本國的語言和文化,以此作為革新和發展的基礎

從這裡看出德古國王得治理國道,這也為自身得實力和發展墊定了基礎。派遣使者來中國也體現了他的實力的雄厚與懂得外交。

看起來德古國王比東爪哇以前的幾個王更重視外交,這或許是由於王國的情況到了這時期才允許他這樣做。財力的把握和軍事力量的掌控,使得德古國王能大力發展外交。爪哇已經很久沒有派遣使者往中國了,到德古執政時才又建立聯絡,於992年派遣使者到中國,去時帶著象牙、翻花、銷金、綾絲絞、雜色絲絞、吉貝織雜色絞布、檀香、玳瑁、檳榔盤、犀裝劍、金銀裝劍、藤織花簟、白鸚鵡、七寶飾檀香亭子及貴重金屬等。這些都是國力的展示,而且表現出已經對外界鄰國有友好交往的意願。

迪諾約碑文及伊夏納王國

在記載爪哇使者這次前來訪問的中國史書中,還寫下了使 者的報導說:“其國與三佛齊有仇怨,互相攻戰”。

據中國宋史中就有關於三佛齊國的資料。1003年三佛齊王思離朱囉無尼佛麻調華遣使至中國,1008年三佛齊王思離囉皮又派使者至中國。宋以後的中國史書記載:“乞日港卽古名三佛齊國是也,番名淳淋邦。”

國王德古似乎擁有強大的海軍,足與三佛齊海軍爭霸

,

有一個時期甚至還控制著印度尼西亞西部的海洋。

988年前來中國的三佛齊使者,本來想在990年回國,後來被迫延期,因為爪哇人向三佛齊進攻了。992年使者起程歸國,走到佔婆,因風信不利,復還。

德古國王開始進攻三佛齊的目的似乎是企圖保護和促進爪哇商業,在此之前爪哇商人進行貿易活動要看三佛齊的顏色,因為它控制著馬六甲海峽和靠近南中國海的地區。馬六甲海峽佔據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對於航運和軍事,都有著重要的地位,歷史以來就是兵家的爭奪之地。

然而三佛齊實際上並未被擊敗,1006年派兵襲擊東爪哇的可能就是三佛齊。戰爭爆發的前夕,正如加爾各答碑文中愛爾朗卡所說的,德古王國首都沉醉在歡樂的氣氛中,宛如在天堂裡一樣。

戰爭爆發後

,

首都被摧毀了,國王德古在戰爭中陣亡

(1007年)。

加爾各答碑文中完全沒有提到三佛齊。引起人們懷疑的是那個以哈只郎拉哇裡(郞拉哇裡王)為稱號的進攻者。郞拉哇裡位 於何處,不詳。有的人以為位於今之柔佛地區,但是在爪哇也有以郞拉哇裡為地名的。雖然我們不知道哈只郞拉哇裡是誰,但是一般人都認為在他背後有室利佛逝或三佛齊在撐腰,意思是說室利佛逝或三佛齊支援他進攻德古,因為哈只郎拉哇裡不可能突然變得如此強大,把德古擊敗。

迪諾約碑文及伊夏納王國

結語:

迪諾約碑文的記載,雖然不是很完整,但也呈現了古印度王國的更替與遷移,各個國家的更替與治國理念。佛教的文化對他們萬國的影響之深,體現得淋漓盡致。從歷代得爭奪來看,掌握商業貿易和海峽運輸,可以增加自身王國得實力。